分享

大俗即大雅之:尿里乾坤大

 刘沟村图书馆 2019-03-31

闽南黄大侠: 曾用笔名午夜的爬虫,忽然大雪。福建省作家协会会员。写随笔,写歪诗,写歌词。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音乐金钟奖。

微信:hglinlin

吃喝拉撒睡,谁的人生都逃不过如此。吃得多就拉得多,喝得多就撒得多。

撒虽说和拉一样难登大雅之堂,但在为数众多的绣像小说里多有笔墨记叙。宽衣解带,或立或蹲。有时是在墙根底,有时在葡萄架下,或蔷薇花间,或假山石旁。只有想不到,没有尿不到。一言蔽之,很接地气。

记得小时候在乡下,也是一点都不讲究,几兄弟挤一张床,尿桶就放在床边,半夜三更被尿憋急了,轮流起来,叮叮咚咚。那尿桶也不带盖,存的日子多了,一泡尿撒完,屋里骚气一片,得好半天才消停。现在回想起来,那股骚味宛然。

与小说及乡野的逸趣相比,处庙堂之高的“溲溺”则更多的是让人匪夷所思。比如《史记·郦生陆贾列传》以及《资治通鉴》等,就都有这么一个桥段:“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

译成现代文就是说,刘邦因为不喜欢儒生,许多头戴帽子的儒生来见他,他就把他们的帽子摘下来,往里边撒尿。


古往今来,多少帝王被谓之流氓的,如果说刘邦称第二,那就没人敢称第一。

到了汉武帝,有样学样,跟着耍流氓。太史公司马迁只因替李陵说了几句公道话,结果汉武帝火冒三丈,“你牛什么牛?我根本不尿你!”

于是乎,因为尿不到一个壶里,太史公就被加以宫刑,撒尿的工具惨遭修理,成了终身受辱的刑余之人。要说太史公,错就错在往皇帝老儿的头上“撒尿”。

这里得普及一下常识。古时候,常于卧室床底下置一夜壶。有朋自远方来,心交神会,彻夜长谈,凡有尿意,皆撒于一个夜壶之内。这,就是如今人们常说的能“尿到一个壶里”的来历,相反则是“尿不到一个壶里”。


话说,太史公虽然撒尿的工具被废了,但其仍秉笔直书,偶尔也为被尿者翻身把歌唱。

《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就记述了这么一个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故事:范睢是魏国相国魏齐的门客,因怀疑其与齐国有染,被鞭笞得奄奄一息后,又被扔在厕所里,让宴饮的宾客轮番往其身上撒尿。范睢在诈死之下获魏人郑安平相助潜逃入秦,后官拜秦国相国。秦昭王为范雎雪恨,逼魏齐于绝望之下自刎。

当然,“一个愿撒,一个愿挨”的情况也不是没有的。《大唐新语》中就有这么一条记载:御史大夫魏元忠患病,御史郭霸去探望上司,见他病得不轻,便提出要尝一尝魏元忠的尿液,尽管魏元忠一再制止,郭霸还是咂咂有声地品尝了一番,说是味道偏苦,病情已无大碍。但郭霸的运气不佳,魏元忠秉性刚直,“甚恶其佞”,把这桩丑事公之于朝廷,郭霸非但没讨到好,还因此名声扫地。

更绝的是《北齐书·和士开传》中的记载:有一次,大权奸和士开病重,医生开出一味“黄龙汤”。那股扑鼻的臭气,想之即吐。不料,有人当即把握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自告奋勇,大献殷勤,为和士开尝试“药”味,咕咚咕咚一口气喝完,嘴巴一抹,连称味道不错。

这可是入了正史的丑闻,读来真叫人不得不瞠目结舌,口不能语!

写到这,也许有人就要问,天哪噜,都这么不堪吗?其实也不是,说个轻松点的。

话说北宋有个名臣叫苏颂,官至相国。苏相退休后,选了一年轻漂亮的暖床丫鬟韦氏。所谓暖床丫鬟,就是天寒季节,替主人暖暖被窝,充当人体“暖水袋”。

可是,这个韦氏第一天上班就出糗了——暖着暖着,竟然睡着了,还尿了苏丞相一床。“暖水袋”漏水,这还了得!

好在我们这个老苏不仅不恼,还非常巧妙地就把这个锅给甩了,那理由是相当的高大上。苏颂对小韦姑娘说:“你这是大贵之相,我这地方太过窄小,不是你应该待的地方,你应该进京服侍皇室才对!”

就这样,韦氏和其他几位姑娘,被送到了端王府中。而这个端王不是别人,正是后来自创了“瘦金体”的宋徽宗赵佶。

更没想到的是,这个赵佶不仅琴棋书画样样了得,“枪法”也是极准,很快韦氏便诞下一子,这便是宋高宗赵构。韦氏就这么“因尿得福”逆袭成了韦太后。


回想起自己小时候,偶尔尿床,每每被胖揍或嘲笑,顿时整个人感觉都不好了。唉,逆袭的故事总是别人家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