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对“一将功成万骨枯”这诗句并不陌生,但是要您说出它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恐怕有一些博友就一下子说不出了。这首诗是《己亥岁二首》中的第一首,作者是曹松,晚唐人。他卒于903年,享年73岁。
 晚唐时期藩镇割据,相互掠地残杀,加上巨大规模的黄巢起义,所以战争频仍,生灵涂炭。曹松生不逢辰,一生坎坷,屡试屡不中,因此他只能在社会底层挣扎。他一面对现实非常不满,同情人民的苦难,憎恶残酷的战争,为此写下了不少诗篇。另一面,他又热衷于科举,望一举成名,光宗耀祖,荫及家人,所以几十年如一日地在苦苦读书作文。真是苍天不负苦心人啊!他终于在公元901年,71岁高龄时中了进士!那年70岁以上中进士的竟有五人之多。除曹松外,还有王希羽、刘象、柯崇、郑希颜等皆年逾古稀,故时称“五老榜"。这是中国科举中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中进士后,曹松只做了两年小官,终因风烛残年(杜甫诗云“人生七十古来稀”嘛),不幸谢世。他幸亏这年去世,不然第二年(904年)就要看到朱温杀唐昭宗的惨剧。如果他活到907年的话,更要看到朱温灭唐的悲剧。《全唐诗》收了他的诗作140首。对于他,我是既崇拜又怜悯。崇拜的是他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几十年如一日地艰苦奋斗的韧性;怜悯他的是那漫长一生的苦难遭遇。
现在我们可以来欣赏《己亥岁二首》中的第一首了。
泽国江山入战图, 生民何计乐樵苏。 凭君莫话封侯事, 一将功成万骨枯。
要很好地理解这首诗,一定要抓住晚唐时期“战乱频仍,生灵涂炭”这一时代背景。
诗人在第一句就说,战争不但在中原残酷展开,现在连南方地区江汉一带(泽国江山)也烽火不断,被划进了双方争斗的战争版图(入战图)。这里诗人只用入战图来表明战争,而具体的战争场面,生与死,血与火的争斗,就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了。
第二句中的“樵苏”泛指生民的生计。“樵”原意为砍柴,“苏”在这里作割草解。人民本来已经只靠辛苦地劳动来勉强维持生活,战争一来,连“樵苏”的生活也不能过了(生民何计)。这句中的“乐”作何解释呢?这是反话。本来“樵苏”的生计已够苦的了,根本无乐可言。但是现在烽烟一起,人民流离失所,挣扎在生死线上。相比“樵苏”,当然就视平平安安的“樵苏”为乐了。
第三句“凭君莫话封侯事”是实有所指的。即己亥年时,淮南节度使高骈在淮南镇压黄巢起义军,杀人无数,因此立了大功,得以封赏,诗人故有此语。这里一个“凭”字下得真好,极具讽刺意义。它用现代语翻译可理解成“谢谢你,请别说了”,或者“对不起,你别说了”,甚至于可以想象成诗人一面摇着手,一面说着:“行行好吧,请千万再别说那封侯的事了”。为什么呢?最后一句就很自然地回答道:“一将功成万骨枯”!古代打仗是要凭斩杀的人头来计功的大小的。你看战争是多血腥,多残酷呀。所以,这句诗掷地有声、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历代战争反人类的本质,成了反战的千古警句!
当时感叹战争残酷的诗人很多,与曹松同时生活在那个时代的张蠙(895年登进士第)也有一首诅咒战乱的诗,叫《吊万人冢》。他写道》:
兵罢淮边客路通,乱鸦来去噪寒空。
可怜白骨攒孤冢,尽为将军觅战功。
你看,好象跟曹松写的是同一件事(兵罢淮边)。吊的是万人冢呵!这本身就是多么高昂惨痛的代价!还加上对那“万人”的家属该是多凄惨,多么残酷啊!象这类的诗,可以说比比皆是。再来一首唐朝的吧,作者是刘商,是唐大历年间的进士。题为《行营即事》: 万姓厌干戈,三边尚未和。 将军夸宝剑,功在杀人多。
你看,这不是“一将功成万骨枯”吗?
著名诗人李白也有这方面的诗,不过是反其道而为之。题为《战城南》:
去年战,桑干源,今年战,葱河道。 洗兵条支海上波,放马天山雪中草。 万里长征战,三军尽衰老。 匈奴以杀戮为耕作,古来唯见白骨黄沙田。 秦家筑城避胡处,汉家还有烽火燃。 烽火燃不息,征战无已时。 野战格斗死,败马号鸣向天悲。 乌鸢啄人肠,衔飞上挂枯树枝。 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 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这首诗很好懂,除了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残酷,还写了吃败仗的后果“士卒涂草莽,将军空尔为。”士卒们血染沙场,将军两手空空,什么也没有得到。这不是跟“一将功成万骨枯”反其道吗?功成是万骨枯,兵败也是“士卒涂草莽”。所以诗人在最后提出了反战的口号:“乃知兵者是凶器,圣人不得已而用之。”
杜甫的《兵车行》更是反战的名篇(全诗附在文后),其中有应征兵士的诉苦:“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更惨的是诗人直接的控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最难得的是,他说,战争已是这样的残酷了,但是“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王开边意未已。”把矛头直指最高的统治者!
我最想介绍的是汉乐府《十五从军征》。是写一位从军归来的老者在归途中及到家后的情景。如果您能设身处地的想想,定会忍不住潸然泪下。全诗是这样: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从诗的语言上来看,它没有引经据典,完全是一首民歌,所以很容易读懂。诗中的“旅”字是表示野生的意思,“葵”在这里作“菜”解,“贻”作送解,这里可以理解成谁跟我一起吃饭呢?其它的我不解释了。
您看,这老者十五岁就被征兵去打仗。万幸没牺牲在战场上,撑到八十岁才允许从军营返回家中。快到家的时候,遇见了同村的乡亲,就问“我家里还有谁呀?”。同村人指指远处种满松柏的坟场说:“你的家人都在那儿呢!”老者好象一下子还反应不过来,急急忙忙往家走去。到了家跟前,只见一片凄凉的惨景:野兔在原是狗洞中任意地出入,野鸡自在地在梁上 飞翔。庭院里长满了野谷子,井边生出野的葵菜。他放下包袱,卷起袖子,把庭院的野谷子舂成米,把葵菜做成羹。但当饭熟菜香后,谁来跟我一起吃饭呀?这时可怜的老者才清醒过来。跨出门外,向东边累累的坟场望去,六十五年的风霜雨血,六十五年的出生入死,六十五年的相思盼望,一下子涌上心头,情感的潮水翻成巨浪。老者这时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夺眶而出,直直地渗透了上衣!诗嘎然而止。诗人要告诉我们,这老者是战争中的幸运者中的幸运者,尚且是这样悲惨的下场。那么那些牺牲者呢,又作如何说呢?
年轻时,我对耻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把周伐纣说成是“以暴易暴”很不理解。对托尔斯泰“反暴力”的主张亦不赞同。我认为战争分正义与非正义的,正义的我们要支持,非正义的才要反对。随着岁月的流逝,见识的增多,我深深地厌恶战争,憎恨战争。战争的本质,就意味着大批无辜的鲜活的青年血染沙场!我经常在想,世界上如果没有战争,没有战争威胁,该多好。
杭州柳浪闻莺公园中有一块“日中不再战”的石碑,据说是一个日本友好代表团立的。我想,如果有朝一日能立一块“世界不再战”的石碑,那该更好。让“一将功成万骨枯”见鬼去罢!
最后,我想声明一下,我作文时是尽量避免用词重复的。但这篇文章中反复运用“残酷”二字,不是我胸内词穷,而是我故意为之的。为什么呢?看看文章题目就该知道。
(完)
附录:《兵车行》唐 杜甫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
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傍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
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山东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
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
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
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
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
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