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讲 字句对等 字句对等,是指一副楹联,由上、下联两部分构成。上下联句数相等,对应语句的字数也相等。楹联可长可短,都必须遵循这一原则,使其对称、整齐、美观。就像鸟有两翼,牛羊各有一对角,人的耳、眼、手、脚都是成对,每对器官都在身体上匀称分布一样,给人以对称美的观感。字句对等体现出楹联的形式美。 根据楹联的字数可划分三种模式: 1.单句短联:每边只一句,从一到十余字。 如: 一言对:“富”对“穷”;“地”对“天”;“古”对“今”; 二言对:“夏雨”对“春风”;“国泰”对“民安”; 三言对:“孙行者”对“祖冲之”; 四言对:“望梅止渴”对“画饼充饥”; 五言对:“座上客常满”对“樽中酒不空”; 六言对:“秋水长天一色”对“落霞孤骛齐飞”; 七言对:“咬定牙关求知识”对“放开眼界看春花”。 2.双对句:每边两个短语,短语字数不限。 如: 对地对天,天地有情皆可对; 联今联古,古今无事不能联。 3.多句联:指三句以上到若干句子组成的楹联,短语字数不限。如: 五十年两首歌,歌唱东方红,歌唱春天故事; 九万里千张画,画描中国美,画描世纪新图。 由以上短、双、多句三类例子说明,上下联不仅总的字数相等,每个句子(分句)也必相等。 第八讲 词性对品 词性对品,是指上下联句法结构中处于相同位置的词,词类属性相同,或符合传统的对仗种类。 具体地说,就是上下联对应位置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在现代汉语中把词分为十一类:即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属实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以上属虚词。词性一致是指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下面分别就不同词性举例说明: 名词是表示人和事物名称的词。名词又分为: (1)专用名词:人名、地名和书籍名称等。 (2)具体名词:日、月、山、水、松、柏、猪、鸡等。 (3)抽象名词:性、情、志、气、仁、义、忠、孝、福、寿等。 动词是表示变化动作的词。包括走、跑、做、说、吃、闻、视、听、浮、沉、争、打、呼、问等。形容词是表示变化或动作的词,包括好、坏、软、硬、难、易、凉、热、大、小、长、短等。 以上名、动、形三类词,在汉语语汇中占比例较大,使用率较高,必须注意区别,准确运用。它们之间的活用又多,名词可作动词或形容词,形容词也可作名词或动词用,都是常见的,使用场合不同,词性就不同。如“锯”字配上数量词,“一条锯”是名词,配上宾语,“锯树木”是动词。 代词是用以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或改组句子的词。如吾、我、你、他、彼、此、汝、其、伊、侬、我辈、你们、他们等,还有谁、何、孰等疑问代词。 数词是表示数目的词。如,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亿等。 量词是表示计算单位的词,一般放在数词后。如,尺、丈、里、斤、吨、件等。 副词一般放在动词、形容词前,表示范围、程度、时间、肯定、否定、反问、祈使、礼貌等。如,相、狠、甚、即、必、未、岂、请等。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或词组前组成介词结构,表示时间、处所、方式、原因、状态、目的等。包括在、于、乎、因、由、以、与、对、和、同等。 连词是连接词,词组或分句,以表示它们之间关系的词。包括及、或、并、和、跟、而等。 助词是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上面,表示某种语法。包括焉、矣、耳、也、乎、哉、者、呢、吗、嘛等。 叹词对事物有慨叹时用,独立于句之外。有噫、吁、嗟、唉、呜呼等。 此外还有方位、颜色、干支、姓名等,虽均属名词范围,但在楹联里仍各自相对。 现将上述十一种词类,分别用实例加以详细划分。 1.名词。 碧野田间牛得草; 金山村里马识途。 这副楹联,各以三位文化界人名相对,每个名字分类相对工整,第一字颜色对,第二、三字是地理对,第四字方位对,第五字是动物对,第六对是动词,第七字是具体名词。 2.动词。 白眼观天下; 丹心报国家。 “报”对“观”是动词。 3.形容词。 心清水浊; 山矮人高。 “清”“浊”“矮”“高”均是形容词。 4.代词。 我奉雪山为赠品; 君收云海作诗声。 “君”指游客,和“我”代词相称。 5.数词。 东风一过千山绿; 南燕双飞万户春。 “双”对“一”和“万”对“千”,均属数词。 6.量词。 百业繁荣歌盛世; 万家欢乐庆新春。 “家”对“业”是量词。 7.副词。 侧身天地更怀古; 独立苍茫自咏诗。 “自”对“更”是副词,“更”表示程度,“自”表示范围。 8.介词。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 “原”和“本”,“因”和“为”都是介词,前者表示状态,后者表示原因。 9.连词。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 此联“犹”和“而”是连词,都是表示连续前后名词的。因为“是”作代词用,内嵌了民国总统四字。 10.助词。 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 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 “过”和“了”是助词。 11.叹词。 唉!仆本无心,有贤妻何至若是? 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唉”和“啐”就是独立句外的叹词相对。 此外,还有各类词相对。如: 1.成语相对。 2.姓氏相对。 3.方位、季节相对。 4.干支相对。 5.迭字相对。 6.象声词相对。 7.虚词相对等。 第九讲 结构对应 结构对应是指上、下联词语的构成、词义的配合、词序的排列、虚词的使用,以及修辞的运用,上下联要对应平衡。现将几种基本类型简介如下: 1.联合结构。 也称并列结构,一般都表现在两个以上的单行短语中,彼此间没有修辞和被修饰的关系,均能独立自对。如: 细雨红花柳浪; 黄莺布谷春风。 2.偏正结构。 词组与词组之间有修饰、限制、补充关系。其中,起修饰、限制、补充作用的部分为“偏”,被修饰、限制、补充的部分为“正”(即中心词语)。 红旗焕彩; 铁马奔驰。 3.动宾结构。 动词支配后边的名词、代词。 聚来一团火;散去满天星。 亭藏烟霞里;石现绿林中。 4.介词结构。 把介词放在句之首,由名词、代词构成词组做状语。 水自西湖借得; 荷从南国移来。 5.主谓结构。 由两个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有陈述与被陈述的关系。 夏至有雷三伏热; 重阳无雨一冬晴。 第十讲 节律对拍 节律对拍是指上下联的语流节奏一致。节奏的确定,可以按四声律节奏“二字而节”节奏点在语句用字的偶数位,出现单字占一节;也可按语意节奏,即与声律节奏有同有异,出现不宜拆分的三字或更长的词语,其节奏点均在最后一字。如: 竹/菊/梅/兰,园林四友; 诗/书/画/印,艺苑一家。 从以上这副楹联的上下联节拍看,音步都在同一节奏上。 下面再举几例: 四言联: 官清/民乐; 风正/国兴。(为二二句式) 五言联: 水清/星读月; 山静/鸟谈天。(为二三句式) 七言联: 一亭/胜迹/王维画; 四境/风光/杜甫诗。(为二二三句式) 下面再举一不符联律要求、上下联节拍不同位的例子,以便初学者掌握: 新春/进/新居; 春日/喜事/多。(属二二一句式) 这是一副句式结构节拍不相称的两句话,所以就不能成为楹联。 楹联节拍是随字词、词组对仗而决定的。所以说句式决定节拍,而语流、节拍是统一的。 第十一讲 平仄对立 温亚会 平仄对立是指联文的用词缀句按节奏安排平仄交替。上下联对应节奏点位置的用字平仄要相反;对于单边两句及其以上的多句联,各句脚依顺序连接,平仄规格一般要求形成音步递换,传统称“平顶平”,“仄顶仄”。上联收于仄声,下联收于平声。 楹联的平仄规律归纳起来大致有三条: 1.上下联相同位置上汉字读音的平仄是相反的。 2.单边两句及两句以上的平仄是交替的。 3.上联的尾字收于仄声,下联的尾字收于平声。 五言联 室雅何需大; 花香不在多。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六言联 紫燕黄莺布谷; 红梅绿柳迎春。 (仄仄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 七言联 能受苦方为志士; 肯吃亏不是痴人。 (平仄仄平平仄仄) (仄平平仄仄平平) 以七言联为例,交替以同声一调换为宜。特别是上下联尾,力避出现三连仄和三连平。 为了便于记忆,现把楹联界流传下来的平仄规律几句顺口溜,推荐给大家: 一三单不论,二四双分明。 长联逗句点,平仄也相同。 上下联内部,避免三同声。 联尾严要求,上仄对下平。 第十二讲 形对意联 形对意联是指形式对举,意义关联,上下联所表达的内容统一于主题。 一副佳联,和任何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一样,有明确的主题,虽然分上下联,但内涵是有机的整体。从上下联的关系上看,大致有正对、反对、串对三种形式,其结构方式不同,但都符合对立统一规律,达到突出一个主题的目的。 河清海晏金瓯固; 人寿年丰乐事多。 这是一副春联,上联侧重描绘国家升平景象,下联写人民的幸福生活。角度不同,但国泰民安的中心思想是统一的。 书山有路勤为径; 学海无涯苦作舟。 此上下联重复表现主题。 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此上下联并列表现主题。 何物动人,二月杏花八月桂; 有谁催我,三更灯火五更鸡。 此上联铺垫,下联点题。 如果一副内涵上风马牛不相及的楹联,尽管对仗都工整,也构不成楹联。如: 白鹭引鸥游浅水; 黄牛骑马上高山。 这样的工对,只追求形式主义,内容却无营养。 一副对联,下联有补上联的义务,这是关联表现的一环。如果上下联所反映的事物或思想,没有角度差异而雷同,则谓之“合掌对”。 “合掌”,是楹联之“大忌”。一方面是避免同义词对仗;另一方面是避免内容同为一事物,同一道理者。 像“神州”对“华夏”,“文人”对“吟友”等均属同义词,又像“世间第一,天下无双”。这样联属于内容同为一事物,所以属合掌联。 此外,顺便提示一下:楹联禁忌不规则重字。病例: 年丰人寿花如海: 柳暗花明春似潮。 上下联不规则重“花”字。 一副楹联中出现两个或多个相同的汉字,即为重字。与重字相对应的若是另外一对重字,这称为规则重字。否则,即为不规则重字,不规则重字破坏了上下联之间的对称法则,属于楹联文体中严重的形式缺陷。举一规则重字联例,如《地税局联》: 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国脉民情原一体; 征者为国,缴者为国,民生国计系千秋。 此上下联属规则重“国”“民”两个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