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建立西汉末年,朝政由外戚王莽把持。公元8年,西汉孺子婴被迫禅位于王莽。 王莽顺利登基,改国号为“新”。王莽即位后,发布了许多政策,又朝令夕改,十分混乱,增加赋税,严苛刑法,百姓怨声载道,终于导致民变四起。 汉高祖刘邦第九世孙刘秀,因为推恩令的关系从列侯递降,到了刘秀的父亲刘钦,也就是县令这样的小官。但刘钦早逝,9岁的刘秀成了孤儿,由叔父抚养长大,从小务农。 公元22年刘秀带着地方豪杰与大哥刘縯在南阳郡正式起义,史称其起义军为“舂陵军”。 正式起义后的刘秀人生仿佛开了挂,一路披荆斩棘,与绿林军联合,后来受绿林军拥立为王,刘秀复用汉朝旗号,打败了王莽的四十万大军,王莽也死在了混战之中,新朝亡。 公元25年,刘秀登基称帝,仍沿用国号“汉”,后定都洛阳,是为汉世祖。后世称刘秀所建立的汉朝为“东汉”。 新朝灭亡后,经历了长达十二年的征战,平定农民战争,结束了地方割据势力,刘秀终于再次统一天下。 但此时的中原因常年饱受战乱之苦,百姓流离失所,民不聊生,人口锐减。 为了尽快恢复国力,刘秀励精图治,制定了一系列与民休息的政策,轻徭薄赋,减少农民负担,还经常发救济粮以减少贫民卖身为奴;严厉惩治贪官污吏,厚待功臣。 这一系列政策的实行使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到其统治末期人口也翻了一倍。后世称为刘秀统治时期为“光武中兴”。 明章之治公元57年,刘秀因病驾崩,太子刘庄继位,是为汉明帝。 汉明帝在位期间,继续执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并严禁后妃干政,对外戚也加以防范。在国力日益强盛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土,大败匈奴,使西域重新臣服于汉朝。 公元75年,刘庄去世,太子刘炟继位,是为汉章帝。 汉章帝也继续了宽政仁和的治国方针,爱民如子,严禁酷刑。 汉明帝与汉章帝统治时期,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政治清明,使东汉达到鼎盛时期,被后世称为“明章之治”。 但汉章帝时放纵外戚,为后来外戚掌权埋下了隐患。 由盛转衰公元88年,汉章帝刘炟去世,太子刘肇继位,是为汉和帝。 刘肇即位时年仅10岁,于是由太后窦氏执政,窦太后将窦氏兄弟都安排在皇帝周围,提拔了大量窦氏家族子弟在朝为官。 公元92年,汉和帝刘肇在宦官与大臣的帮助下夺回政权,一举扫平窦氏势力。 刘肇执政期间,励精图治,宽缓为政,轻徭薄赋,安定边疆,四夷宾服,使东汉国力达到极其盛。 汉和帝刘肇本以为结束了外戚,却不料在东汉这只是个开始。 公元105年,年仅27岁的刘炟病逝,其子刘隆继位,是为汉殇帝。刘隆登基时,出生不过百余日,是以皇太后邓绥临朝听政,外戚上位。 汉殇帝刘隆,刚满月就当皇帝,邓太后临朝,邓骘掌权。 汉安帝刘祜,13岁继位,依然由邓太后和邓骘掌权。 汉顺帝刘保,11岁继位,大权掌握在宦官手上,宦官与外戚梁氏勾结,后由梁氏专权。 汉冲帝刘炳,1岁继位,外戚梁氏把持朝政。 汉质帝刘缵,8岁继位,大权依然控制在外戚梁氏手中。 汉桓帝刘志,15岁继位,梁太后临朝称制,后依靠宦官的力量打击梁氏,铲除梁氏党羽,此后宦官当政,以李膺为首的反宦官集团被终身禁锢,不得做官,为“党锢之祸”,汉桓帝刘志则荒淫无度,朝野上下怨声载道。 汉灵帝刘宏 ,12岁继位,外戚窦氏权倾朝野。后来窦氏密谋铲除宦官反被宦官得知发动政变,窦氏一族覆灭。汉灵帝刘宏不理政事,由宦官执政,生活糜烂不堪。 汉灵帝死后,汉少帝刘辩13岁继位,实权掌握在外戚何进手中,宦官与外戚争权火拼,少帝被迫出宫,后来受制于军阀董卓,打破了宦官与外戚多年的平衡 东汉王朝,皇帝大多早逝,外戚想要上位,就拥立幼帝。长大成人的皇帝想要当政,就只能依靠宦官的力量,于是,东汉王朝的政权就在外戚和宦官的手上交替。 ![]() 结果就是党争不断,哪有人管百姓死活,是以百姓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公元189年,董卓废少帝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董卓死后,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刘协被迫禅让于曹丕,曹丕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魏”,东汉就此灭亡。 东汉公元25年建国,享国一百九十五年,除了初期四位皇帝(光武帝、汉明帝、汉章帝、汉和帝)在位时期政治清明,百姓安乐。 ![]() 公元105年开始,朝政就由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朝野上下混乱,百姓民不聊生。 讲到大汉王朝,人们能想起的大多都是西汉时期的故事,楚汉争霸的刘邦、汉武帝的雄才伟略、丝绸之路、昭君出塞等,而后来的三国时期,人们如数家珍,偏偏东汉这一时期,人们提到的却是少之又少。 东汉也曾盛极一时,只是其名存实亡的皇权制度实在令人唏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