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个真实的“于谦的父亲”

 诸葛千寻 2019-04-01

一家人其乐融融  冯强 摄
一家人其乐融融 冯强 摄

于庄敬书写养生心得:老年人长寿的秘诀是:保持好心态,多运动,注意饮食,儿女的事情少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
于庄敬书写养生心得:老年人长寿的秘诀是:保持好心态,多运动,注意饮食,儿女的事情少管,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特点发展。

爱听相声的人都知道,北京德云社有个从不上台演出的台柱子,他威名显赫,曾是武术家、考古学家、蒙古国海军司令的亲家、江湖第一剑客……他,还干过许多奇事:在公海上被海盗抢劫时要求开一张一千万的发票,看错图纸把打井的活干成垒烟囱,用一包方便面进出一个小区……他,就是于谦的父亲。不过,相声归相声。现实中,于谦的父亲叫于庄敬,是天津人,退休前是大港油田的总地质师,为人和蔼可亲,说话风趣幽默。

父亲幽默感不输于谦

见到于庄敬是在一场春雨后的上午。随着一声应答,门锁响了一阵,院门却没有打开。“这个锁有点问题,你等一下,我再试试。”接着门锁又响了一阵,院门却还没有打开。最终,记者不得不走车库门进去。小院里,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见记者已经进来了,连忙放弃正在摆弄的门锁,笑呵呵地迎了上来。“看来郭德纲说您用一包方便面能进出一个小区不是真的。您连自己家的门锁都没能搞定啊。”听到记者的话,老人先是一愣,然后哈哈一笑,说:“老了,技术退步了。”话音未落,于谦的母亲也从屋里迎了出来。

于谦的父亲于庄敬退休前是大港油田总地质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并享有国务院“有突出成就专家”称号,为人平和沉稳,透着老知识分子的那种严谨认真的劲儿。于谦的母亲翟显华退休前是原大港石油管理局办公室副主任,谈话思路清晰,措辞严谨。采访中,很多问题都是她替老伴儿回答。

作为于谦的父母,有一个永远也躲不开的问题:怎么看待郭德纲相声中关于于谦父亲的笑料?“很多老同事都为此给我们打来电话,连我们的司机都愤愤不平:‘郭德纲这么糟改于总,以后不喜欢他了!’”翟显华说,“虽然接触不多,但郭德纲见到我们时,多少还是有点尴尬。”

两位老人说,于谦从不主动邀请他们看现场演出,怕他们接受不了,不过两位老人还真的到现场看了一次他们的演出。2009年除夕,于庄敬一家人在德云社剧场旁的酒店吃年夜饭,之后就去看了德云社的封箱演出。“起初,于谦打算到晚上8点多就送我们走,可我和他妈一直看到凌晨一点多。那么多背负着生活和工作压力的白领和大学生能开怀大笑一场,确实很好。”于庄敬幽默地说,“虽然我对郭德纲拿我开涮一事不介意,但是老拿我找乐,我也算参加演出了,他是不是也得付我点演出费啊?”

出于对儿子的关心,翟显华在网上观看了于谦不少作品的视频,她说:“其实他们在作品里拿我们找乐是角色的需要,是虚构的,就像在电视剧里扮演人物角色一样。不过,相声很直观,说得有鼻子有眼,这让不少人觉得是真的。”虽然很多熟悉的人都看不惯,但于庄敬、翟显华看得很开:“我们理解儿子,也知道演艺道路的艰辛,所以支持他。这也算是为相声艺术作出了贡献和牺牲吧!”

支持儿子走自己的路

于庄敬、翟显华一共有三个儿子,于谦是最小的,大儿子、二儿子都跟老两口一样为国家的石油事业奋斗。1969年,于谦出生于北京,在这之前,于庄敬被调到大港油田工作。于谦出生不满百天的时候,翟显华随原石油部机关下放到湖北五七干校。母子再相见时,于谦已经一周岁了。随后,翟显华也调到大港油田。“大港油田创业之初,条件非常艰苦,我们只能把于谦托付给在北京的姥姥照看。”翟显华说。之后,两个人就只能在去北京开会、出差,还有节假日的时候去看一下于谦。

“于谦小时候很乖巧、听话,和我们在一起的时候,我经常教他唱歌,教他背诵毛主席诗词,还有唐诗。”谈论起于谦的成长,母亲更有发言权,父亲于庄敬主动“让贤”,但遇到他感兴趣的话题,也会滔滔不绝。

于谦上中学的时候学习成绩不理想,于庄敬夫妇非常着急,翟显华甚至打算辞职回家陪他读书。这时,北京市戏曲学校相声班开始招生,于谦很想去。翟显华有过思想斗争,甚至为此落泪,她希望于谦能多读几年书,把文化基础打牢一点。但于庄敬认为孩子有自己的爱好和志向,并且“行行出状元”。父亲一锤定音,夫妇俩取得一致后,同意让他去试试。于谦去参加了戏曲学校的考试,他唱了三首歌,其中一首是母亲教的俄罗斯民歌《三套车》,打动了招生老师,当场就被录取了。

从戏曲学校毕业后,于谦加入北京市曲艺团。当时,相声不景气,于谦事业起步艰难。于庄敬、翟显华认为好的相声作品都是写给名家的,要想创新必须靠自己。于是,建议于谦观察生活,通过写日记锻炼文笔,自己创作相声段子,并多学点外语。由于长期没有演出,于谦便想报考北京电影学院。于庄敬、翟显华大力支持,并亲自去北京抄回了招生简章。1995年,于谦考取了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来,于谦与郭德纲相识,开始合作表演相声。

奋战石油战线40余载

于谦成名之前,来大港油田演出,别人介绍他的时候都说:“这是‘于总的儿子’。”于谦开始与郭德纲合作后,名气也越来越大。特别是2006年以后,于庄敬发现身边的人都开始称呼他“于谦的父亲”。“有时候在路上被人认出来,还要上来与我合影。”于庄敬笑着说。

相比于“于谦的父亲”这个红遍大江南北的头衔,于庄敬更喜欢“中国石油人”这个称号。他将自己42年的时光奉献给了中国的石油事业。

于庄敬出生于1934年,祖籍陕西蓝田,毕业于西北大学。“我和于谦的母亲都是汉族,于谦也是,我封不了铁帽子王的。”于庄敬在介绍自己的时候,笑着补充道。

1956年,于庄敬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内蒙古进行野外地质路线普查工作。他介绍:“当时内蒙古没有地质图,要靠人走过去了解每个地方的情况。丈量好每个人的步幅,沿着某一方向开始数步数,途中的地容地貌都要记录下来。我们从内蒙古包头用了4个月的时间一直步行至宁夏石嘴山。”在茫茫沙漠草原戈壁上,失去了方向就意味着失去了生命。当时一个小队五六个人,全靠两个罗盘指引方向。“有个同伴路上去解手,没带罗盘,就没能跟上队伍,我们到了驻地发现后,回去找了一夜都没找到。第二天刚准备接着找,他就回来了。原来,这个同伴幸运地碰到了一个勘探队,不然就危险了。”

毕业后,于庄敬被分配至新疆石油管理局。“其实,我最想去的是青海油田,那里才是当时全国石油战线最艰苦的地方。”于庄敬说,“争取未果后,只好服从分配去了新疆。”1956年,新疆还没通火车,从兰州坐车过去要七天时间,沿途还有土匪抢劫,需要解放军一路护送过去。一到新疆石油管理局,于庄敬就申请去最艰苦的野外勘测队,但未获批准,只得服从分配,去了克拉玛依油田。

上世纪50年代的新疆,条件异常艰苦,油田的工作人员不仅要面对物质条件的匮乏,而且要经常面对死亡的威胁。当时,在采油厂工作,经常要值夜班,巡视野外的油井。“油井相隔十几公里,我们独自在值班房里,经常能听到外面狼群此起彼伏的号叫。但大家为了石油事业无所畏惧。”由于工作努力,表现突出,于庄敬于1959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新疆工作了9年之后,于庄敬1965年被调回北京石油勘探研究院。当时,他的户口不能直接进北京,只能先落在离北京最近的大港油田,也就此与天津结缘。1968年,于庄敬调任大港油田采油指挥部生产组组长,1970年任大港油田指挥部地质研究院生产科长。1975年,华北石油勘探部发现了我国最大的碳酸盐岩油田,由此而拉开了石油大会战的序幕。1976年,于庄敬调任华北石油会战指挥部地质处副处长,后升任副总地质师。1990年,大港油田产量下降,于庄敬临危受命调回大港油田任总地质师,与同事齐心协力将大港油田产量恢复上去。1998年,于庄敬退休定居在天津大港。

颐养天年紧跟时代步伐

退休后的于庄敬生活得有滋有味,每年都要和老伴儿出去旅游几次,再去看望一下儿子、孙子,剩下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大港油田度过。“我每天五点钟准时起床,五点半到游泳馆,游四五十分钟,七点钟之前回到家做早饭。”于庄敬说,“其实我吃饭很是讲究膳食营养、粗细搭配的,早饭喜欢蒸红薯、山药、南瓜和煮鸡蛋,搭配着小米粥、豆奶、豆浆,还有核桃、枣。他们相声里说的那些重口味的,我是不喜欢的。”

吃完早饭以后,于庄敬就在院子里侍弄花草。老人今年83岁了,但爬上爬下地剪枝摘叶非常利索。之前,于庄敬原先每天都要看报纸、电视,了解国内外大事。现在他更喜欢通过微信看新闻:“网络上的信息太丰富了,也很全面,根本看不完,我每天就看一小时。现在电视看得少了,不过新闻节目还是会看的,学习党的方针政策。” (记者 冯 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