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茅根泻火,补中,止血,止哕 甘寒。入手少阴(心),足太阴、阳明(脾胃)。补中益气,除伏热,消瘀血,利小便,解酒毒。 治吐、衄诸血(心肝火旺,逼血上行,则吐血;肺火盛,则衄血。茅根甘和血,寒凉血,引火下降,故治之。扑损瘀血,捣汁服。名茅花汤。亦治鼻衄产淋),血闭寒热(血瘀则闭,闭则寒热作矣),淋沥崩中(血热则崩),伤寒哕逆(即呃逆。《说文》曰∶哕,气牾也。 东垣作干呕之甚者,未是),肺热喘急,内热烦渴,黄胆水肿(清火行水。时珍曰∶良药也,世人以微而忽之,惟事苦寒之剂,伤冲和之气,乌足知此哉)。 茅针,溃痈疖(酒煮服。一针溃一孔,二针溃二孔),口疮之神药。角蒿。 芦根泻热,止呕 甘益胃,寒降火。 治呕哕反胃(胃热火升,则呕逆,食不下。《金匮》方∶芦根煎服),消渴客热,伤寒内热,止小便数(肺为水之上源,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始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肾为水脏,而主二便,三经有热。则小便数,甚至不能少忍,火性急速故也。芦中空,故入心肺,清上焦热,热解则肺之气化行,而小便复其常道矣)。能解鱼、蟹、河豚毒。 取迸水肥浓者,去须、节用。 苎根泻热,散瘀 甘寒而滑。补阴破瘀,解热润燥。 治天行热疾,大渴大狂,胎动下血,诸淋血淋,捣贴赤游丹毒,痈疽发背,金疮折伤(止血易痂),鸡鱼骨哽(捣如龙眼。鸡骨,鸡汤下,鱼骨,鱼汤下)。汁能化血为水。 苎皮与产妇作枕,止血运;安腹上,止产后腹痛(散瘀之功)沤苎汁,疗消渴。 蔷薇根泻湿热 苦涩而冷。入胃、大肠经。除风热、湿热,生肌杀虫。 治泄痢消渴,牙痛口糜(煎汁含漱),遗尿好眠,痈疽疮癣。 花有黄、白、红、紫数色,以黄心、白色、粉红者入药。 子,名营实,酸温。主治略同(《千金》曰∶蔷薇根,角蒿,口疮之神药。角蒿所在多有,开淡红紫花,角微弯,长二寸许,辛苦有小毒。治恶疮有虫,及口齿疮)。 芭蕉根泻热 味甘大寒。治天行热狂,烦闷消渴,产后血胀(并捣汁服),涂痈肿结热(为末,油调敷。霜后者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