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踏青》 郎世宁 清 春天到了,杨柳抽新绿,玉兰又生香。古画中的笔墨,就像是一幕幕穿越时空的光,经过千百年,它的绚烂依然还在流淌。千百年前的依依杨柳,就是这样,被定格、被抒写、被凝视,化成一幅绿意朦胧的柳色之作。 傅抱石《春风杨柳万千条》 柳,自古以来,总沾染着许多的伤感。从《诗经·小雅·采薇》中出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句子,柳便与离别相关联。 《桃花春柳》 李蝉 清 此后,'灞(bà)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送别'(《三辅黄图》)。折柳送别,也就成为了一种极具文化意味的形式。唐代女诗人鱼玄机的《折杨柳》写道:'朝朝送别泣花钿(diàn),折尽春风杨柳烟。愿得西山无树木,免教人作泪悬悬。'西山无柳,则无枝可折,似可免除送别的悲伤,却让送别的悲伤更深入一层。 《仿仇英汉宫春晓图》 局部 冷枚 清 在唐诗中,关于折柳送别的名篇极多,至今读来,犹催魂裂魄。 明 陈遵《柳岸立凫图》 雾捻烟搓一索春,年年长似染来新。 应须唤作风流线,系得东西南北人。 ——崔道融《杨柳枝》 《春花图》 恽寿平 清代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罗隐《柳》 《桃花鸣禽轴》绢本清蒋季锡 高佛危楼低佛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却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裴说《柳》 《山水花卉册》 傅山傅眉 明代 柳,生命力强,'无心插柳柳成荫',且风姿绰约,历来被人所青睐。陶渊明不但爱菊,亦颇喜柳,任彭泽县令时,他于宅边栽下五棵柳树,自号'五柳先生'。还有湘军名将左宗棠驻节大西北时,曾令士兵到处植柳,并写诗抒怀:'手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 夏圭《西湖柳艇图》 柳,是一种美丽的植物,具有一种女性的娇媚之态。'数枝新开翠影齐,倚风情态被春迷'(唐·杜牧《柳绝句》);'依依袅袅复青青,勾引春风无限情'(唐·白居易《杨柳枝》);'袅袅千条复万条……风流才是女儿腰'(宋·吕本中《三眼柳》)。因柳条纤细柔软,常用来比喻女子柔细的腰肢,谓之'柳腰'。因柳芽娇嫩清圆,用以形容美人的眼睛,称为'柳眼'。因柳叶细长,故称美人之眉为'柳叶眉'。 《苏堤春晓》局部 董邦达 清代 柳,多入画,湖畔堤侧,依依垂柳,春雨中的湖与柳笼轻烟,实在是一幅绝美的图画。小编最喜欢的是夏圭的这幅《西湖柳艇图》,画面柳堤回环,可以看到三层。其疏密、远近、曲直和穿插、点景的木桥、屋宇、小船等相互配合得丰富、生动而有变化。天空用淡墨染出浮动的白云,与烟雾迷朦中的远方树木相接、画柳的笔法劲健,密而不乱,节奏感甚强,颇得真实之美。岸边有游船停泊,水上小舟往来,近处柳梢上露出酒旗,好一幅春光的佳胜。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