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韩国之旅:一起去三陟观赏美丽海景,感受江原道农舍的朴实民风

 山地之仔 2019-04-01

 荌荌谈旅游

对付顽固鼻炎,三个妙招 简单有奇效!

7号公路的最南段,穿越了釜山、蔚山、庆州、浦项等几座重要的城市,不过并不是傍海而行,所以与其他公路没什么两样。然而过了浦项后不久,7号公路便进入了“画境”。它依山傍海而行西边是雄峻的太白山脉,东边是秀丽的韩国东海(日本海),7号公路便在这山海间穿行,这使它成了韩国最美丽的公路之一。过蔚珍以后不久,便进入了江原道境内,然后是韩国煤都三陟。三陟的发展,得益于采煤业甚多。现在,采煤业衰微了,三陟怎么办?不用担心,三陟尚有旅游资源。三陟外海,有三陟海金刚,是韩国东海岸边的名胜,奇岩林立,松林掩映;三陟城里,则有竹西楼,为关东八景之一。

竹西楼始建年代不详,但应早于13世纪初,因为在高丽诗人李承休作于126年的诗里,已经提到了这座名楼,所以其始建年代应更早于那时。1403年,它由当地地方官重建。它坐落在自然岩石基盘上,向南俯瞰着发源于太白山脉的五十川,为上下两层木结构建筑。为适应高低不平的岩石,下层的十七根巨柱高矮不等;而上层的二十根柱子,则撑起了一座轩畅的楼阁。它与簇拥周围的葱郁树林,蜿蜒流淌的五十川,以及底下的奇岩绝壁一起,构成了三陟的处风景名胜。古往今来,无数骚人墨客驻足于此,留下了许多诗篇和游记,有些还镌刻在其梁柱之上,此楼也因此被誉为“关东第一楼”、“第一沄亭”、“海仙游戏之所”等。可以想见,每当风和日丽之时,骚人墨客登临此楼,对着五十川吟诗作画,又是何等风雅的景致!其中是否也会有来自中国的学呢?不过我们登临此楼的时候,正值岁云暮矣的隆冬时节,又逢霰雪交杂的霏霏冷雨,寒风从四面灌进楼来,让我们难有久留的雅兴。美景而非良辰,只能兴叹而返了。

晚上去一个学生家里投宿。他家在不通汽车的深山里,我们深脚浅一脚地,踩着厚厚的积雪进山。天色渐渐暗了下来,但积雪反射着天光,脚下的路并不难辨。周围是原始太古般的寂静,风声林涛声、踩雪声,反而使这种寂静显得更深。若只是我一人独行,不知是否会觉得害怕?刺骨的寒气侵人,连羽绒服也有些抵挡不住。忽然想到了朝鲜战争的第一个冬天,穿着秋衣入朝作战的志愿军战士,曾在这可怕的严寒中成批地倒下……然后,听到了犬吠,听到了人声,看到了炊烟,看到了灯光,我们终于到了。

这是一栋典型的江原道农舍。一头是灶间,灶膛里燃着熊熊的火焰,用的是山里就地取的木材,传出一股好闻的木香。滚烫的烟气穿过炕下,烧热了一连串的小房间,然后再从另一头的烟囱里飞出去。紧靠灶间的那间房,自然是最暖和的,就让给了远道而来的我们。房间非常之小,但是却很暖和。门窗都是纸糊的,但一纸之隔,却是冷热两个世界。据说纸门窗的好处,是既隔热又透气。晚饭是江原道农家的特产:自制的蒸糕、自养的土种鸡(草鸡)和自制的柿饼。晚饭后斜倚在热乎乎的炕上,一边休息疲乏的身子,边听学生的老爹神侃。虽然墙上挂着两班的斗笠,告诉客人家世的不同一般,但主人却仍是一个道地的农夫,一个与环境融为一体的山民。

早晨起来,呼吸着山里纤尘不染的新鲜空气,绕着农舍转悠散步。发现在农舍的前后柱子上,都贴有红纸黑字的对联,全都是用毛笔和汉字书写的,与中国传统的对联并无二致。农舍正面还有一块匾,上书“家和万事成”。汉字文化的影响,一直深入到深山老林里,并顽强地保留着痕迹,与韩国城市里的西风浩荡,又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