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内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发展概况及与国外的差距

 鞅牛 2019-04-01

三、我国管桩行业现状及与国外的差距

  我国目前是世界上生产应用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最多的国家,但不是生产管桩的强国。与日本、韩国相比,虽然我国管桩在生产企业的数量和产量上优势明显,但在产品质量、生产工艺、装备等仍有较大差距,体现在:

  1、产品质量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前期,我国的管桩处于发展前期,生产企业少、产量低,管桩的应用面也小,为了推广管桩的应用,生产企业均注重产品质量,不惜重金聘请专业技术人员,加强技术和质量管理,生产出的管桩产品质量与日、韩等国相当。但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市场的无序竞争,监管力度的缺失,一些企业为了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不再重视对产品质量的管理,甚至采取一些偷工减料的所谓“技术”:采用劣质原材料、使用负偏差的钢材、随意扩大螺旋筋的螺距、减少主筋数量、缩短离心和养护时间等,严重损害了产品质量,危害了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在管桩生产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我国管桩产品的总体质量与日、韩的差距反而在加大,值得深思。

  2、生产工艺布置

  目前我国管桩企业的工艺布置主要有三种:

  1)双跨横向流水布置。双跨横向流水布置与日、韩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基本类似(日、韩的一些老企业目前仍维持原有的布局,有些生产企业已改进提高),采用桥吊与地面车辆相结合的运输方式,无倒流水工序,生产环境相对较安全;

  2)单跨横向流水布置。全部采用桥吊的运输方式,存在倒流水工序,桥吊之间需相互避让,工人始终处在头顶移动重载的环境下操作,生产环境安全性差;

  3)纵向流水布置。全部采用桥吊的运输方式,存在倒流水工序,生产环境相对较安全。

  日、韩企业较先进的布置方式虽也是双跨横向流水布置,但采用桥吊与地面输送带、地面车辆相结合的运输方式,由程序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减少了工人数量,避免了人工操作对产品质量的影响。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人工费用较低,劳动力相对富裕,自动化生产线的技术含量高、投资较大、运行成本也较高,在目前劳动密集型的管桩行业,采用前述三种布置形式进行生产,仍然是首选,但随着第二代农民工的出现、内陆或中西部地区的崛起、内向型经济实体的不断涌现、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对自动化生产线的需求将陆续增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