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舒适区,正在拉开你与同龄人的距离!

 一颗归来少年 2019-04-01
生涯研习社

你可以在热爱的领域努力地玩儿!

本文3171字,建议阅读时长8分钟

文 | 六块儿

在我居住的城市,每天早上7:00开始,人群就像翻腾的洪水,从一栋又一栋居民楼里喷涌而出,灌满大街小巷的每一个角落。

小区楼下,总有那么四五个人在忙碌的氛围里显得格格不入,他们是一群摩的司机。

这几年滴滴打车、共享单车兴起,如果没有紧急情况,人们已经很少再去选择这种既不安全、又不舒适的出行方式。

这让几个“师傅”闲的发慌,早高峰本该是他们最来钱的时候,几个大老爷们却只能面面相觑、抽烟发呆,或者刷两局连连看,连一句“摩的,走吗?”也懒得叫了。

城中村改造让他们从平房住进了高楼,房子是变大了,但是生活并没有本质的改善。

仔细观察这些“师傅”,平均年龄也就是35上下,正是干事创业的好年龄,而且房子问题已经解决了,没有太大的后顾之忧。

但是为什么他们甘愿在寒风里冻一天没钱挣,也不愿意谋一谋别的出路?

我没有勇气上前采访,只能换位思考了解“师傅”们的想法。

大学毕业之后,每逢同学聚会,除了追忆往事,另外一个最重要的项目,应该就是吐槽工作了。

毕业一年,吐槽领导,毕业三年,吐槽同事和领导,毕业五年,吐槽客户、下属、同事和领导。

那些过得不快活的人,依然很不快活,但是谁都没有另谋他处,仍然在原来的公司“屈尊隐忍”,这样的现象,好像和摩的司机困境的本质是一个道理。

我们总是被教育要敢于跳出“舒适区”,但问题是,很多人本来过的就不怎么舒适。

一潭死水的生活,就像一座渐渐扎紧的牢笼。

文质彬彬的安迪第一次踏进肖申克监狱的时候,好心的前辈给他分享了用血泪换来的“生存宝典”。

要安分、要听话、要例行公事,只有这样,才能生存,平和安定地接受围墙里的一切,活成千篇一律的样子。

就像狱友瑞德说的:“这些围墙很奇怪,刚来的时候,你会恨它,慢慢你就会习惯它,日子久了,你会发现你离不开它,那就是被体制化了。”

看起来人们不喜欢的,并非不适的困境,而是改变的阵痛。

那么究竟是什么拦住了我们改变的脚步?我想下面这几种心理每个人都存在过。

 01  沉没成本 

自从AI要进军银行业的消息散布开以后,我的朋友小刘就没有停止过想要离职的念头。

工作4年了,他仍然是一个基层柜员,而且干的很不开心。

但是每每想起自己当年过五关斩六将的面试经历,还有这4年来付出的点点滴滴,他都难以割舍现在的工作,这种来来回回的纠结让他十分痛苦,难以抉择。

万事开头难,每一份职业的起步一定都是付出最大的时候。

当我们逐渐深入,了解到自己努力的方向已经出现偏差,又往往会觉得此刻放弃意味着之前所有的努力全部打了水漂。

在“沉没成本”的主导下,人们往往越投入越多,改变也变得难上加难。

 02  同伴压力 

这几年公考热依然没有降温,是大学生求职的重要选择。

如果我们冷静地分析它的岗位要求,比如要到基层去磨炼、要做大量单调的重复工作、要没日没夜地写不需要任何文采的材料等等(公务员其实也是“沉没成本”影响最深的行业之一),这些特点并不是谁都乐于接受的。

大家前赴后继地投入公考,并且待在单位里不愿意出来,其实最大的动力是源自于同伴压力。

长辈们都认为这是一份说出去倍儿有面子的职业,同事们都在老老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某某同学年纪轻轻已经做到了处级岗位,在这样的家庭和工作氛围中,想要主动改变的人一定会被归为异类,变得更加畏首畏尾。

 03  间歇性满足 

有这么一个著名的实验,三只饥饿的老鼠被关在三个笼子里,每个笼子里都安装了一个摇杆。

第一只老鼠只要拨动摇杆,就会有一颗食物从天而降,屡试不爽;第二只老鼠拨动摇杆,什么事都不会发生;第三只老鼠拨动摇杆,偶尔会有食物掉下来,但大部分时候,它什么也不会得到。

于是第一只老鼠会很快学会按需操作,活得怡然自得,而第二只很快放弃了希望,蔫蔫地躺在一旁,只有第三只老鼠不停地拨动摇杆,在小小的希望和大大的失望当中根本停不下来。

没有一份职业是一无是处的,每当我们在变与不变之间犹豫不决的时候,现有的小小的优点都容易被无限放大,让我们产生“现在好像也还不错的想法”。

比如领导的一句夸奖、年底的一次奖金、同事的一番客套,这些小亮点很容易让人失去长远、宏观的判断,让我们变得短视、浅显,从而渐渐放弃改变的念头,再次陷入痛苦的循环。

我们常常说“穷则思变”,“穷”和“思”很简单,但“变”很难。

就像滚动一个巨大的雪球要从一小片雪花开始一样,改变也是一种惯性,我们需要从手边最容易的事情开始。

 01  从最微小的改变开始 

守旧,是一种习惯,改变也是。在我们每天的生活中,能够改变的事物有很多,只是我们惯性地忽略掉了它们的存在。

比如,判断一个“饭局”要不要去,这是一件很常见的小事。

罗振宇的判断原则是,如果没有特别重要的事情,能去还是要去一下,因为如果我们宅在家里,无论是看电视还是刷手机,这份收获是已知的、有限的

但是如果外出,我们可能会在饭桌上听到一个不错的项目,也可能认识未来的重要合作伙伴,甚至只是发现了一个不错的餐厅,这些意想不到的收获,都有可能成为给生活带来新鲜的感觉。

所以在我们的主观意识里,不要把“改变”定义的那么高不可攀,那么急功近利,只要保持好奇,打破固化,日拱一卒,一旦尝到甜头,就会渐渐把改变作为一种新的习惯,这就是一个好的开始。

 02  寻找亮点 

1990年,一名慈善组织官员被派往越南解决当地儿童营养不良的问题。

下了飞机以后,他发现那儿没钱、没帮手、没工具,在这样的条件下,一般人完全可以拍几张照片、写篇论文回去交差,但是他只带了把尺子,就往村子里去了。

在每个村里,这名官员为当地的孩子们测量身高,那些又穷发育又好的孩子被挑了出来,经过了解,他们的母亲经常用稻田里的小鱼小虾和红薯叶汁给孩子做法,于是,这份成本颇低的食谱,就成了改变发生的密码。半年后,当地65%的儿童营养问题得到了有效改善。

安于现状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爱盯着缺点不足看。

但是我们的职业生活中一定也有过一些难忘的成就瞬间,比如一份文案,一次即兴演讲,或者一场团队活动。

就像越南孩子的食谱一样,任何“亮点”当中都蕴藏着改变的可能,只要愿意沿着这条线索深挖下去,把自己的优势找准,把成功的情景不断复制,改变就有可能遍地开花。

 03  学会“精力定投” 

“定投”是一种投资方法,即通过长时间定时定额地投入资本,平摊投资成本,降低整体风险,从而避免一次性投入时机不当、金额过大的弊端,被称为“懒人投资法”。

如果把金钱看成一种资源,那我们的精力则显得更加宝贵。

一旦对现状不满,就想到辞职创业,毕其功于一役,这就类似于投资当中的“一次性投入”,失败的风险自然很大,showhand很爽,但那是赌徒思维。

相反,如果我们找到了改变的方向,每天定时定量地投入精力。

来我们会对自己的目标有更加理性的认识,从而在方向上不断微调,二来我们也保留了退路,不会因为害怕失败而畏首畏尾。

但是请记住,定投行为一旦启动,我们就必须保持耐心,因为在短期之内,我们可能会产生见好就收或者及时止损的想法,但是这都违反了定投的游戏规则。

只有长时间、不间断的投入,红利才会随着“幂次法则”渐渐产生、越滚越大,时间终会变成坚持的朋友。

回到摩的司机的困境,在印度,电三轮就是一个类似于摩的的存在,混乱无序、野蛮生长。

一名不安分的跛脚工程师看到了改变的可能性,他开发了一个程序,把电三轮像滴滴打车一样整合了起来,三轮司机的生意也随之得到改善。

如果你经常抱怨生活中的种种不适,那么恭喜,你仍然对生活保持着敏感的觉察,并且已经找到了改变的契机。

“麻木”才是压垮希望的最后一根稻草。

最终,不安分的安迪逃出了肖申克,因为“有些鸟儿是注定关不住的,它们的每一片羽毛都闪耀着自由的光辉。”



▲作者:六块儿。新精英基础班优秀学员。痴迷于终身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