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5个小方法,告别拖延症

 一颗归来少年 2019-04-01

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拖延症可以说是现代社会的流行病了,一项调查研究统计结果显示:超过百分之七十的人承认自己有遇事拖延的坏习惯。

而说起拖延症的危害,相信不少人都会叫苦不迭。更值得注意的是:它不仅会影响我们的做事效率,还会对我们的身心造成损伤。

拖延与不快乐、生理免疫系统脆弱、压力过大等等都有关联,甚至可能会导致抑郁,虽然关联程度不高,但两者是呈正相关的。

那面对这个老大难问题,我们到底该怎么破呢?今天这篇文章,就为你分享几个治愈拖延症的小方法。

方法一:五分钟起步法

此方法由加拿大卡尔顿大学拖延心理学研究小组总结提出。

他们在长期的观察研究中发现:所有拖延症患者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对行动的要求有所误解。

大部分拖延症患者都以为:要想有所行动,必先受到激励。比如:“我得先在态度上去扭转,才有可能在行动上有所改变。”

然而,事实恰恰相反:首先要开始行动,行动会改变我们的态度,因为通常行动开始后,我们就会获得一种惯性。而这种惯性,不需动用你太多的自律,会推着你继续心甘情愿地行动下去。

类似的理念,美国的一位作者叫斯蒂·芬盖斯也把它写在了他的代表作《微习惯》里。作者曾要求自己每天只做一个俯卧撑,每天只读一页书,结果两年后,不仅拥有了健美的身材,阅读量还达到了以往的十倍。

你看,微小行动的力量,超乎你的想象。

所以:如果再遇到拖延的情况,可以要求自己:先做五分钟,就五分钟,五分钟后说什么也不做了,放肆玩。

结果你就会发现:五分钟过去后,你反而坐得住板凳了。

方法二:关系环境控制法。

我们头脑中总会有一种思维误区:这个事只有通过我自己控制住自己,做了,那才叫体面;如果是通过外界帮助我才干完的,那就有点丢脸。

然而黑猫白猫,逮住耗子才算好猫,拖延症看似只是个体问题,一落到现实层面,不动用外界力量还真不行。

从环境与关系的角度看拖延,你会发现:人是靠反馈与约束喂养出来的动物。

为啥9点开出去的火车,拖延症缠身的你,不拖延到9点01分再去车站候车呢?很明显:铁路部门不等你一个人嘛。

为啥宅男或孤独的人更不容易做到自律嘞?也很简单:他发觉他的一举一动仿佛往大海里扔石子,根本就没有反馈,也不会给他人造成影响嘛。

所以,当你拖着一件事久久不做的时候,可以适当从外界借力,让外界以各种形式约束你,给你反馈。

比如:把卧室里的学习,挪到图书馆进行;把单独作业,改成团队作业。

有一位老师,不怎么爱备课,一备课的时候就想拖。后来怎么办?他一发觉自己要拖延,就拉着学生或同事开关于课程的研讨会,“光天化日“,”众目睽睽“之下,怎么着也把课给备了。

方法三:打破完美主义法。

不要觉得拖延者都是颓废的人,其实从心理层面讲,很多拖延者都是对自己要求颇高的人。

可正因为要求太高,起步时就容易达不到,一发觉达不到,就想原地躺下睡大觉。

研究证明:越是完美主义的人,越喜欢拖延。

所以,想要战胜拖延症,就要打破你心中关于事事求全的执念。

英国的一位哲学家、作家,深受完美主义的折磨,用他的话讲就是:我必须要写出那种”终极文章“。

这就导致他一下笔,刚写个开头,就一溜烟跑了。为啥,他觉得还不够”终极“嘛。

可这么拖下去到死也写不了几个字啊。后来他就告诉自己,也同时向世人宣称:“在我生命的结尾,我会写出我的巨著,在那之前,一切都只是草稿。”

关于完美的执念一破,他终于能甩开膀子写且不怕写得不完美而丢人了,因为这些都算草稿嘛。

结果就在这些”草稿“里,出现了无数优美的诗篇。

这有点像我们常提到的”精益创业“的思路:一个创业者需要快速形成一个产品的DEMO,通过市场检验,获得反馈,快速换代产品,产品才会越变越好。假如创业者也要求自己一开始就搞个神产品,害怕面对市场的批评,那他就只愿意把产品停留在幻想中,他就会失去很多有益的反馈。那个神产品猴年马月也搞不出来嘛。

所以,想要搞定拖延,请允许自己有一个”腐烂的开始”。

方法四:结构拖延法。

话说在我念书的时候,有点偏科。人总是越擅长的自己就越喜欢,越不擅长的自己就想躲。反过来也一样。

于是日常复习时,我就喜欢看文科类的书目,数学题就成了我的必拖项目。

可最终,我没有被偏科所累,成绩也一直名列前茅。

原因是:我每当有一个小时的数学任务没做,就去看两小时的文科书目。最后文科提高的成绩,也把理科瘸腿的成绩给补上了。

不知道你看没看过《火影忍者》,里面的一位勤奋少年小李,有一句经典名言:每天做五百次踢腿,做不到就去做五百个俯卧撑。可真是死磕自己到极致哈。

不过这也给了我们一种思路:左右你都是拖延嘛,那就利用拖延空出来的那点时间,去做做其他有意义的事。生活毕竟是多维度的,最后也是算总分,与其把拖延后的时间用来自责内疚打游戏,莫不如原谅自己,然后能干点啥就干点啥。

你这个时段不爱学习,没问题,那也不耽误你这时打扫房间嘛,最后到了晚上,你发现起码房间干净了。

你这个阶段工作不在状态,没问题,那也不耽误你这时锻炼身体嘛,最后到了晚年,说不定你还省下了许多药钱和罪受。

多方面的突进,是生活给我们最大限度的温柔,你要好好珍惜。

方法五:让子弹飞法。

这个方法与第一个方法有点类似,但原理不同。

首先说什么叫“让子弹飞”法呢?用一句更通俗的话讲,就是“有枣没枣,打三杆子”。

我们的老师,在考试前,都会说:答语文卷子的时候,先看眼作文题目,看完不用管,也别直接去写作文,返回来从头开始答题就行了。

这就是先打上它三杆子。

这三杆子表面看没啥用,毕竟那篇大作文你仍然是一个字没动嘛。

但是有两样东西“动”了。

一是在你干别的事的时候,作文题目在你脑海中留下的种子在萌发,在生长。

二是你对作文的一种抽象化的印象和恐惧,随着你看它那么一眼,立马塌缩成具体了。

很多作家写文章也用这种方法:先确定个起步构思,然后放掉不管,该办其他事情办其他事情,等落笔时,已有成竹在胸。

学生写论文也可以用这个方法:不要求自己一口气写下来,先去看眼资料,或是对这个论文题目先有个大概齐的了解。

千万别小看这“有枣没枣,打三杆子”和”大概齐“。事实是:我们之所以对一些任务,抵触,恐惧,就是因为少了这“三杆子”。

很多人都抱怨自己买书拖着不看,除了时间紧,更深层的是你对书中内容艰深的想象与对读书不适感的恐惧。

不信你要求自己先去读一波目录,只翻开目录就行,读完目录后,你虽然还是没读完整本书,但感觉和你连书皮都不翻开,大不一样。

物理学中有个概念叫“薛定谔的猫”,我们这里可以叫“薛定谔的书“,在你打三杆子的时候,变化已然发生。

好了,字数不少了,再写多了读不下去,今天的分享就做到这里。

看完这篇文章后,抽个三五分钟的时间,对着某棵你一直恐惧抵触拖延,在你印象中朦胧模糊又可怕,但只是”虚张声势“的枣树,先打它三杆子吧。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