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西方科学课程标准中批判性思维的比较分析

 芳草屋845 2019-04-01

摘 要:科学教育的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思考,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评鉴型思维在科学教育中应受到重视。文章对7个国家和地区高中阶段9份科学课程标准(大纲)进行内容分析,找到东西方在基础科学教育阶段对批判性思维要求的共性和差异之处,并针对我国科学课程标准提出建议:加强批判性思维在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显性表达,增加对批判性思维倾向的要求,强化批判性思维联系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的桥梁作用。

东西方科学课程标准中批判性思维的比较分析

研 究 意 义

批判性思维是21世纪学生需要具备的通用素养之一,学习批判性思维可以使学生成为终身的、独立的学习者,这正是教育的长期目标之一。然而,在知网以“批判性思维”为主题,设定搜索范围为“中等教育”,不设定发表年限,搜索到的文献基本集中在历史和英语等少数社会人文学科,自然科学教育中对批判性思维的研究并不多见。这与大家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解有关。很多人一看到“批判”二字,就首先联想到了“否定”,而科学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的,似乎很难和批判性思维产生联系。其实,按照批判性思维研究专家拉塞尔(Russell)的观点“批判性思维是依据客观证据检视资料,依凭规范、常模或标准去比较事物或言论内容,从而得出结论的能力”,可见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慎思明辨”,学生在解决科学问题时往往需要用到批判性思维。既然批判性思维与科学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各国在科学教育领域是否体现出对批判性思维的关注就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课程标准(大纲)是一个国家教育的指导性文件,通过对课程标准的分析,可以了解一个国家和地区对批判性思维教学的重视程度。有学者的研究表明,西方教育者更重视批判性思维的技能方面,而东方教育者更重视批判性思维的倾向方面,这是不是由课程标准的导向差异引起的?本文拟通过选择有代表性的科学课程标准(大纲)进行对比分析,找到东西方在基础科学教育阶段对批判性思维要求的共性和差异之处,为我国科学课程标准的进一步修订提供一点参考。

研 究 过 程

研究对象

由于批判性思维强调对某一领域问题的分析、评价和推理,这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相关领域知识及问题分析、解决能力。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学生在这两方面的能力尚弱,因此,我们仅考察各国(地区)高中阶段科学课程标准(大纲)对批判性思维的要求。

本研究选取了7个国家和地区的高中(或相当年级)阶段的科学课程标准(大纲)共9份,如表1所示。选择这7个国家和地区是基于以下考虑:新加坡、中国香港和我国内陆基本属于汉语文化圈,它们文化背景相似,作为汉语文化圈的代表;美国、英国、芬兰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的科学教育水平比较高,可以作为西方较高教育水平的代表。

东西方科学课程标准中批判性思维的比较分析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内容分析法是以已有理论为编码框架,基于某种特定的目的对以符号或语言为载体的文本资料所表达的交流内容进行系统分析的一种方法。

编码框架

本研究是对东西方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批判性思维要求进行分析,因此,我们选用目前国际上认可度比较高的批判性思维概念作为编码框架。国际上对批判性思维内涵的研究虽然很多,但大都认可批判性思维应包含技能和倾向两个维度。美国哲学学会(APA)用德尔菲调查方法历时3年,经过6轮磋商形成的德尔菲报告中提出:批判性思维技能主要包含解释、分析、评估、推论、说明和自我校准6种,批判性思维倾向包括寻求真理、思想开放、分析性、系统性、自信性、好奇性和成熟性7种。

在选择编码框架后,先对9份课程标准(纲要)进行逐字阅读,了解课程标准中对批判性思维的要求如何表述,从而确定每个维度的操作性定义。

东西方科学课程标准中批判性思维的比较分析

统计结果

统计后的结果如表3、表4和表5所示。

东西方科学课程标准中批判性思维的比较分析
东西方科学课程标准中批判性思维的比较分析
东西方科学课程标准中批判性思维的比较分析

结 果 分 析

批判性思维技能在科学课程标准中的体现远多于批判性思维倾向

从表中可以看出,9份科学课程标准对批判性思维技能和批判性思维倾向的体现有很大不同。整体来看,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批判性思维技能的要求要远远多过对批判性思维倾向的要求。新加坡的科学教学大纲中甚至没有出现和批判性思维倾向有关的内容。中国香港和加拿大安大略省科学课程标准出现批判性思维倾向的次数最多,但和批判性思维技能出现的数量相比则显得较少,两者出现的次数比例分别为1∶2.5和1∶4。

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各个维度在科学课程标准中的体现不均衡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虽然各国(地区)课程标准对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各个维度几乎都有体现,但各个维度之间的差异却很大。总体来看,“自我校准”出现的次数都很少,只有4份课程标准对“自我校准”提出了要求,并且次数也非常有限,其次是“说明”技能,英国课程标准中甚至没有出现有关“说明”的技能;而“解释”“分析”“评估”“推论”4个维度在各国课程标准(大纲)中体现相对较多。这一现象可能与科学思维的独特性有关,科学思维是以科学知识经验为中介,体现为对多变量因果系统的信息加工过程,这一过程离不开“分析”“推理”“评价”“解释”等要素,但却不需要过多“说明”和“自我校准”的参与。

东西方强调的批判性思维技能维度不同

从统计数据上看,西方四国在科学课程标准(大纲)中最强调的批判性思维技能是“评估”,只有加拿大安大略省课程标准中“推论”技能所占比例略高于“评估”;而东方三国(地区)却差异较大,中国香港地区涉及最多的是“分析”,我国内陆课程标准中涉及最多的是“解释”和“分析”,而新加坡教学大纲中涉及最多的是“推论”。可见,东西方科学课程标准都强调高阶思维,但稍有不同,西方科学课程标准更强调评估,更多的是将科学与社会文化相结合,考虑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而东方的课程标准更注重科学学科本身需要的技能。

东方国家和地区对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更加隐性

从数据统计可以看出,无论是批判性思维技能还是批判性思维倾向,东方国家和地区科学课程标准中出现的数量都不低于西方国家,然而,“批判性思维”一词在东方国家和地区课程标准中单独出现的次数却远少于西方国家,说明东方国家和地区对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更加隐性。

我 国 科 学 课 程 标 准 中 存 在 的 问 题

我国的基础教育长期以来被诟病为只关注书本知识的掌握,缺乏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关注,然而,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包括香港)的4份课程标准中对批判性思维技能的体现都排在前列,至少可以说明我国基础科学教育非常重视对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培养,这与我国近年来提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总目标密不可分。我国在2016年2月下发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强调了“理性思维”,并将其定义为“重点是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理性务实,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行为等”。这说明我国的基础教育已经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且在科学课程标准中已经有了体现,但尚有改进的空间。

对批判性思维的要求不明确

如前文所述,东方国家和地区的科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批判性思维”的次数远远少于西方国家,基本都是以各种操作性的方式在课程标准中体现出来的,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造成课程标准对批判性思维的要求不够明确。这种现象的产生源于东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首先是东西方语言的差异,东方文化中的语言婉转而含蓄,西方文化中的语言坦白而直率。此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基础教育阶段,东方国家和地区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社会文化——“为考试做准备”,这种社会文化背景造成了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批判性思维要求的模糊。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中也没有明确给出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或内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容易忽视或误解判断性思维。

对批判性思维倾向的重视不够

9份科学课程标准对批判性思维倾向的关注都明显少于对批判性思维技能的关注,我国的课程标准也不例外。出现这种现象并不难理解,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的观点,批判性思维技能偏向认知领域,批判性思维倾向偏向情感领域。科学课程标准对学生学业的要求要满足可观察、可测量的原则,对于偏向认知领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由于具有可观测性的特点,课程标准很容易对其做出相应的行为规定;而偏向于情感领域的批判性思维倾向因为较难观测,在科学课程标准中较少被提及。

对批判性思维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强调不够

与国外科学课程标准更重视“评估”技能不同,我国的科学课程标准更重视“解释”和“分析”技能,这两种技能都是学科领域内非常重要的技能,也是科学领域内最基本的技能,说明我国的科学教育重视学科技能的发展。但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他们成长为理性公民,学会参与和科学有关的社会公共事务,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将批判性思维与社会、科学、文化联系起来,教会学生如何收集信息、分析信息、选择策略等。我国科学课程标准中仅仅强调了科学领域内的批判性思维技能,但对于如何把批判性思维运用在社会科学领域涉及较少。这与我国长期的分科教学是有关联的,分科教学使学生在每门学科获得了更加丰富扎实的基本知识,但也造成了知识的割裂和独立,在教学中较少考虑学科间的联系和知识及思维方法的迁移。

建 议

加强批判性思维在科学课程标准中的显性表达

传统的观点认为思维教学应渗透在内容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需要自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提炼和总结,进而达到思维能力提升的目的,这对教师和学生的元认知要求都很高。课程标准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领域的保障性文件,如果能以显性化的方式呈现出学科教学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就可以更好地把控。在这方面,加拿大安大略省课程标准的编排值得我们学习。除了在各个领域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提及对批判性思维的要求,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课程标准中单独设计了一节内容“科学领域的批判性思维和批判性文化”(critical thinking and critical literacy in science),课程标准首先介绍了批判性思维的内涵(“批判性思维是一个对各种想法或情景进行思考,以便充分理解它们,识别它们的含义,从而判断什么是最合理的,并决定如何去做的过程”),然后强调了批判性思维在科学中的主要应用是评估科学技术对社会和环境带来的影响(STSE),在遇到公共事务中涉及科学时,学生要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因此,科学领域的批判性思维主要强调评估和分析两种技能。课程标准还将批判性思维和科学探究联系起来,说明批判性思维强调的提问、分析、评估等都是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技能,突出批判性思维在科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这种显性化的表达方式不仅能够让学习者快速领会批判性思维在科学领域的内涵,而且可以引起阅读者和学习者的高度关注。课程标准作为教师学习的重要文献资料,面向的是全体教师,显性化的表达方式显然能够减少教师在阅读领悟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同时也可以为科学教师进行批判性思维教学指明路径。

在我国科学课程标准中增加对批判性思维倾向的要求

学生无论从事科学问题解决、推论思考或综合思考,都需进行主动的思考,并以冷静客观的态度对外在信息加以厘清、辨别、假设及验证,这种理性、虚心的态度与心灵特质,十分符合批判性思维强调的求真、开放、自信的倾向,批判性思维强调的倾向可以说是科学思考的重要运作基础。大量的研究表明,批判性思维倾向与批判性思维技能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批判性思维倾向决定了批判性思维技能发挥的潜力。

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发现,西方教师更倾向于将批判性思维与认知领域联系起来,而东方教师则倾向于情感领域。然而在科学课程标准中,这种差异并没有显现出来,东西方科学课程标准中对批判性思维倾向的渗透都很少。虽然批判性思维倾向可能不易观测,但我国科学课程标准在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领域均有涉及,批判性思维倾向也可以以同样的方式在课程标准中被呈现和强调。

强化批判性思维联系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的桥梁作用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给出的21世纪核心素养框架中,批判性思维是四大通用素养之一,这意味着批判性思维在自然科学领域和人文科学领域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它帮助人们不仅仅满足于简单地获取信息,更强调对信息的分析和判断,这一点在社会和人际关系中也很重要,因为人们每天都需要做出决策和解决问题。研究表明,良好的批判性思维者在复杂的形势中能做出更好的决策和判断,产生较少的认知偏差和偏见,更有可能获得好的成绩,并且往往更有就业能力。

这些研究为我们思考构建联系自然科学和社会人文的批判性思维教学路径提供了理论支持。尽管在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的科学教育越来越重视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无论是课程标准还是教材,都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但仍然有改进的空间,在各学科教学中强化批判性思维,强调思维迁移也是一条可行的路径。

结 语

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教育已经从重视知识传授转变为重视学生思维发展和教会学生解决问题,批判性思维作为一种重要的评鉴型思维,在学生思维发展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基础科学教育领域已经开始重视批判性思维,并在课程标准中有所体现,但尚有不足。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进一步在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对批判性思维的要求是现代科学教育的需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