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这辈子所遇到的聪明人,没有一个是不爱阅读的,一个都没有----这句话出自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 李嘉诚在汕头大学的毕业典礼上说过“道力所限,唯有愿力来破”。对于愿力,我的理解就是学习力,唯有通过不断的学习,你才能突破你的出身所限、环境所限、教育所限、资源所限、见识所限等等人生限制,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那问题来了,在当今信息大爆炸的互联网时代,在浩瀚的知识海洋中,如何才能更有效地学习。在讲学习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知识的来源。新精英生涯创始人古典老师介绍了以下几种知识的来源: 知识的源头是站在人类认知边缘,研究、思考和验证的人。他们的思想或成为专业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或是圈内相互讨论的内容。 一手知识来自研究论文、行业学术期刊、行业最新数据报告,以及行业大牛的的最新沟通思考,通过谈话获得。 二手知识,含金量很高,忠实转述,有清晰的论据和出处。如名校的教科书、行业调查报告、行业领军人物或大牛推荐的书单。 三手知识是畅销书、流行书 四手知识,就是你经常看到的,根据畅销书和理论写出来的“鸡汤” 弄清楚了知识的来源之后,接下来就是如何高效地去学习,在这里,我也是通过大量的搜索、学习,参考了大量的名人的学习方式,发现了很多大牛的学习方式是大同小异的,这就更加证明这些方法是可行、有效的,于是整理成本文,分享给大家。 一、学习目的论 结合许岑和古典的学习方法论:带着目的去学,才有持续的动力,极其功利地学。你只有带着目标去学,你才会有正确的方法和行动,才能提高效率。比如说学英语,如果你只是觉得英语很重要,很多人学,你也要跟着学,那你一般很难学好,这个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读了好几年的英语,最后英语还是很差的原因。没有强烈的目标和动机,而如果你的学习目的非常明确,我学了就是要出国,或为了马上能和客户交流签单,那你一定可以在短时间内学得很好,学得很快。不要谈你的兴趣,而是用任务、目的来驱动。 这个就是学习目的论,有目的,有强烈的动机,才有持续的动力。做任何事情都是同样的道理。 二、刻意练习、大量泛读 找到你想了解的领域、学科、或者你想了解的问题,大量刻意练习 结合刘润和何帆的读书方法 第一步,大量泛读。学习一项新知识,比如你想学习“区块链”,先上豆瓣网,搜索“区块链”或者相关关键字,找到评价最高的3本书;通过“买过这本书的人,还买过哪本”的方法,再选5本;最后,加2本不畅销,但明显系统性强的书,比如《区块链原理》等。 然后,把这10本书都买回来,开始泛读。泛读时注意几点: 5分钟看自序,5分钟看目录。很多人不看自序和目录,这又是一个坏的习惯,因为作者会在自序中,梳理框架逻辑;在目录中,提炼核心观点。 15分钟泛读。要点是:略过故事,略过案例,略过证明;标注概念,标注模型,标注公式,标注核心观点。 最后,再用5分钟简单回顾,记录下自己的困惑、问题、想法。 用个长一点的下午,或者再加上晚上的时间,高强度地把这10本书读完。建议读电子版,可以大大提高标注、回顾、记录的效率。 在介绍大量泛读时,也向你介绍下读者的四层境界 读者的第一层境界是:你读到康德的一个观点,说得太好了,你用小本子记下来,写文章的时候可以引用一下,显摆一下。要是你没有注明是引用康德的,那就是抄袭。不管是引用还是抄袭,那个观点该是康德的,还是康德的。 读者的第二层境界是:你又读了黑格尔,读了休谟,读了海德格尔。你把他们关于一件事情的看法都记了下来,而且还能点评一下谁说得更有道理。那这就是一篇文献综述,你就是可以署名的作者。 读者的第三层境界是:你继续读,还是这个问题,你读了上百本书,读了不同领域的书,那你就能侃侃而谈:关于这个问题,最早是什么样的,后来是怎么变化的,现在又是什么情况,未来可能如何发展。你就是这个领域的专家了。六经都成了你的参考文献,为你的一家之言服务。 读者的更高一层境界是:你其实把这些人的东西都读过了,但觉得都不全对,你把他们的东西都搁置,自己另起炉灶,自树一帜。那你就是宗师了。 这个例子说的是做学问。你说,我不做学问,我是在工作中读书,我是在创业中读书,怎么读?同样,你要带着自己思考的问题去读,带着自己的困惑去读。你也许会从凯恩斯那里读出投资的思路,也许会从古代罗马的历史中读出创业企业的管理方法。别人看言情片看得泪水哗啦,你可能是在观察剧中人物行为心理。 你也可能会说,这样的读书方法是蜻蜓点水、不求甚解,怎么能达到高深精湛的水平呢?读书当然要力求精准,一字之差,可能就会谬以千里。但抠得太细,容易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有时候,恰恰是在一知半解之中,会爆发出创新。 三、建立模型,形成知识的晶体 大量泛读,刻意学习之后,好好睡一觉,让知识在你的大脑中自由地碰撞、连接、融合。第二天早上,给自己最清醒的3小时,建立模型。 应该怎么做? 找一面巨大的白板墙,把标注的概念、模型、公式,写在即时贴上,贴到白板上,再用白板笔和板擦,建立、修正他们之间的关联,逐渐形成系统模型。 就好比提纲挈领一样,能把所看、所学的东西用一个主线或模型像提纲挈领一样提起来,成为自己的东西,形成自己的知识晶体。 如何让知识变成知识晶体?下面介绍古典在《跃迁》这本书里讲的4种常见的知识结构 1、树状结构:体现事务层级、包含关系。比如SMART法则 2、关联结构:体现事物相互关系。比如金字塔结构、SWOT分析、四象图还有一些公式,如E=MC² 3、序列关系:体现先后、因果关系的,如流程图、 4、数据结构:体现数量差异关系 形成知识晶体的好处是让你容易记住,同时又可以把各种相关知识融合在一起,也有助于思考。 四、求教专家,联机高手 对于一些问题还不清楚的,要求教真正的专家了。 比如,在研究“虚拟现实”的时候,找了一个专门投资虚拟现实的基金,登门拜访。他们一年之内,看了200多个虚拟现实的创业项目。能向基金创始人求教2个小时,很多问题豁然开朗。 为什么要先建立模型,而不是先求教专家?因为如果你没有基本的全局观,问不出好问题。另外,有些专家有犀利的洞察,但也未必有全局观。他自由发挥2小时,你可能不知所云。 如果你不知道去哪里找业内专家,可以上类似于“在行”之类的平台,花些费用,带着问题虚心求教。然后,修正你的模型。 五、理解复述,输出及反馈 你花了时间泛读、建模、求教,剩下的,就是“复述”,变成自己的东西。 关于学习,有个著名的“费曼技巧”。用你的语言,把你的模型,讲给别人听。你很可能会发现,讲着讲着,讲不明白了;或者你觉得讲明白了,别人就是听不懂。这些地方,就是你理解的薄弱点。 记下这些薄弱点,回到泛读资料里,重新理解;或者上互联网找答案;或者再请教专家。重新理解后,再复述。如此重复。只有懂得复述、输出,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知识,才能说你已经学了。 在这里就强调以用带练,以用为目的,让自己多去练。还有以教带练,就是想象自己要当众去演讲这个问题,想象自己要怎么去讲,然后试着讲出来。有一个良好的输出渠道或平台,然后在这个渠道或平台上接受反馈,然后再不停修正,再输出。这样,你就能快速的学习一项完全陌生的知识。 六、善假于物 这里讲的物,首先一个是,用的工具,比如很多学习达人、大牛建议的印象笔记,就非常好用。第二个物,指的是思考的工具,比如第三点讲到的用于建立模型的思考工具。如:SMART 原则、PDCA循环、5WHY法、思维导图等等,借助工具,让自己能更好地思考和高效地学习。 七、多元化思维 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讲,要有多元化的思维结构,才能获得普世智慧,如何获得普世智慧呢?首先,要从许多不同的知识领域获取那些有价值的概念,或者说模型,将这些想法相互借鉴,产生融会贯通的理解。这个也是我们学习的目的,从不同的知识中吸取前人的智慧,形成自己看世界、看问题的价值观和方法论,从而能够更好地把握时代的趋势,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而去指导自己的人生,实现自己的价值,成为高手。 也许你早就听说过目标--方法--行动,这个思维方式。 也许你早已经习以为常或熟视无睹。 也许你已经打心底就觉得就是那么回事,没什么好奇的。 如果是这样,我想说你可能没有真正领悟。 就像我们常说的:我明白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很多道理,很多事情,我们都明白,但只是停留在明白而已,离彻底领悟还差很远。 你有没有过这种时刻: 等你完成了某件事之后,回过头一想,发现原来这个事就是这样的道理啊,原来这个道理这么浅显,为什么自己以前没注意到呢,为什么只有等到经历过,才能真正明白呢。 世间所有道理其实都是这样,你只有经历过、行动过,才有可能真的领悟。 我们经常听别人说:“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但我们还是会义无反顾地坚持自己的观点,就是因为,我们还没经历过,我们无法领悟。 就像这个思维方式一样,如果,你没有真正去用过,去尝试过,你真的可能不知道它的威力。 这个思维方式,我好像十年前就看到过了,但也是直到最近,我开始运用,才真正感受到他的威力、它的价值。 02目标--方法--行动 罗辑思维的罗胖讲过: 我活了四十多年,我现在观察人间就有两种人: 第一种人他的世界里是三个词,叫立场、感受和意见; 第二种人他的世界里也是三个词,叫目标、方法和行动。 我四十岁开始创业,其实就为完成一件事,把我的思维方式从第一种,就是立场、感受和意见切换到第二种,就是目标、方法和行动。为什么? 这也跟学习有关。因为立场、意见和感受,我可以装一脑子,各种各样的知识和价值观在我脑子里它是打架的,我不知道哪个对哪个错,一会儿觉得这个对,一会儿觉得那个对。就像辩论赛的展开,双方的拉锯是非常剧烈的,他们一会儿觉得这个对,一会儿又觉得那个对。为什么? 因为世界是剧烈分层的,任何一个选择都有无穷的层次。随着场上辩论者不断地挖掘层次,观众的意见就跟着两头跑。意见是一个特别不确定的东西,知识在脑子里是散乱的,在那儿晃来晃去。可是一旦切换到第二种人生,只有目标、方法和行动的时候,一切就被整合起来了,这就是我要创业的根本原因。 可以看出,这个方法是多么的有用,罗胖创业,创办“得到”,就是靠这个思维方式来的,所以,这个思维方式,大到创业,小到打游戏这种娱乐的小事,都是可以用的。 03思维模型 目标、方法和行动,这个思维方式。我个人用了多次之后,经过自己的思考和总结,作了提炼和调整。把它变成一个可以不断循环、不断改善的思维模型。如下图: 变成这个模型后,就像生物一样可以不断循环、不断进化,可以不断突破边界,直到达成目的为止。接下来从这个模型的起点——目标,开始一一介绍。 04目标 对于目标,你可能已经太习以为常了,你可能没觉得有多重要,如果你是这么想的,那目前的你可能也不是很成功。 其实这也是很多人一直碌碌无为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大部分人还不知道目标的重要性,甚至根本就没有目标。 但是,但凡成功人士,身上都一定有个共同点,就是有强烈的目标感,这可以说是成功者必备的一个基本特质。 很多人没有达到世俗所谓的成功,我想,就是这个原因,。我也不例外,从大学开始,我就一直在想自己的人生目标是什么,直到现在我还是不太清晰,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这是个很宏大的问题,我们都在寻找生命的意义,我们都在寻找自己的人生方向,但到目前为止,我也只是稍微知道自己要往什么方向而已,所以,目前的我,依然碌碌无为。虽然,没有人生的大目标,但我从日常的工作及生活当中的一个个小目标开始,我已经深深地明白到目标的重要性。 目标就是起点,就是起源,是我们所有行动的源动力。就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样,目标就像道一样,是你做任何事之源。也只有目标,才可以生出方法,行动,反馈等后面一系列的行为。 如果目前的你还没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不凡从眼前的、工作的、生活的小目标开始,一步一步践行。 小目标,成就小事,小人生。大目标,成就大事,大人生。 05方法 做任何事情,都是有方法的,就像我们经常说的诀窍,掌握到方法,就可以事半功倍,而没有掌握方法,就是事倍功半。就像我们读书一样,你掌握了学习的方法,你会学得很轻松,像很多学霸一样,看起来不需要怎么用功,但考试就是很厉害,就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其实,方法也像是我们经常说的套路,你找到做事的套路,你就掌握了做事的方法。其实,就像写作、讲故事、电影等等,各行各业都是有固定套路的,你掌握了套路,你就可以快速入门,掌握了方法,你同样也可以做得很好。 06行动 无法方法多好,没有行动检验,就一切都是零,就像你明白了游泳的方法,但是,你从不下水,从不行动,那你永远也学不了游泳一样。 我们很多人,都是语言上的巨人,行动上的侏儒。 说的时候,天花乱坠,做的时候,畏手畏脚。 很多人只会停留在说,因为说,动动嘴皮子而已,是很容易的,但真正要做就很难,因为,做,意味着要行动,要付出。人,都是有惰性的,都喜欢享受的。行动,就是反人性,行动,就是要经历痛苦的。 所以,要回到目标,让目标,让意愿成为你行动的源动力,有强烈的目标感,你的行动力也才会增强。 没有行动,就什么都没有。 行动,是检验方法的唯一标准。 07反馈 目标--方法--行动,这个思维方式。之前在用的时候,就老感觉有点不太顺。看了《游戏改变世界》之后,我才明白反馈机制的重要性,也感觉到加上这个反馈机制,这个模型才更有效,才更有大作用,因为加上反馈后,才可以在不断的尝试中去调整,在行动中不断试错,不断发现问题,不断调整,找到最优解,然后又可以反过来反作用于目标,依此不断循环,不断进化。 08进化 这个思考模型的最大威力在于可以不断循环,不断进化。比如从一个小目标开始,你可以通过这个模型,慢慢去找到问题,然后可以再调整目标,再进化,以此类推,直到你达成目的为止。 我也开始在不断践行这个思维方式,从日常工作中或生活上的小目标开始,一个一个去践行,不断进化,慢慢去找到自己的人生大目标。 如果你也和我一样,还没找到你自己的人生方向,不烦也跟我一起,从日常的小目标开始,去践行这个思考方式,当你一件一件地完成你的小目标之后,你会越来越有信心,对自己的前途越来越充满自信。这也会不断滋养你的内心,让你不断变得更强大。而且,通过一个一个小目标的通关、进化,你会慢慢找到自己的人生大目标的,我坚信这点,愿你我同行,成为更优秀的人。 写在最后:学会用这个思考模型后,最重要的就是坚持运用,并养成习惯。优秀的品格 搜索 复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