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朝不出名诗人写了一首桃花诗,仅仅4句,却堪比《桃花源记》

 潇湘书院615 2019-04-02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

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唐朝不出名诗人写了一首桃花诗,仅仅4句,却堪比《桃花源记》

陶渊明的这首《桃花源记》几乎没有人没读过吧?

诗中描绘了一个美轮美奂、令人心驰神往的世外桃源,历来备受文人追捧。

也有不少人将根据这篇文章写诗作词,其中最为成功的当属唐朝张旭所作的《桃花溪》,全诗如下:

隐隐飞桥隔野烟,

石矶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

洞在清溪何处边。

张旭是何许人呢?

他字伯高,唐朝苏州吴县人,是唐朝著名的书法家,尤其擅长草书,后世称“草圣”,其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唐朝三绝”。

他在文学上也颇有造诣,与贺知章、张若虚、包融合称“吴中四士”

在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也曾提到过他“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总之,他在唐朝也算是个风流人物。

唐朝不出名诗人写了一首桃花诗,仅仅4句,却堪比《桃花源记》

这首诗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此时大唐由盛转衰。

诗人根据《桃花源记》的意境写就这首诗,通过描写飞桥隐隐绰绰、西畔渔舟轻泛、桃花逐水流,勾勒出一幅宁静悠远,充满诗情画意的人间仙境,抒发了作者对世外桃源、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隐隐飞桥隔野烟”,来和我一起想象意向。

一开头从远景起笔,深山野谷,烟霭菲菲,山路幽曲,溪水潺湲,远处似乎有一座桥横跨山溪,隐隐约约,若有若无,被青烟云雾缭绕,宛如一条彩虹腾飞在虚空中。

多么幽深迷蒙的画面,令人仿佛误入仙境。“隔”字尤为传神,将环境的朦胧,诗人乍入仙境的迷惘,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也为全诗营造了一种神秘的氛围。

当初武陵人误入桃花源也是如此,好奇中带着迷蒙,仿佛有什么在吸引着他前进。

真的,这意境想想都要沉浸其中。同时在结构上也起了一种由远及近的引领作用,就更是画龙点睛了。

唐朝不出名诗人写了一首桃花诗,仅仅4句,却堪比《桃花源记》

“石矶西畔问渔船”,接着镜头慢慢拉近。绿水荡漾的小溪,露出一排排嶙峋怪石,飘着片片落花的溪面上,一艘渔船悠悠地飘荡着,船上的渔民哼着小曲,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

此时的作者伫立在溪边的岩石上,望着溪流和渔船出神,他仿佛将那渔民当成武陵打渔人,竟情不自禁地向他问路。

一个脱口而出的“问”字,表明了作者已经陷入自己所构筑的诗画之中。

看到这里,我感觉诗人写作的时候是已经带入了自己,这才使得这首诗有了灵魂。

如今我读的时候都能感受到身临其境,有句话说得好:“诗要有生命灵魂,诗要有真情实感,这样才能释放心情,打动读者。“

唐朝不出名诗人写了一首桃花诗,仅仅4句,却堪比《桃花源记》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诗人终日伫立在岩石上,望着悠悠流淌的溪水,倒映着两岸灿若云霞的桃林,片片桃花如落英漂浮在溪面,随着流水飘向远方。

最后一句作者问出了千百年来,无数人的心声:那世外桃源到底在清溪的什么地方呢?

桃花流水本是十分唯美的画面,“桃花流水窅然去”、“轻薄桃花逐水流”,但是作者因为找不到桃花源入口,而平添了几分怅惘,与武陵人最后“遂迷,不复得路”有异曲同工之妙,给世人留下了无尽的遐想。

其实,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身处繁华世界,每天忙忙碌碌,我们有多久不曾静下心来,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世间并没有真正的桃花源,也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世俗的纷扰,“若无烦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我们需要做的是于繁华中取一隅静思,于喧嚣中寻一处独处,享受那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的安宁。

于心中修篱种桃,构建属于自己的桃花源。

唐朝不出名诗人写了一首桃花诗,仅仅4句,却堪比《桃花源记》

读完这首诗我们会发现,作者并未用繁重的笔墨、浓艳的色彩描绘桃花美景。

而是由远及近、将自身融入诗中场景,虚实相间,将桃花源那种幽深空灵、朦胧雅致的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堪称唐诗中最美之意境。

形似不如神似,难怪清代《唐诗三百首》的编选者蘅塘退士(孙洙)评论这首诗说:“四句抵得上一篇《桃花源记》。”

一直以来,有多少人向往着有一个可以避世脱俗的桃花源,也不知是否真能遇到。

只愿你我心中都能存在这一片桃花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