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期集锦 | 曾翔临古 墓志碑刻篇( 七 )

 林下泉声718 2019-04-02

今日回顾主题:

曾翔临古 墓志碑刻篇( 七 )

曾翔临古:《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

曾翔临古:《巩宾墓志》

曾翔临古:《广武将军碑》

  临   帖   视   频  

曾翔临古:《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

【曾翔老师语录摘选】就《中岳嵩高灵庙碑》而言,方笔较多,要写得拙拙的。可以配合着《爨宝子》一块写,它们有相通的地方。我的体会是,可以有两种临法:往大、小两个方向去临。写小字用笔尖去写,用力但仍提着笔。当然写大字也不是说就要使傻劲儿地往下按,还是要有一种提着的感觉在。有人往往按得多,但我觉得总体而言,还是提多于按。写碑还讲究一种柔韧性,要方圆并济。如果仅关注刚强的一面,线条就会比较僵硬,不够灵活自然;而如果过于强调圆笔,比如有些展览体,写得“光光溜溜”的,虽然一打眼看起来似乎是漂亮,实际上却很软弱。(2018年11月17日发布,浏览量26995次)

曾翔临古:《巩宾墓志

【曾翔老师语录摘选】写墓志,我认为是写一种趣味。现在有一种倾向,是将墓志写得如唐楷一般,光光滑滑的,呆板乏力。这或许是由于有些墓志出土时比较新,呈现出来的线条较少受到风蚀,所以显得光。但是,正如启功先生所说的那样,要“透过刀锋看笔锋”。写墓志,在于学习其中的天真、自然,要提笔顶纸,感受中锋用笔,才是关键。

古时刻碑,一般经三道工序:撰文、书丹、勒石。书丹者大多有一定书法造诣,而刻工在其基础上进行“二次创作”,往往会有一定的误读。这种误读不必介意,有时,误读正是艺术的开始。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过于右任先生临摹的墓志,很有文人气。他很强调笔尖在纸面上的表达,传递着一种儒雅的气息。他为我们做出了一种榜样,临摹不是死板地照抄,临摹墓志更不是写唐楷,我们要结合自己的理解,将这种气息传递出去。(2018年12月10日发布,浏览量17676次)

曾翔临古:《广武将军碑

【曾翔老师语录摘选】写这个碑要着意在线条的刻画上。用笔可以两头尖,表现一种用钉子划刻的感觉。起笔是尖起,不是方起,和我们之前写的墓道石还不太一样。线条有粗细变化,有点类似隶书的结体,临写时要注意体会。另外,不要用很“生”的力量。这里的生是生硬,是蛮横使力的那种劲道。书写本来应该是一种自然而然、娓娓道来的过程,任性使气、剑拔弩张的东西表现得多了,作品的火气就大。

书写中,笔不要攥得太死。太紧太死,线条就无法呼吸。放松下来,提按结合,让笔尖顶住纸的同时,轻松自然。碑刻经年,风蚀日晒,在模糊中也传递了一种古旧的气息。从美学意义上讲,这个碑为我们带来了什么体验,传递着什么样的气息,这才是我们关注和学习的重点。(2019年01月12日发布,浏览量29214次)

  临   写   作   品  

临写《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

临写《北魏中岳嵩高灵庙碑》

临写《巩宾墓志》

临写《广武将军碑》

临写《广武将军碑》

  关  于  作  者 

曾翔,号一夫、曲堂、木木堂。1958年出生,湖北随州人,国家一级美术师。现任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秘书长、篆刻研究所所长,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曾翔书法工作室导师,湖北书法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书法篆刻院副院长,对外经贸大学客座教授。


明日回顾预告:曾翔临古  米芾篇( 一 )

曾翔临古:米芾《苏太简参政帖》

曾翔临古:米芾《复官帖》

曾翔临古:米芾《乡石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