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尔斯坦回忆拉赫玛尼诺夫(一)丨他尽管外表看起来很沉郁,但内心却是一个很快乐的人。

 昵称50598558 2019-04-02

米尔斯坦回忆拉赫玛尼诺夫(一)

前段时间写毕业论文查资料,在俄文网站上看到不少同时代人关于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 )的回忆。回忆者包括普罗科菲耶夫,阿萨菲耶夫,苏联女指挥家杜达洛娃等人。其中最令我忍俊不禁欲罢不能的是米尔斯坦(Nathan Milstein)回忆录《从俄国到西方》中关于拉赫玛尼诺夫的章节。在这些追忆中,米尔斯坦、拉赫玛尼诺夫与霍洛维茨等人的生活状态与个性被如此生动地呈现了出来,以至于我觉得应该有更多的乐迷们乐意了解这些八卦轶闻。米尔斯坦的这本回忆录据说有中文译本,然而是从英文版二次翻译的。我看到的这篇资料则是俄文原版的节选在俄罗斯的首次发布,于是我这次心血来潮的翻译尝试也应该是首次由俄文直接翻译的米尔斯坦关于拉赫玛尼诺夫的回忆。篇幅太长,会慢慢连载着译,由于水平有限,译文中有不妥之处望谅解指正。(编者按:本文开头部分,应该是合作作者所写的介绍)

内森·米尔斯坦与所罗门·沃尔科夫合著

我所知的拉赫玛尼诺夫

1980年12月2日,我刚进自己在纽约的那间崭新的、还完全空荡荡的公寓,就出乎意料地听到了电话铃声。我清楚地记得:为了拿起听筒,我不得不弯下身去,因为房间里没有任何家具,电话是放在地板上的。打来电话的是内森·米罗诺维奇·米尔斯坦,传奇式的小提琴家,巴赫音乐无可替代的演奏者,著名钢琴家弗拉基米尔·霍洛维茨的好友和演奏搭档。

出生于敖德萨,作为利奥波德·奥尔的学生毕业于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内森·米尔斯坦(1903—1992)在最不合时宜的时候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十月革命的前夕。1925年米尔斯坦同霍洛维茨一道出国做短期旅行,两人都一去不回。很快两人便在爱乐者中享有了极高的声誉。在接下来的十年间米尔斯坦和霍洛维茨在世界各地最顶级的音乐厅演奏,并录制了数量丰富的唱片。

乔治·巴兰钦曾对我说,他认为米尔斯坦是最优秀的当代小提琴家,而霍洛维茨则是最优秀的当代钢琴家。霍洛维茨的大名早已被俄罗斯的爱乐者们所熟知,而相较之下对于米尔斯坦人们所知甚少。原因可能在于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霍洛维茨生前得以再次返回祖国,举行演出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而米尔斯坦余生再未回到过俄罗斯。而记录他演奏的唱片得以留存下来。米尔斯坦的演奏灵动热情,充满了艺术性、光泽感和一种特别的雅致。在西方他所录制的唱片长久以来一直受到普遍的赞赏和喜爱。我相信,米尔斯坦的唱片在俄罗斯迟早会拥有不计其数的景仰者的。

当时米尔斯坦之所以给我打电话,是因为他刚读完不久前在纽约上架的我所执笔的肖斯塔科维奇英文版回忆录。米尔斯坦很喜欢我的这本书,并提议由我和他共同撰写他自己的回忆录。米尔斯坦的回忆弥足珍贵:他曾为托洛茨基、墨索里尼和胡佛总统演出,与拉赫玛尼诺夫、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普罗科菲耶夫、托斯卡尼尼和大卫·奥依斯特拉赫私交甚密。

我与米尔斯坦的合著工作持续了十年。这本名为《从俄国到西方》的书首先以英文版在纽约出版,之后又陆续在英国、法国、德国和其他欧洲国家上架。此书甚至还有中文译本,但至今在俄罗斯这本书中的内容仍只字未见,尽管很显然,起初它是用俄语写成的。 

现向俄罗斯读者推出的关于拉赫玛尼诺夫的这一章节相较其他章节来说珍贵异常,因为这些文字从未在俄罗斯出版过,且事实上是同时代人对于这位伟大俄国作曲家的最新一份分量极重的回忆。 

我既崇拜演奏家拉赫玛尼诺夫,也崇拜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我喜爱他的一切作品。作为作曲家拉赫玛尼诺夫无疑是情感充沛的,他几乎是本能地寻找并成功找到了自己的音乐形式——就像舒伯特那样。正如舒伯特,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有时显得有些冗长。因其音乐的真挚与感性我很容易谅解他这一点,而恐怕列日(比利时法语区城市——译者注)的哪位音乐教授会对此颇有微言。

(法国人既不懂拉赫玛尼诺夫,也不懂柴可夫斯基。在法国如果坐在家里,街上传来了音乐和歌声,人们会把窗户关上。在俄罗斯则恰恰相反——人们会敞开窗户。)

在这里有必要提几句柴可夫斯基。我认为他是一位天才的作曲家,并一直强调,论天赋柴可夫斯基可能是同贝多芬不相上下的。但遗憾的是,作为典型的俄罗斯人,柴可夫斯基有时将其作品铺展得过于陈杂分散,他们的形式无法像德国人的作品那样协调有序。

这一特征在拉赫玛尼诺夫这里显露无遗。有时我觉得他有太多的旋律了!想要完全领悟这种旋律丰富之美,便需热爱俄罗斯的民间歌曲。我出生在俄国,感受到了这种美。难怪俄罗斯演奏者对于拉赫玛尼诺夫都有着特殊的情感。难怪正是霍洛维茨推广了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三钢琴协奏曲和其他钢琴作品:音画练习曲、音乐瞬间、前奏曲、以及第二钢琴奏鸣曲(拉赫玛尼诺夫本人允许霍洛维茨对此曲进行删节)。当然,在这方面音乐与其诠释者情感侧重点的契合也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格外喜爱拉赫玛尼诺夫的第二钢琴协奏曲。这是一部杰作!特别是作品的开头绝妙无比!聆听这首协奏曲的次数越多,所找寻收获到的东西就越多。协奏曲的钢琴部分是天才的,而乐队部分同样令人惊叹。还有大型乐队、合唱与独唱的交响诗《钟声》!拉赫玛尼诺夫的三首交响曲也十分出色——它们如叙事诗般宏伟辉煌、广博精湛!当然,布鲁克纳的交响曲要更加意味深长,拉赫玛尼诺夫的交响曲则更加情感充沛。

而作为演奏家的拉赫玛尼诺夫恰恰相反,具有十分理性的分析力。在演奏家拉赫玛尼诺夫的诠释下,其作品的形式显得无可挑剔。总的来说,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最显著的功力在于他对艺术形式的塑造。拉赫玛尼诺夫将作品形式准确无误地塑造在听者面前,并带有一种难以置信的、无可阻拦的权威性。在这一点上他得助于自己足以震撼人心的高超技巧,空前强劲的触键音效,以及生动蓬勃的音域与节奏——钢中带柔,柔中显钢。 

我第一次听拉赫玛尼诺夫演奏是在1915年的彼得格勒。当时他演奏了自己的第二钢琴协奏曲。那天是日场演出,前来观演的都是像我一样由妈妈带着的半大的孩子。演出时我并没有左顾右盼。出现在舞台上的拉赫玛尼诺夫给我留下了如此深刻的印象!他的表情十分专注,甚至有些阴郁,就像还没有完全睡醒一样。坐定后,拉赫玛尼诺夫皱着眉头瞥了一眼观众(后来我知道,这是他特有的一种眼神),好像是在检查票是否都卖完了。(无论如何我当时就是这么感觉的!)

他没有急于开始演奏。拉赫玛尼诺夫思量了一下,似乎觉得琴凳离钢琴太远了。于是他决定稍微把琴凳与乐器挪近一点。他伸出手拽住钢琴,试图把坐在琴凳上的自己拉向乐器。结果琴凳纹丝不动反倒是整架钢琴被他拉了过来!整个激动的大厅发出一阵惊呼。现在就算拉赫玛尼诺夫什么都不弹,也仍会得到满场喝彩的!(这很像费多尔·夏里亚宾在鲍里斯之死那一场戏所营造出的效果:“请稍等!我仍是沙皇!”)

很多年后我和拉赫玛尼诺夫讲起我当年是怎样作为一个小男孩去听他演奏的,以及他是怎样还没开始演奏就征服全场的。他很喜欢我的讲述,大笑起来。拉赫玛尼诺夫尽管外表看起来很沉郁,但内心却是一个很快乐的人。

这在他的音乐中也显而易见。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里抒情成分占很大比重——这便是当拉赫玛尼诺夫的内心在“歌唱”的时候,如果可以这样表达的话。而有些地方则体现了拉赫玛尼诺夫式的幽默。拉赫玛尼诺夫喜欢被别人逗乐。我对他一向是敬重欣赏的,但也十分喜欢逗他开心。

我在1931年与拉赫玛尼诺夫相识,当时我不到28岁。引荐我的是曾经在敖德萨的老相识奥斯卡·冯·李瑟曼,我们在瑞士重逢。在这里似乎所有的音乐家都与冯·李瑟曼相互认识。当我夏天到格施塔德时,李瑟曼打来电话并开车拜访了我。

拉赫玛尼诺夫住在琉森湖畔的黑滕斯泰因,而李瑟曼住在卡斯塔涅巴姆,距离拉赫玛尼诺夫的“谢娜”庄园车程约40分钟。他与拉赫玛尼诺夫的交情颇深,并众所周知,之后撰写出版了《拉赫玛尼诺夫回忆录》。李瑟曼带拉赫玛尼诺夫来看了我的音乐会。如果我没记错的话,他很喜欢我的那场演奏。无论如何,从那之后我开始经常去拉赫玛尼诺夫那里作客。(未完待续)

肖邦夜曲主题阅读:1、以四部作品为例丨谈肖邦《夜曲》的演奏技法;2、阿劳的“肖邦圆舞曲气势宏大,夜曲几乎像叙事曲!” 3、聆听肖邦的内心独白丨略谈几首《夜曲》的演奏技法;4、练习触键时,如何把肖邦夜曲的音色特点发挥到极致?5、肖邦夜曲为何不能用优美的夜景和简单的忧郁来概括?6、“夜曲”的继承与发展丨从菲尔德到肖邦;7、肖邦的夜曲充满了梦中饱满的甜蜜欢乐丨聆听第一首《降b小调夜曲》(Op.9 No.1);8、肖邦夜曲的美学分析丨夜曲贯穿了肖邦的整个创作生涯,21首夜曲是夜曲中最出色的代表,也开辟了钢琴音乐浪漫主义的新天地;9、肖邦《升C小调夜曲》(遗作)的创作分析丨“四页乐谱的巨大情绪变化,以及天才般的戏剧精神,比四百页的歌剧更丰富而强烈。” ;10、梦幻浪漫孤寂的歌丨聆听肖邦夜曲;11、春天去看肖邦;12、听肖邦最后两首夜曲(遗作,第20、21号);13、肖邦《降b小调夜曲》(Op.9 No.1)的演奏特点与风格特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