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醉读《春秋左传》016 鲁隐公二年冬 郑人伐卫

 历史爱好者驭风 2019-04-02

文/驭风

【经】

冬十月,伯姬归于纪。

纪子帛、莒子盟于密。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

郑人伐卫。

【左氏传】

冬,纪子帛、莒子盟于密,鲁故也。

郑人伐卫,讨公孙滑之乱也。

【注释】

“伯姬”,伯姬应该是鲁女,但说不清是哪位君主的女儿,但可以肯定是大女儿。“伯”,就是老大的意思。

“归于纪”,意思是出嫁到纪国。归,音 guī 意女子出嫁。《说文》归,女嫁也。

夫人子氏薨”,夫人到底是谁,三传各持己见,都挺拧的,真能给后人找麻烦。

《左传》回避了此事,没有任何解释。

《公羊传》认为‘夫人子氏’是鲁隐公的母亲声子。

《谷梁传》认为是鲁隐公的妻子,“夫人者,隐之妻也

纪子应该是纪国的国君,而莒子则应该是莒国的国君,但三传都不直说他们是国君。《左传》说纪子帛就是纪国大夫裂缛,帛是他的字。《公羊传》则压根没听说过纪子伯这个人。总之,这个“子”,可以是国君,也可以是大夫。

纪、莒两国会盟不是鲁国的事情,《春秋》为什么要记载呢?《左传》说:“鲁故也”,是因为鲁国的缘故。鲁莒之间有什么不和,《左传》没有说清楚,“夏五月,莒人入向”,可能是原因之一,有人说向国是鲁国的附庸,《谷梁传》说向是鲁邑,无论如何,莒人入向肯定要引起鲁国不满。纪子娶了鲁女,为了地区安宁,和解鲁莒关系而主盟也是可能的。

【醉读】:

鲁隐公二年的冬天的第一场雪,落在了新娘的头盖上。鲁国的伯姬嫁到了纪国,鲁纪的政治联姻完成了。

那时候,女子出嫁叫“归”,回娘家叫“来归”,表示女子在家从父嫁人从夫夫死从子的规矩,同时警告女子,她们想自由行是没戏的,必须顺从男人的安排——这种令人向往的制度再也找不回来啦。

这一年的冬天,纪国和莒国在密地结盟。主要是纪国娶了人家鲁国的闺女,就想和解莒国和鲁国的关系。在大喜的日子里,纪国国君当了把和事佬,又娶媳妇又过年,同时重新让这块地区和平与安宁。

12月10日,鲁国的子夫人、鲁隐公的后妈仲子去世了。

冬天,郑国因为段叔的儿子公孙滑的缘故讨伐卫国。

卫国第一个老大是康叔,名封,周武王的同母弟,在姬家十虎里排行老九。

周武王打败殷纣后,又把殷纣的遗民封给纣王的儿子(武庚)禄父(名为录子圣、日名为武庚),让他与诸侯同位,以便使其得以奉祀先祖,世代相传,这是一种怀柔的政策,以抚慰遗朝民心。不过武王也不是很放心,于是他派自己的弟弟管叔、蔡叔监视并辅佐(武庚)禄父,用以安抚百姓。

当武王逝世后,成王年幼,周公旦便代替成王主掌国事。小心眼且一直心怀不满的管叔、蔡叔怀疑周公旦窃国,就与(武庚)禄父发动叛乱,要攻打成周。周公旦托成王之命组织军队讨伐殷国,杀死(武庚)禄父和管叔,放逐了蔡叔,并把武庚殷的遗民封给康叔,立他为卫国君主,于是这帮子前朝遗民从此老老实实地居住在黄河、淇水之间,即商朝的旧都殷墟。

不过,《逸周书》里说武庚没有死在周公的 ,而是北逃了。这事整的一时说不清,挺玄乎的。后来,清道光年间,在梁山好汉聚义闹革命的地方,山东寿山水泊梁山下,挖出了著名的“梁山七器”,其中“太保簋”有铭文,曰:“王伐录子圣,㪥厥反,王降征令于大保,大保克敬亡遣,王永大保,赐休余土,用兹彝对令。”意思是,大王讨伐录子圣,原因是这货造反,于是大王下达征讨之命给太保,太保恪尽职守圆满完成任务,大王就赏赐给太保一块在余地的土地,太保因此特地铸成此器物记载此事称颂大王的恩德。

图片来自网络

问题大概清楚了。估计是周公旦对造反头子之一、首犯禄父(录子圣,也就是禄父)本着死追到底绝不放过的心思,下了必杀令。武庚战败北逃,周公于是分出一直军队,由太保召公奭率领,一路追杀,最终将禄父正法,完成任务。而殷商遗民按照传统,给这位最后遇难的商族领袖取了日名,曰“武庚”。

周公旦担忧康叔年轻,难以维持统治,于是反复告诫康叔:“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意思是:你一定找到殷朝有才德、有威望、有经验的人,向他们了解殷朝兴亡成败的历史,并务必关心爱护自己的百姓。

周公还语重心长地告诫康叔纣灭亡的原因在于他饮酒无度,一味作乐,沉溺于女色之中,所以纣王时的混乱正从这里开始。周公旦还按照匠人制作木器必用规矩的道理,撰写了《梓材》,作为治国者用以效法的标准教材,合并称为《康诰》、《酒诰》、《梓材》,用来教育康叔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康叔很听二哥的话,根据这些国君教材治理封国,安定敦睦他的人民,结果整个卫国都一片和谐,大家高高兴兴地在奔小康的路上一溜小跑。为此,成王成人后主掌政权,听说了卫国人民都祥和恭顺,所以就任命康叔为周朝的司寇,赐给他许多宝器祭器,用以表彰康叔执政有为。

康叔逝世后,儿子康伯立为国君。康伯逝世后,儿子考伯立为国君。考伯逝世后,儿子嗣伯立为国君。嗣伯逝世后,儿子疌(jié,洁)伯立为国君。疌伯逝世后,儿子靖伯立为国君。靖伯逝世后,儿子贞伯立为国君。贞伯逝世后,儿子顷侯立为国君。

后来这个顷侯用厚礼贿赂周夷王,夷王便又命卫国君称侯爵,升了一级。顷侯在立为国君十二年时逝世,儿子釐xī 侯立为国君。

也有一种说法,自康叔封开始,卫国就是侯,但是康叔封几代人都为方伯,监察诸侯,因此自康伯起,六代卫侯都称伯,是为方伯之伯,而非侯伯之伯,没有降爵,可见史记所载卫顷侯“厚赂周夷王,夷王命卫为侯”不准确。实际上,并不存在卫顷侯贿赂得侯的可能。至于卫顷侯不继续称伯,是因为他失德,只好降称本来的爵位,成为卫侯。


  釐侯十三年(前841),发生了国民暴动,周厉王逃亡到彘地,由召公、周公共同掌管政权,号为“共和”行政。釐侯二十八年(前827),周宣王立为天子。

四十二年(前813),釐侯逝世,太子共伯余立为国君。共伯之弟姬和曾被釐侯宠爱,釐侯给了和很多财物,和公子便用这些财物收买武士,在釐侯的墓地袭击共伯余,共伯被迫逃到釐侯墓道自杀。卫人把共伯埋葬在釐侯墓旁,称之为共伯,立姬和为卫国国君,这就是武公。按此说法这又是一例骨肉相残。不过,也有人认为姬余属于早卒,姬和是正常即位。

武公即位后,重新整饬康叔的政务,百姓和乐安定。四十二年(前771),犬戎杀死周幽王,武公亲自指挥部将辅佐周天子平定犬戎的侵袭,建立了战功,周平王命武公称公。五十五年(前758),武公逝世,儿子庄公扬立为国君。

卫武公姓姬名和,是卫国开国之君卫康叔的第九代孙,他即位后做了55年的国君,在位期间上佐周王朝平息犬戎之患,下修卫康叔仁德之政,在他的治理之下卫国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因而深受庶民拥戴。

卫武公之所以被后人广泛称道,是因为的言行举止处处表现出了君子风范。他在位55年,能够百采众谏,勇于自责,经常与下臣一起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作为一国之君如此严格要求自己,因而卫武公执政时期的卫国百姓和谐稳定、百业兴旺。后人感念武公的恩德,称他是“有匪君子”,并在淇园内的中竹林建起武公祠,以志不忘。

有匪君子”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淇奥(yù)》,其中的“匪”通“斐”,“有匪君子”是指卫武公德才兼备,品格高尚,和土匪没啥关系。

《淇奥》诗云:“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有匪君子,充耳琇莹,会弁如星。瑟兮僩兮,赫兮咺兮,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善兮谑兮,不为虐兮!”

“淇奥”是指淇河的拐弯处。《淇奥》一诗充满对卫武公的赞誉之情。岳武佐说,淇河进入淇县后拐了个近似“U”字的大弯儿,当年“绿竹猗猗”的淇园正好处在淇河湾内。《淇奥》一诗让人首先看到的是“有匪君子”卫武公相貌堂堂的美男子形象,他像切过的象牙又经过了磋,像琢过的玉石又经过了磨,是个“如金如锡,如圭如璧”的完美君子,这样的君子,这样的国王,老百姓怎能忘记?

卫武公不仅是文武双全的圣明君主,他的文笔也很不错,九十五岁高龄还发表著名原创,是一首诗,名字叫“抑”:辟尔为德,俾藏俾嘉,淑慎尔止,不愆于仪,不僭不贼,鲜不为则,人亦有言,靡哲不愚,投我以桃,报之以李,温温恭人,维德之基”。意思就是三讲四美五好外加八荣八耻。

卫武公死后,得谥号为“卫睿圣武公”。公子杨继位,是为卫庄公,这是公元前758年。

卫庄公是个著名的性福国君,原因之一是齐庄公的闺女、靚瞎人眼的庄姜被他娶到手了。这庄姜的美是在论的,《诗经》《卫风》里面的《硕人》就是专门赞美庄姜夫人的,什么“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 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后世曾有人评价“千古颂美人者,无出‘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二语”。说真的,就算是看不懂诗经,如此多的旖旎的字眼堆砌起来形容美人,意淫起来也不会空泛的。据说,庄姜大美人还是个著名的诗人,曾写下《燕燕》这首被誉为“万古送别诗之首”的美丽诗歌,大四的女生和25岁之内的小女白领们最喜欢沉浸在“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什么的意境之中,一般都眼泪汪汪的。

遗憾的是,庄姜没有生下个娃,这让身在福中不知福的卫庄公特臭不要脸的冷落了大美女。卫庄公又娶了陈国国君的俩女儿,其实是娶一个,送一个,厉妫是明媒正娶的,妹妹戴妫是陪嫁,算是送的。这规矩多好啊,一娶就娶对姊妹花,都还不带吃醋的。

我爱死春秋战国了!

姐姐厉妫生了个儿子孝伯,可惜夭折啦。妹妹比较能生,生了俩,公子完和公子晋。妹妹戴妫去世的比较早,没生育的庄姜就收养了公子完,视若亲生,立为了太子。

卫庄公继续臭不要脸的又和别的小妾生了个儿子叫州吁,这小家伙打小就好动,喜欢打架,这让同样脾气暴戾的卫庄公很高兴,特别宠惯,溺爱的不得了,任其所为不加管束。

卫国的大夫石碏què曾劝告卫庄公说:“老大啊,我听说真正的爱孩子,是要教给孩子什么是大义什么是规矩,防止他走向邪恶的道路。过度的宠惯孩子,就会养成他骄横跋扈的毛病,将来肯定会惹出大祸啊”,然后又详细地给卫庄公讲解了“六逆”(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和“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

这卫庄公哪儿听的进去啊?特臭不要脸的满世界嚷嚷说自己的孩子多么懂事家教多么好。具体情况就跟眼下那些作死的官二代富二代一样,劝老的,老的不听;劝小的,小的更他娘的不听,这将来能有个好?祸根就这么种下的。

公元前735年,庄公去世,公子完继位,是为桓公。

说实在的,教育孩子不是件简单的事,石碏劝了半天卫庄公,可是,自己的孩子却也偏偏管不好。石碏的儿子石厚就是和公子州吁臭味相投,气的老头把逆子关家里拿鞭子抽都扳不过来,逼得老头最后大义灭亲,说来也是件可悲的事情。

这郑国自己的家事纷争本来没卫国什么事,可共叔段的儿子公孙滑和州吁是哥们,公孙滑跑到卫国来找州吁帮忙,卫公子州吁不分青红皂白就提兵帮公孙滑打郑国,把郑庄公惹急眼了,带兵收复了失地,然后过界来卫国讨伐公孙滑,讲话了:你不给我面子,我也不给你卫国的面子。兵临城下,卫国傻眼了。

需要说的是,郑人伐卫,这个伐,是征讨的意思没错。但在春秋,诸侯们如果没有周天子的王命,是不能随便兴兵征伐的。可周王室此时已经没有足够的肌肉维持自己的尊严。礼崩乐坏,大号的诸侯基本上就把周天子当个摆设。所以,此次郑庄公率军进入卫国讨伐公孙滑,开创了春秋时期诸侯相互讨伐的先例,“此诸侯专征伐之始”啊。另外,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列队边前行边喊“大风”的,那是老谋子的创意。

【公羊传】

冬十月,伯姬归于纪。伯姬者何?内女也。其言归何?妇人谓嫁曰归。

纪子伯莒子盟于密,纪子伯者何?无闻焉尔。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夫人子氏者何?隐公之母也。何以不书葬?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子将不终为君,故母亦不终为夫人也。

郑人伐卫。

冬天,十月,伯姬“归”到纪国,就是嫁到纪国。伯姬是什么人?是鲁国的女子。这里为什么要说“归”呢?妇女出嫁叫做“归”。

纪子伯与莒子在莒国的密这个地方盟会。纪子伯是什么人呢?没有听说过。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夫人子氏是什么人?是鲁隐公的母亲。为什么不记载举行葬礼的事?为了成全隐公的心意。为什么说是成全隐公的心意呢?他这个做儿子的不愿终身为国君,所以母亲也不会终身为夫人。

    郑国人攻打卫国。

【谷梁传】

冬,十月,伯姬归于纪。礼,妇人谓嫁曰归,反曰来归,从人者也。妇人在家制于父,既嫁制于夫,夫死从长子。妇人不专行,必有从也。伯姬归于纪,此其如专行之辞何也?曰非专行也。吾伯姬归于纪,故志之也。其不言使,何也?逆之道微,无足道焉尔。

纪子伯、莒子盟于密。或曰纪子伯莒子而与之盟。或曰年同爵同,故纪子以伯先也。

十有二月乙卯,夫人子氏薨。夫人薨不地。夫人者,隐之妻也。卒而不书葬,夫人之义从君者也。

郑人伐卫。

冬季十月,伯姬出嫁到纪国。依照礼制:妇女出嫁叫做‘归’,返回父母之国叫做‘来归’这是表示妇女必须顺从男子的意思。妇女在娘家必须服从父亲的制约,已经出嫁就必须听从丈夫的制约,丈夫死後就必须听从长子的制约,妇女不能自由行动,必须顺从男子。《春秋》上说‘伯姬归于纪’,此话好像伯姬自己做主在行动,这是为什么呢?回答说:这不是伯姬在自主行动,而是表示我们的(鲁国)国君愿意把伯姬嫁给纪君,所以才如此记载。《春秋》上不说‘使履緰’,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他们迎亲的礼节太简略了,没有什么可称道的。

纪子伯和莒子在密邑缔结盟约。有人解释“纪子伯、莒子盟于密”的意思是因为纪子认为莒子年长,才与他签订盟约。也有人说他们年岁相同,爵位也相同,因为纪子自认为年长,而居于前。

十二月乙卯这天,夫人子氏死了。夫人死了不写地名,是因为夫人无出竟之事,薨有常处。夫人,是鲁隐公的妻子。卒而不书葬,夫人之义,从君者也。(隐弑,贼未讨,故不书葬。)

郑国军队讨伐卫国。

【注释】

夫人曰薨,从夫称。鲁隐公为摄政之臣,其妻不可称夫人。且前文未见隠公之妻为子氏,此论也难成立。

郑国为什么要讨伐卫国呢?原来共叔段有个儿子叫公孙滑,共叔段被郑庄公打垮后,公孙滑逃到卫国,他在卫国借兵借粮攻打郑国,取廪延。郑国军队反击公孙滑,一直打进了卫国。

卫国,是周王朝的姬姓诸侯国之一,侯爵。卫国地域大致在黄河北岸,太行山脉东麓的今河南省鹤壁、新乡附近。周公旦摄政时,管叔、蔡叔作乱。周公勘定内乱后,将原本管、蔡监管的殷商之民迁到卫地,封康叔为伯,治理卫国。康叔是卫国的始祖。当前的卫伯是卫桓公完。鲁国与卫国关系很好,改葬鲁惠公时,卫桓公来鲁国参加葬礼。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