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养胃第一

 学齐宜荷 2019-04-02
养胃第一

春天来了,很多人又开始犯过敏性鼻炎,这些人大多平时都有喝冰水或者运动后喝冷水的习惯,伤了胃所致。很多在美国生活的华人,也都得了这种病,因为在美国所有的场合提供的都是冰水,而不是白开水,白人喝了这冰水一时半会儿没事,黄种人天天这么喝水,胃整个儿就被冰冻掉,肺在胃上方,等于呆在了一个冷库的上面,肺泡也跟着受寒收缩,肺开窍于鼻,久而久之,便成了西医讲的过敏性鼻炎。我一般建议这类人先禁一切生冷,喝水、吃东西都要是热的,再食疗暖胃,胃一暖和,肺跟着暖起来,肺泡一打开,鼻炎自然逐渐减轻,直至痊愈。

养胃第一

我们东安有句俗话:“千补万补,两碗饭补。”一个人只要能吃饭,吃嘛嘛香,说明他胃气很好,身体就很好,不会有病。所以说,养什么先养胃,养胃第一!胃气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有三种含义:


一指脾胃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功能。”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阴阳,揆度以为常也。”《灵枢·玉版》云:“人之所受气者,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气血之海也。”其化生气血津液,供养全身。我们都知道肝藏血,这些后天的血都是来自胃,胃如果坏掉没法运转,血就造不出来。没有血,人是活不下去的。


二为人体生气赖以充养的源泉。《素问·玉机真藏论篇》曰:“五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又曰:“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素问·平人气象论》曰:“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三乃四时脉象中的常气。《中藏经·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中说:“胃者,人之根本也,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 ”凡欲察病者,必须先察胃气;凡治病者,必须常顺胃气;凡治病者,必须常顾胃气。胃气无损,诸可无虑。”《素问·玉机真脏论》:“脉弱以滑,是有胃气”。《素问·平人气象论》:“平人之常气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


今天我在路上看到两个女孩儿拿着冰激凌在舔着吃,我立马打了个寒颤,心想以后胃痛和痛经够你们受的,再看她们俩的脸煞白,缺血之故,看来吃生冷不是一天两天,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现在很多人就是这样子笨死的。


养胃第一

足阳明胃经动态图

胃的位置在我们躯干的中部偏左,个儿挺大。离胃最近的是脾脏、胰脏、十二指肠,胃冰冻后,最先受害的就是它们。脾脏是先统血,而后把血分发给其他四脏,变寒不动之后,血统上来费劲,发出去更费劲,时间长了身体各器官组织就缺血,尤其末梢缺血就会引起坏疽。胰脏、十二指肠一冰冻,糖尿病必来。再远一点的上方是肝胆心肺,后方是肾脏,下方是大小肠、膀胱、子宫、前列腺。由此可见,胃一寒,五脏六腑皆寒。百病由寒起,所以,养病从暖胃开始。


养胃第一

医圣张仲景在临床上,十分注意以药物来“保胃气”。故仲景方中,攻不忘胃,多用姜、枣、草、白蜜等药品调和胃气。如大黄甘草汤专泻肺热,然大黄苦寒碍胃,以甘草顾护胃气,防苦寒伤中之弊;麻黄附子汤,恐麻黄、附子辛燥损胃,故以甘草护之;白虎汤中石膏、知母属寒凉之品,故方中佐以粳米、甘草调补胃气;大乌头煎,乌头、桂枝、赤石脂丸都有毒,常以白蜜与煎取的药液再煎服。我常给人开本门的五行汤来暖胃养胃,五行汤是个食疗方,平和无害,大家可常服之。祖师爷孙真人一直强调食疗为上,我也是能让人食疗,绝不用药。喝喝五行汤,品品我做的茶,甚至熏熏香都能养胃。很多人脑子里有个误区,生病就得吃药,不吃药就好不了,殊不知养胃才是治病的王道。


五行汤:生姜5片,红枣10枚(切开),红糖一小勺(也可以不加),胡椒10粒,花椒10粒,水煎早上空腹服。


养胃第一

就算是开方用药,近代的中医大家蒲辅周先生治病,反复强调“注意勿伤胃气,胃为后天之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无论是急性病还是慢性病,均反对用伤正败胃之品。特别是慢性病,更要注意顾护胃气。“用药宜轻,宁可再剂,不可重剂,用之则欲速则不达,反伤中气”。对应当苦寒攻伐者,当中病即止,否则会导致正虚邪陷,一症未愈,他症又起。


总而言之,无论是患者还是医者,莫轻视养胃,胃养好了,身体才有康复的可能。


百花凤凰(微信:baihuafenghuang)

2019.3.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