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相国仲颖户籍与后裔初考

 荷香月暖 2019-04-03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董卓作为东汉相国,太师、郿侯。尽管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董卓是集恶人之大成者,对于一个失败者,他即使有功绩也会被抹杀掉。 其实抛开儒教的束缚,摆脱历史的偏见,我们会对董卓有全新的认识和评价。董卓死后,他有没有后裔,他的宗族或后人在哪?是否改姓,也是本文的研究之一。

1、   东汉的灭亡不是董卓所造成,根本原因在于豪强势力

1.1、人口附籍豪强脱离国家户籍

土地兼并形成大地主集团,光武帝刘秀在豪强势力的支持下建立东汉,豪强对文化加强垄断,刘秀作为开国皇帝想丈量全国的土地,但因为地方豪族的反对而作罢,可见地方势力之强。在近200年中,各地豪强地主通过土地兼,以吞噬自耕农经济为代价。大批自耕农失去土地,做了豪强地主的宾客、徒附,脱离国家的户籍,不再向国家交纳赋税和服徭役。豪强大姓占有大量宗族、憧客、宾客、佃客、门生、故吏,附籍于自己,成为与中央集权分庭抗礼并带有割据倾向的势力。地方豪强地主经济实力日益雄厚,国家越来越贫弱。

1.2、地方豪强把持并分享了地方政权

      东汉末年,豪强地主还拥有大量宗族人口,在乡里间形成了强大的一姓一族的宗法势力。豪强地主往往是族长或族中最有权势的人,代表着祖先的权威。通过雇佣,占有大量族内贫苦人口;大姓通过宗族,其势力到达州郡。朝廷只任命各地的刺史、太守、县令,本地重要僚属任命的优先权则属于大姓。州郡大吏,总是由当地几家大姓盘根错节地把持着,形成世袭,把持并同朝廷分享了地方政权。

  1.3、名士为门阀大族,政治影响力超常

名士是东汉后期重要的社会势力,以某种道德方面的表现超人一等而出名,多出于大姓或可能发展为大姓。当时朝廷选拔官吏,以乡里品评为根据,名士主持乡里清议,对朝廷用人拥有影响力。大姓由于拥有名士,其政治影响力经常超出所在地方。某些大姓由此成为冠族;通过经学入仕,猎取高官,造成累世公卿的局面。他们招收弟子、门生,征辟擦属。这些门生、故吏同他们构成终身关系。门生、故吏遍天下。成了在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上特重的门阀大族。

1.4、私家武装膨胀,中央政权衰落,成为割据力量

部曲成员来自宗族的,又称为家兵,是豪强大姓割据与控制乡里村社的力量。黄巾起义后,豪强大姓看到汉朝必乱,保持了这股大大膨胀的武装,等待割据称雄时机的到来。私家武装朝着统一国家对立物的方向转化。东汉的官员从地方名士中选出,名士代表地方豪强势力,皇帝也基本上被官僚给架空了。所以皇帝为了维护中央政府压制官僚集团而起用宦官。到了东汉后期,中央政权衰落,中央政府渐渐丧失了对地方的控制权。 东汉末年的党锢之乱表面上是名士与宦官的争斗,其实就是中央政府与地方豪强的争斗。皇帝在与名士的斗争中已经彻底失败,他所依靠的势力已经被消灭干净,可以说东汉政府已经灭亡了。

2、黄巾军起义,东汉王朝风雨飘摇

西汉对外扩张之时,凉州武人以地缘优势和尚武善战赢得帝国精英的地位,汉武帝之后,儒学逐渐成为成为帝国统治性的意识形态,武人地位步入缓慢下降通道。

关东地方大族富裕文明,东汉士人和官僚多来自关东地区。关东儒家士人控制了官僚体系,获得了相对凉州武人的全面优势。大族还通过联姻、门生故吏等关系形成复杂的人脉网络,关东大族取得了支配性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强化其相对于其他地域集团的优势,西汉曾有的东西平衡格局被彻底颠覆。

东汉政治中心东迁,匈奴问题解决,凉州的边缘化不可逆转,西北早已蛮夷化。面对绵延不绝的羌人叛乱,东汉没有及时地启用凉州武人,反而多次酝酿抛弃凉州。

汉灵帝中平元年冬天,北地郡的西羌反叛,他们对东汉政府长期累积的怨恨喷薄而出。在不断的兼并战争中,边章和韩遂势力迅猛增强,杀死了金城太守陈懿后,叛军在185年以讨伐宦官为名,率领大军,“入寇三辅,侵逼园陵” 逼近长安。饱尝战乱和政府压榨的凉州平民也不再逆来顺受,凉州汉、羌、胡联合叛乱,与黄巾大起义遥相呼应。游牧民族的反叛和入侵势必产生蝴蝶效应,给没落的东汉政权带来摧枯拉朽军事入侵,华夏文明即将毁于一旦。

3、董卓拯救了华夏文明

汉朝的凉州地处西北边陲,土地贫瘠,以射猎为业,并长期与游牧民族交战。六郡指天水、陇西、安定、北地、上郡、西河。凉州就属于关西(函谷关以西,包括凉州和三辅等地) 地区。两汉一直就有关西出将,关东出相的说法,此六郡都属于与游牧民族交界地区,此地人多骁勇。孕育了一批军事人才,董卓就是其杰出代表。东汉末年只有董卓才能维稳。

董卓字仲颖,陇西郡临洮县人。董氏属当地豪族。“卓父君雅,由微官为颍川纶氏尉。有三子:长子擢,字孟高,早卒;次即卓;卓弟旻字叔颖。”《三国志》“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说明其力量之强和骑术射术之精。同书又说“少好侠,尝游羌中,尽与诸豪帅相结”,董卓在家乡有相当的知名度,并且在游牧民族中都颇有威名。“豪帅有来从之者”郡太守和州刺史都欣赏他的武勇,都曾招他作官。董卓在担任凉州兵马掾时,既要指挥作战又要帮助长官进行战时的谋划,说明其并非有勇无谋。董卓说,自己虽有指挥之功,但作战还是要依靠士卒,“赐缣九千匹,卓悉以分与吏士”说明董卓不但善战,而且具备作统帅的风度。“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羽林郎是皇帝的卫士。董卓被选为羽林郎说明董卓的能力和名声被中央政府所重视。“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觽而还,屯住扶风。”充分显示了其军事才华。

在东汉面临被韩遂和羌人灭掉的危机关头,“卓数讨羌、胡,前后百余战。”董卓挑起大梁,与韩遂和羌人作战,董卓百折不挠,全力抵御,最终韩遂和羌军被董卓彻底击溃,从此西部不再是威胁,而大量羌军俘虏被董卓充入军队。

董卓为东汉朝廷巩固西北边防,巩固了凉州的防务,长期在凉州作战,其在军事实力和声望已经出类拔萃了。

   4中央分权,朝廷政治秩序的崩溃

   4.1中央分权,加速豪强势力称霸

有研究学者指出:东汉政权崩溃的祸首是刘焉这个汉室宗亲,是请刘备入川的刘璋之父。公元188年,刘焉上书,说各地刺史、太守卖官鬻爵,盘剥百姓,民众对朝廷不满全在于刺史的权太轻,不足以掌控地方。建议朝廷选派廉洁之士出任地方州郡长官,便可镇守以安定天下。刘焉本想去并州做州牧,后有人说益州有天子之气,刘焉就改任益州牧。由此开启了东汉地方和中央分权的制度。一个王朝最终的灭亡,从内部制度上开始了。正是他提出的自私自利的州牧制度,成为帝国最终解体的祸端。

刘表、陶谦、袁术、袁绍,都各自可以合法的拥兵一方。各怀鬼胎的,寻找借口招募军队,扩张自己的实力,割据一方,称王称霸。

   4.2宦官与外戚的制衡被破坏

灵帝生前,皇帝对宦官和外戚之间得势力制衡得很好,但宦官和官僚体系之间的斗争就已经非常激烈,东汉政治秩序已崩溃。大将军何进作为外戚当然是维护皇帝的,何进他充当皇帝与名士调解人的角色。他拉拢名士,诛杀宦官希望能维持东汉政府。

灵帝末年,何皇后地位开始上升,何皇后希望立他的儿子少帝辩,灵帝的母亲董太后希望立王美人的儿子陈留王协。于是外戚和宦官及董太后就产生了隔阂,何进就一心要除去宦官,而这时何太后却不同意,于是何进先把董太后及其骠骑将军董重处理了。何皇后为得宦官的支持把亲妹妹嫁给了张让的儿子,外戚与宦官不能相互制衡了。于是汉灵帝开始防范何进和何皇后,何进也很害怕被皇帝收拾。刚好王美人孩儿一出生就被害死追查出来是何皇后所为。汉灵帝大怒要废何皇后,宦官为其求情,才勉强撑过去。何进更担心了,他要找到党人联合,而朝中党人领袖威望最高的是袁氏家族,袁逢和袁槐根本不理会他,于是邀请袁绍到大将军赴任职,袁绍居然同意了。 

4.3、何进诛杀宦官计划破产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灵帝还没有做出决定就去世了,何皇后立他的儿子少帝辩。在袁绍的怂恿下,何进一心想要除去宦官,想完全控制朝政。但是碍于妹妹不同意,何进一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何进的弟弟何苗是车骑将军,京城的部队基本上都由他们控制,但何进仍然没有把握,于是袁绍给何进出注意让京城以外将领带兵来扫除宦官。就召并州刺史董卓进京,其实,何进当时采用这个计策,并不是指定董卓人马的,而是同时命令了几路人马,包括丁原,桥帽,王匡,刘贷等,并且只是想做做样子,壮壮声势。之前,段颎推荐董卓成为司徒府中的僚属,做到三公之首,很快就死于政治斗争?董卓自然遭到曹操和陈琳等一批人士的强烈反对,解决一群宦官何须招外来兵。后来董卓到洛阳,少壮派的代表人物袁绍、袁术、曹操离开了京都洛阳以寻求发展

但是何进何袁绍是铁了心了,何进与袁绍的谋划并不是正真让外兵灭宦官,而是让他们在驻扎洛阳城外,点燃大火,让何太后以为发生兵变,而逼迫何太后就范,不再阻拦灭宦官,他们其实经过周密的部署。

然而事情突变,张让等人已经密谋设计要杀何进,于是假意让何太后请哥哥进宫向何进道歉,何太后被蒙在骨里,董卓还没到京城,十常侍就先把何进诱骗招何进进宫,立马被宦官杀死,导致局势无法得到控制。袁绍等人等不及外来兵来,就只能先下手为强除去宦官。 

5、董卓接管了东汉政府

 5.1、董卓平定朝廷内乱

洛阳的武装力量主要有何进为讨黄巾在全国各地募集的军队,车骑将军何苗(何进之弟)的部队,武猛督尉丁原率领的并州军和董卓的凉州军。正当东汉政权摇摇欲坠时,董卓率领他的西凉骑兵来到了京师洛阳。

董卓还未到洛阳时,洛阳已发生变乱,何进被宦官所杀,宦官被以袁绍为代表的名士所消灭。宫里又有传言说,是何苗为了夺取何进的权力,杀死了何进,所以乱军又杀死了何苗。十常侍内部也分为不同派系,相互之间有斗争,加上后将军袁术火烧宫门,皇宫大乱,少帝辩和陈留王协就被几个太监挟持,逃出了洛阳。这时候,董卓就来到了京城。在当时混乱的局势下,董卓先派其弟董旻诱使何苗的部下吴匡杀掉何苗,何进、何苗的部队群龙无首,董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收编了在洛阳的武装;然后董卓诱使吕布杀掉丁原,扶植吕布为并州军阀的新首领,于是基本上招降了并州军。足见董卓其政治手腕和行事的魄力。东汉政府已经是一块朽木,不再有重生的可能,何况有“进乃召卓使将兵诣京师”,董卓手握重兵,顺理成章的接管了东汉政府。尽管东汉王朝只剩一个空壳而已,而董卓连这层空壳也没有碾碎。

5.2、废少帝无可厚非

少帝为何太后所生,献帝为王美人所生,董太后所养,董卓与董太后是远亲。何太后的弟弟何苗死在董卓手里,与董卓势如水火,而且在东汉太后有摄政的权利。废少帝、立献帝,有其充足的理由。当时喊着振兴汉室的不是伪君子就是书呆子。董卓废少帝杀何太后一方面是为了自保;另一方面立献帝以外戚身份辅政就名正言顺了。董卓废少帝立献帝完全是形势使然,是无可厚非的。

但名士本来他们就不服中央政府的管,何况何皇后得到了宦官的支持。董卓控制中央政府,于是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的自立了,结成了反董卓同盟军。双方的战争并没有分出胜负,事实上,在凉州军与关东军的冲突中,凉州军始终处于优势,盟军并没有动摇董卓的统治。但董卓认为将政府置于敌军附近比较危险,于是要将都城迁到他势力范围内的长安。守住潼关,拥有潼关以西的地盘,进可攻退可守,在战略上处于有利地位。为了防止洛阳可能成为反董势力西进的根据地,于是他一把火烧掉了洛阳。虽然这样做很残酷,但在战争年代,出于战略的考虑烧城也是很正常的。董卓废少帝立献帝是出于政治上的需要,烧洛阳是因为战略上的需要。

6、董卓没有摧毁汉朝,讨伐董卓的关东诸侯却摧毁了汉朝

6.1、董卓的覆灭源于没有协调好凉、并两派的内部矛盾

    董卓的覆灭是因为他没有协调好内部的矛盾。董卓的军队主要分为凉、并两派。凉州派有李傕、郭汜、胡轸、樊绸、张济等人,并州派主要有吕布、张辽、李肃、杨奉。次外,董卓麾下还有一孤独的名将辽东徐荣。 董卓利用吕布杀死丁原,兼并了并州军,吕布成了并州军的首领。董卓是很信任吕布的,与他誓为父子,但并州与凉州兵的关系却十分紧张。

并州军被兼并,是不会完全甘心的,然而又处于被压抑的地位。而凉州军以胜利者自居,没有把并州军放在眼里,甚至对吕布也是如此。董卓曾派胡轸为主将,吕布为副将攻打孙坚。胡轸扬言要杀了吕布以整肃军纪,引起吕布和整个并州军的仇恨。结果还没和孙坚交战,董卓的部队因为内讧不战自溃。但董卓并未采取什么措施以缓和凉州军和并州军的矛盾。吕布对凉州军的不满却与日俱增。

董卓是个直率的人,他不会隐瞒自己的好恶。吕布曾经使董卓不满,董卓就拿起短剑向他掷去,吕布虽不敢发作却怀恨在心。而且吕布曾和董卓的婢妾私通,吕布内心更加不安

王允利用与吕布同乡的关系极力拉拢吕布,目的很明显,借刀杀人。凉州军和并州军矛盾激化,吕布对董卓不满而又内心不安,加上王允的挑唆,吕布终于下定了决心杀掉董卓以自立。王允、吕布利用凉州军主力在关东讨伐袁绍的机会,刺杀了董卓。加速了士人大族武力化的进程,以累世公卿汝南袁氏的袁绍、袁术兄弟、曾经的党人八及之一刘表,八厨之一张邈等为代表。袁氏兄弟更是早早地做起了皇帝梦。

     6.2、“董卓之乱”仅仅是豪强相互兼并的遮羞布

董卓有意挟持天子迁都长安,以避诸侯兵锋。但董卓还没走,诸侯之间就已经开始进入混战状态,相互杀伐吞并。

董卓迁都长安之后,诸侯又发起了一次讨伐董卓的联盟。董卓派自己的女婿中郎将牛辅率领李傕、郭汜、樊稠等将领到陕县进行防御,击败了诸侯联军的前锋部队。将关东诸侯阻挡在了关东地区。

很快,各地的诸侯联军就回到各自的地盘互相争雄去了。袁绍、曹操、公孙瓒、韩馥、张邈、袁术、刘表、孙坚等人都在关东忙着攻城略地,抢占地盘。

董卓死后,吕布出逃,王允被杀。并州军被凉州军赶到了关东。吕布在曹操的打击下灭亡,张辽率一部分并州军投降了曹操。凉州军在董卓死后没有统一的指挥,关中的凉州军在不断的内耗中渐渐消亡,宛城的张绣部也投降了曹操。

此时的关东地区已经完全大乱,诸侯都无心勤王,各自都在忙着抢地盘,扩充自己的实力,谁也没有心思再去勤王了。关东诸侯之间的战争继续进行。刘表逐渐平定了荆州地区,袁绍逐步平定了河北地区,曹操逐渐占据了山东兖州、豫州一带,袁术也在淮南地区站稳了脚跟,孙策也开始渡江去平定江东,刘备则试图在徐州站稳脚跟而不得,刘焉则在益州继续稳固自己的统治。所以,诸侯都没有心思去管远在关中地区的朝廷和汉献帝。

汉献帝在杨奉的保护之下逃出关中,返回洛阳。等到曹操把汉献帝迎奉到许都之后,完全不把汉献帝放在眼里,每次出兵进攻别的地方势力,都要打着朝廷的名义。

   7、董卓后裔迁徙

《汉书·食货志》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特指士卒而言;广义上,凡是隶属官府供其役使的皆称之为卒。汉代豪强地主所霸占或庇荫的大批徒附、宗族、宾客、部曲、奴婢大多没有列入户籍统计,他们隐匿于豪强地主门下。户籍由乡案比编造,一式两份,正本留乡,副本呈县。

由于东汉的户籍制度,大批徒附、宗族、宾客、部曲、奴婢大多没有列入国家的户籍统计,脱离国家的户籍,他们隐匿于豪强地主门下。豪强大姓占有大量宗族、憧客、宾客、佃客、门生、故吏。

因此,董卓死后,其户下的宗族、憧客、宾客、佃客、门生、故吏、徒附、部曲、奴婢原来在董卓的户籍下,不再归于董卓户籍。其宗族涉及株连,会出现该董为童,毕竟在远古时期,董、重、童本一字,是董的演化,属于管理火种与观测天文的部落;当然,也会有宗族保留董姓,甚至憧客、宾客、佃客、门生、故吏、徒附、部曲、奴婢也会成为董姓。

7.1、董卓户籍的部分宗族改姓童

     董卓尸陈于街,其家族偕董旻等宗族成员一同被夷灭。忠于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等人起兵,抢董卓之尸,并收董氏族人尸体焚之为灰,合敛一棺,葬于郿地 ( 今陕西宝鸡眉县 )  董卓家族仍有一些族人由于是在军中,得以乘乱顺利迁逃。今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姑田乡的童氏一族,是董旻的后裔,当年改称童氏 ,避居于浙江湖州一带。到了宋、元战乱时期,由其后裔童十三郎从河南开封南下迁入浙江绍兴府嵊县避祸,至南宋末至建炎元年 ( 公元 1127) ,童十三郎之后童万一郎携四个儿子迁入闽西汀州 ( 今福建长汀 ) ,南宋宁宗赵扩开禧三年 ( 公元 1207 ) ,其后裔再由长汀青泰里迁至连城县北郊落居,世代繁衍,史称客属童氏,其后渐次分播至福建、广东、台湾、海南诸地,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童氏家族,人口已众达数万,其特征是以皆雁门为郡望。

台湾学者董渊源所撰写的《董童联宗历史渊源》中记载,有一支童氏是因汉朝末期的太师、郿侯董仲颖的后裔子孙改姓而来,其记载曰:吾族本姓董,汉董仲颖将军,因女婢所害,后裔为避杀灭,弃,而为 童氏 。董、童本同宗。按其童氏族人的传说,皆谓其先居于浙江,后进闽地连城。

     7.2、董卓户籍宗族以及部分户籍人员保留董姓

13--《唐代墓志汇编续集》的有一唐代时期洛州的董氏墓,明确记载为汉代董卓的后裔,证明董卓一户的董氏宗族或者改户籍的人,还有以董卓为先祖。证明董卓户籍没有全部改姓童。   【志文】全文为:

《大唐故洛州洛阳县上轻车都尉董君墓志铭并序》

君讳弘,其先陇西临洮人也。汉相国仲颖之苗裔,八代祖龙仕晋,子孙遂居洛。曾祖及祖,时遘代正,不求闻达。父宫,上柱国,隋任陕州司户参军;陶七德以润身,练九功而饰性,提戈指虏,威厉三军;握笔调,勋毗千里。君上轻车都尉。圭廛侠窟,激三略於豹韬;鼎邑词场,腾六义於蛟笔。适欲披诚武帐,为天子之爪牙;展艺文*,作明王之手臂。岂谓命途若此,材□何申,去永隆元年,奄烦朝露。夫人关氏,负霜节,韫风姿,灼烁闲都,汪洋婉顺。奉夫以礼,岂谢敬姜;训子得宜,宁殊孟母。嗟乎!貌荣益瘁,年盛更衰,类荚之凋零,同木槿之摇落,春秋七十有五,遘疾终於私第。神龙元年九月七日与君迁葬於北邙。长子大智,上护军、永嘉府校尉,第二子小智,武骑尉;第三子怀俊等。

  昆峰玉种,历落赞辉;汉浦珠胎,参差布彩。英规肃肃,杂雪耀而混冰鲜;雅范,郁苹风而扬桂魄。孝乎唯孝,曾闵之操弥坚;仁而更仁,颜冉之诚愈固。将恐时流岁往,物是人非,古墓成田,荒坟灭垄。式旌泉室,以勒斯铭。

其词曰:

灵川派浪,厥流伊长,哲人种德,□子克昌。本自陇右,爰居洛阳,家繁舟楫,代盛栋梁。忠节克□,孝感乃彰,生涯有限,气岸靡常。黄金碎箧,白玉埋岗,坟茔列隧,松贾分行。春秋非我,日月谁光?

(录自《洛阳出土历代墓志辑绳》)

 2019年4月3日1:1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