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中外邮票展览 (福州,1914) 据现有文字记载,中国最早的邮展于1914年7月在福州三牧坊第一中学举办。但这次展览不是专门的邮展,而是借福建展览会之机同期举办2周,展出了由福州邮商魏叔彝和美国人卜威利提供的中外邮票。福州城内邮局在展场设立临时邮局,并刻用两种纪念邮戳。这次邮展开创了中国邮展的先河。 1914年福建展览会纪念邮戳(陈苏供图) Ⅱ.世界邮票展览会 (常州,1918) 1918年5月10-12日,江苏常州人魏士熙、左起喜等人在武进商会图书馆(现常州市人民公园)举办了中国集邮史上首次真正意义的邮展——世界邮票展览会。这次邮展是中国第一次现代意义的专门性邮展,后来被集邮界公认为中国现代竞赛性邮展的创始和雏形。 当时所制订的《邮票展览会之办法》,确定了邮展的名义、筹备、资格、规则、会场、通信、会期等内容,包括了现代竞赛性邮展所应具备的各个重要环节和内容安排,可以说是中国最早、最完整的邮展章程。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邮展的《规则》:不仅对展品送展、领回办法、展场排序作了规定,还聘请许剑鸣、卜志澄、胡焕尧等为邮展评定员。这次邮展共有几千枚邮票按类展出,数百人前来参观。 为纪念中国集邮史上的这一重要事件,中国邮政于2006年6月10日发行《中国举办邮票展览会90周年》纪念邮资明信片一套1枚。 《中国举办邮票展览会90周年》纪念邮资片 Ⅲ.我国早期其他邮展 进入上世纪20至30年代以后,中国南方地区举办的邮展较为频繁。如1921、1927年在上海,1923、1926年在杭州,1928年在重庆,1935年在广州,都举办过邮展。 1922年6月15-17日,上海邮票会在法兴印书馆的邮展,是国内最早由集邮团体举办的一次邮展。展前半个月已在沪上预报并公开征集展品。 1925年12月,旅居上海的外国人创办的上海邮票会,联合由中国人创办的中华邮票会会长周今觉,确定在上海博物院老楼演说堂举办一次“邮票大杯竞赛”,每人最多可展出10页展品,参赛者或仅赛一期、二期,或三期俱赛均可。首次于1926年1月6日举行,专赛中国邮票;第二次于1月20日举行,专赛各国在华客邮;第三次于2月3日举行,专赛除华邮外的其余远东各国和地区邮票。邮展设一、二、三等奖,评分标准按价值、趣味、排列、说明四项,聘周今觉和英国人施开甲为评审员。总分最高者为第一奖,奖大银杯一具。这次竞赛性邮展,中华、上海两会会员及非会员“参赛者甚盛”。 1930年代,邮展逐步向北方发展,如天津、河南开封等地1937年也开始举办邮展。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邮坛进入低谷。 1941年11月3-7日,新光邮票研究会在上海大新公司举办的“上海联合邮票展览会”影响较大,展出了一大批珍邮。此次邮展设立临时邮局,并使用临时邮戳。同年,贵阳、兰州、西安、重庆、江苏无锡等地也相继举办了邮展。 盖上海联合邮展临时邮局邮戳的首日封(1941) 抗战胜利以后,全国各地的邮展活动又开始日渐活跃起来。其中,重庆市邮票研究会于1946年2月3-7日在七星岗江苏同乡会举办的“陪都邮展”盛况空前,数以万计的市民前来参观,为全国集邮界所瞩目。这次邮展用200多个镜框展出邮票1200多套、各种片封特戳200余种、变体票198件、西邮500余套,以及邮学书刊400余份、应用器具8种、集邮文艺作品15件。东川邮政管理局特在会场设临时邮局,多家邮票商社及公司在会场进门处辟临时商场。主办方还专门为邮展设计了纪念戳、纪念封和门券。 1946年“陪都邮展”门券(麦国培供图) 1948年3月20日是中国邮政开办52周年纪念日,中华邮政总局于当天在南京新街口社会服务处举行了规模空前的邮票展览会,并发行《邮政纪念日邮票展览》纪念邮票一套。这次邮展共展出邮票64框,专门印制了展品目录,在集邮界和社会上造成很大影响。应新光邮票会的恳请,邮政总局于当年5月19日将此次邮展的展品移师上海南京路国货公司,并有新光邮票会参加,举行了为期一周的展出。为此,邮政总局又发行了第二组邮展纪念邮票,并在展场设临时邮局。邮展期间,每天出版一份《上海邮展速报》,为邮展造势。 《邮政纪念日邮票展览》纪念邮票(194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