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景淳,字师道,常熟人。八岁就能做文章。长期困于诸生之中,靠在乡里教授为生。嘉靖二十三年(1544),考取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二名,授职为编修。
郑王厚烷因为议论事务被废黜,迁居凤阳。瞿景淳奉敕令加封郑王的儿子载培为世子,负责封国事务。世子内心惧怕,赠送给景淳大量钱财,瞿景淳推辞了。当时恭顺侯吴继爵任正使,已经收受钱财,因景淳而自感惭愧,也推辞不接受。不久对景淳说“:皇上派使者秘密侦察,如果不是您,我差点中计。”满九年考绩,升为侍读,他请求马上回乡。
江南长期苦于倭祸,总督胡宗宪出师未捷。瞿景淳返回京城,拜见大学士严嵩。严嵩对他说“:倭寇旦夕间就能平息。胡总督的才干足以胜任,南方的人看不起他,为什么?”瞿景淳严肃地回答:“相公是遥作猜度。景淳从南方来,目睹倭患。胡君拥有十万人的部队,南方人得不到一夜的安睡。相公不想听,谁报告呢?”严嵩惊愕并感谢了他。
瞿景淳逐渐升任侍读学士,负责翰林院事务。改任太常卿,负责南京祭酒的事务,又升为吏部右侍郎。隆庆元年(1567),召见并任命他为礼部左侍郎。负责《永乐大典》的总校工作,兼任翰林院学士,领取二品的俸禄,侍从经筵,编篆嘉靖实录。疾病发作,多次奏请赐其回乡。第二年去世。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懿。 瞿景淳 瞿景淳 (1507年-1569年 )明代官吏、学者。字师道,号昆湖,江苏常熟五渠人。嘉靖二十三年(1544)会试第一,殿试第二(榜眼)。是《永乐大典》的总校官。 人物简介瞿景淳 (1507~1569 )是江苏常熟五渠人。幼时聪 瞿景淳像慧,八岁就能作文。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会试第一,殿试第二(榜眼),被授予翰林院编修的职位。 瞿景淳与邵圭洁、严讷、孙楼等人在邵巷旁的三元堂结“十杰社”,以文会友,成为当时常熟文坛领袖。 瞿景淳为人清廉刚直,曾奉敕往凤阳封郑王世子朱载堉,拒受重礼。倭寇犯江南,他从江南赴北京见大学士严嵩,揭发总督胡宗宪坐拥重兵但是却无力抵御倭寇,使得人民无法安定地生活。严嵩感谢他的意见。 不久后担任侍读学士的职位,掌管翰林院的事情。又改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之后又升任吏部右侍郎。 隆庆元年(156年)奉召担任礼部左侍郎的职务。凭借总校《永乐大典》的功劳,又兼任兼翰林院学士,领二品的俸禄。后来疾病发作,屡次上书后归乡隐居。第二年去世,追赠礼部尚书,谥文懿。 主要作品总校《永乐大典》,编修《嘉靖实录》。 著有《瞿文懿制敕稿》一卷,《制科集》四卷。 诗文集十六卷。 亲属成员长子:瞿汝稷,娶尚书徐拭的女儿。 次子:瞿汝夔。 三子:瞿汝益。 四子:瞿汝说。 墓葬瞿景淳墓及墓道石刻位于常熟西门外虞山南麓赵家浜,即现今虞山南路路北侧树林中。瞿景淳墓是常熟市境内至今唯一存有石像生的明代墓葬。 瞿景淳墓 明史记载瞿景淳,字师道,常熟人。八岁能属文。久困诸生间,教授里中自给。嘉靖二十三年,举会试第一,殿试第二,授编修。郑王厚烷以言事废,徙凤阳。景淳奉敕封其子载堉为世子,摄国事。世子内惧,赆重币,景淳却之。时恭顺侯吴继爵为正使,已受币,惭景淳,亦谢不纳。既而语景淳曰:"上遣使密诇状,微公,吾几中法。"满九载,迁侍读,请急归。江南久苦倭,总督胡宗宪师未捷。景淳还京,谒大学士严嵩。嵩语之曰:"倭旦夕且平。胡总督才足办,南中人短之,何也?"景淳正色曰:"相公遥度之耳。景淳自南来,目睹倭患。胡君坐拥十万师,南中人不得一安枕卧。相公不欲闻,谁为言者?"嵩愕然谢之。历侍读学士,掌院事。改太常卿,领南京祭酒事,就迁吏部右侍郎。隆庆元年,召为礼部左侍郎。用总校《永乐大典》劳,兼翰林院学士,支二品俸,侍经筵,修《嘉靖实录》。疾作,累疏乞骸骨归。逾年卒。赠礼部尚书,谥文懿。 为编修时,典制诰。锦衣陆炳先后四妻,欲封最后者,属景淳撰词,不可。介严嵩为请,亦不应。橐金以投,卒笑谢之。 子汝稷、汝说。汝稷字元立。好学,工属文,以阴补官。三迁刑部主事。扶沟知县抶宗人,神宗令予重比。汝稷曰:"是微服至邑庭,官自抶扶沟民耳。"谳上,竟得释。历黄州知府,徙邵武,再守辰州。永顺土司彭元锦助其弟保靖土司象坤,与酉阳冉跃龙相仇杀。汝稷驰檄元锦解兵去,三土司皆安。寻迁长芦盐运使,以太仆少卿致仕。寻卒。 汝说字星卿。五岁而孤。构文成,辄跪荐父木主前。万历中举进士,官至湖广提学佥事。亦以刚正闻。子式耜,别有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