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然博物,给孩子打开一扇求知的窗!

 gs老张 2019-04-03

周一到周四,每天傍晚6点钟左右,书店的咖啡厅都会来一位先生。

看模样,40岁左右,黑框眼镜,休闲西服,规规矩矩,斯斯文文。

一杯美式,两本书,一台电脑,边看边在电脑上记录。

一般待到8点钟左右,离开。

第一次注意到这位先生,是因为他在找一本《伟大的博物学家》。因为没有样书,他问我可否撕开其中一本书的塑封。我点头同意。

后来慢慢发现他看的书都是博物学类的书。

我以为这是个学校里讲授自然、科学类的老师。

偶然一个机会,和他聊了几句,方知是(重庆市)江对岸繁华商业区写字楼里做金融的专业人士。

好奇为何这么爱博物学。

他的回答是——

“一开始是为了女儿,后来越看越有兴趣,竟然给自己培养成了一个爱好与习惯”。

他每天来,每天打招呼,也就熟悉了。知道了一个故事。

去年10月,女儿学校组织“家长进课堂”。他要讲一节“自然课”,其实就是网上搜一些各种大树的图,然后标上名字,告诉小朋友这是什么树,那是什么树。随手做了一个PPT,第二天就站在一群五六岁小朋友的面前,翻着PPT说了一遍。讲完小朋友举手提问。

用他的话说,“灾难开始了”。

原来小朋友问的问题,都是类似“树怎么生小树”、“为什么有些树不会开花”、“门口那棵树叫什么名字”......

这些问题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所有问题都是“要命题”啊。

在老师的帮助下,“连哄带骗”,总算结束。

放学回到家,女儿偷偷跟妈妈说:“原来我爸爸很多都不知道,但是王思哲(音)爸爸什么都懂”。

如果下午的课只是让他显得局促与尴尬,那晚上女儿的这句话可是伤了一个做爸爸的心了。

从那儿开始,他就开始各种翻和植物有关的书。

从《怎样观察一棵树》开始,然后是《发现之旅》、《兰花档案》、《种子的胜利》,还有《海错图笔记》,从博物学到博物学家,从花鸟虫鱼到蔬菜水果,他就此打开了一个奇妙的世界。

有一天又陪他聊了一会儿,他说——

“如果让我给教育部门提意见,我就建议要给孩子们单独开设一门‘博物学’的课”。

是啊,上了这么多年学,我们好像学了很多,博物学的知识也被分到自然、地理、物理、化学、历史等其他学科里。可是这种把博物学分割的方式是不是也让我们错失了一种看世界的独特与迷人视角呢?

也是因为这位先生,我们把商务印书馆关于博物类的书专门拿了出来,摆在显眼的位置,希望它们都能成为你家书房里的必读书。

《伟大的博物学家》

《伟大的探险家》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动身之前先来看看这两本书。

透过伦敦自然史博物馆近二百幅珍稀图像资料,来自英伦的专家学者为您讲述39位伟大博物学家和伟大探险家的故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