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爱种树 没事就喜欢在家门口种棵树 搞搞绿化,美化美化环境 而且还很讲究 比如“ 门前有槐”“ 院东插柳” …… 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古人最爱栽种的四种树木,一起来看看吧~ 槐树 槐树又称“宫槐”,是后世皇家宫苑内必植之树,也是古时“三公”身份的象征,还是古代读书人必植的吉祥树种。 曰:“槐花黄,举子忙。” 俗话云:“门前有槐,升官发财。” 古人为图吉利,不论是官宦子第,还是普通人家,庭院附近总少不了槐树。 明陈淏子《花镜·花木类考》“槐条”记载: 人多庭前植之,一取其荫,一取三槐吉兆,期许子孙三公之意。 从栽植历史来看,早在先秦时槐树已为官方最早选定的绿化树种之一。 据《周礼·秋官》记载:“左九棘”、“右九棘”、“面三槐” 其意思为:左右各栽植9棵棘树,南边栽植3棵槐树。除此,衙门、学校、街巷也都喜欢栽植槐树。 《艺文类聚》引《三辅黄图》记载: (汉昭帝刘弗陵)始元四年(公元前90年),起明堂辟雍,为博士舍三十区,为会市,但列槐树数百行。 人们称政府机构为“槐衙”,称读书人聚集的会市为“槐市”,“槐市”又称“学市”。 北周庾信《奉和永丰殿下言志》诗称:“绿槐垂学市,长杨映直庐。” 直到唐代,“槐市”仍盛行。 在唐朝,应试举子落第了往往也不离开长安,通过夏课,恶补学业。在槐树花开的时节,常常将新作投给相关主考官,以求荐拔。 洪洞大槐树 在明朝,槐树成了中华民族“寻根文化”的符号。 明初,朝廷将山西人口大规模移往全国各地,出发地点即是洪洞县一株大槐树,故民谚有“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柳树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柳树是古代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意象。 《诗经·小雅·采薇》诗云: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柳暗花明、桃红柳绿 …… 歌咏春天的词句中,也少不了“柳”。 同时,柳树又是吉祥的象征。东汉时,佛教传入中国,佛界认为,柳枝充满神性,如南海观音的形象为一手托净水瓶,一手拿柳枝,为人间遍洒甘露,祛病消灾。 古人相信“柳可驱鬼”,故柳树又有“鬼怖木”的别称。 南北朝时,民间已出现了门前插柳的风俗。 《齐民要术》记载: ![]() 正月旦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 唐宋时,清明节“插柳”、“折柳”、“戴柳圈”的风俗已形成,皇家甚至将其当成一件大事来办。 《酉阳杂俎》中记载: ![]() 三月三日,(朝廷)赐侍臣细柳圈,言带之可免虿毒。 当时唐朝都城广植柳树,所以到暮春时节,长安城内外柳絮飞舞。 ![]() 南宋吴自牧《梦粱录》(卷二)“清明节”条亦称:北宋京城汴梁,“家家以柳插于门上,名曰:‘明眼’。” 北宋的都城汴梁,柳树的数量也远远多于槐树。张择端所绘的《清明上河图》中,大大小小的树木约有170多棵,其中柳树占了大多数,堂前屋后,路旁水边,总不少曼妙柳姿。 古人种柳也很讲究,如“前不栽桑,后不种柳”,具体栽植位置又以庭院两侧为宜,以左为好:“东柳西桑,进益牛羊”。 ![]() 榆树 榆树的栽种历史同样悠久,在先秦时已广泛栽植。 《诗经·唐风·山有枢》中提及:“山有枢,隰有榆。” 古人喜爱栽种榆树,大概是因为它是一种“活命树”——榆树的皮、根、叶、花、均可食用,荒年可以当粮吃,青黄不接的春荒之际,榆树的价值便突出。 ![]()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称: ![]() 荒岁,农人取皮为粉,食之当粮,不损人。 北宋嘉祐年间,“丰沛(江苏徐州一带)人缺食多用之”,度过了灾荒。 明朱橚《救荒本草》记载了榆树“救饥”之法: ![]() 采肥嫩榆叶炸熟,水浸淘净,油盐调食。其榆钱煮糜羹食佳,今人多睡。或焯过晒干备用,或为酱皆可食。榆皮刮去其上,干燥邹涩者,取中间软嫩之皮锉碎晒干、炒焙极干捣磨为面,拌糠干草末蒸食,取其滑泽易食。 ![]() 古人爱好栽种榆树,还因为榆树的寓意。 榆树的果实(种子)榆荚,俗称“榆钱儿”。 “榆钱”谐音“余钱”,古人栽植榆树,也有讨口彩的意思,即所谓“阳宅背后栽榆树,铜钱串串必主富。” 除此,古人爱榆树还因为它有“宅后有榆,百鬼迁移”的迷信说法。 明文震亨《长物志》则另有理解: ![]() 槐榆宜植门庭,极扉绿映,真如翠幄。 ![]() 梧桐 《丹铅总录》中有云:“故世所以贵孙枝者,贵其实也。” 梧桐在古代被视为“宜子孙”之祥树。 梧桐,又名“青铜”,俗称“引凤树”,古代有“家有梧桐树,不愁没凤凰”的说法,因此古人喜欢在庭院中栽植梧桐。 ![]() 明王象晋《群芳谱》中记载: ![]() 梧桐“皮青如翠,叶缺如花,妍雅华净,赏心悦目,人家斋阁多种之。 古人往往将梧桐与竹子配合起来栽植。 明陈淏子《花镜》称: ![]() 藤萝掩映,梧竹致青,宜深院孤亭,好鸟闭关。 如果再养点菊花,到了秋天则别有景致,正如元朝词人侯善渊所写:“一叶梧桐窗外落,金菊出疏篱。” ![]() 梧桐木还是古人制琴的好材料,先秦时,已有用梧桐木制琴的记载。 《后汉书·蔡邕传》记载: ![]() 吴人有烧桐以爨者,邕闻火烈之声,知其良木,因请而裁为琴,果有美音,而其尾犹焦,故时人名曰‘焦尾琴’。 琴的别称“焦桐”即由此而来。 东汉应劭《风俗通义》也说:“梧桐生于峄阳山岩石之上,采东南孙枝以为琴,声清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