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有二战后援助西欧的马歇尔计划、三峡工程兴建议案通过。 今天是 2019 年 4 月 3 日,这一年的第 93 天。
今天,没有多少人还记得 Osborne 这个品牌。但回到 1981 年,来自硅谷的奥斯本电脑公司(Osborne Computer Corporation)的确做了件了不起的事:推出第一款大规模生产的个人手提电脑——Osborne 1。 奥斯本电脑公司投放在计算机杂志上的广告展示了一个日常场景:一位女士拎着装有 Osborne 1 的手提箱,而不是另一位女士肩上的包包,旁边的男士对此惊讶不已。这个场景在今天看来有些荒谬——不会有人愿意提着一个 10.7 公斤重的电脑去上班;而在当时,相较于手提箱一样的体积,人们更看重的是它的可移动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工作方式的变化。 Osborne 1 的发布价格为 1795 美元——相当于 2018 年的 4947 美元,采用 CP/M 2.2 操作系统。折叠开后,电脑一边是键盘,一边是显示器和接口。产品附赠一系列软件,其零售价的总和接近电脑本身的价格。虽然屏幕很小,但当时的个人商务计算机一般只是用于文字处理,“随机附赠软件”的商业模式满足了这些消费者的主要需求。 尽管 Osborne 1 一度打开了市场,奥斯本电脑公司却在 1985 年就因经营不善陷入破产。一种解释认为,公司过早对外透露了下一代产品的信息,令消费者大量取消订单,严重影响了现金流。可以说,“奥斯本效应”(Osborne Effect)为后来的科技公司提供了前车之鉴。 此外还有: 马歇尔计划1948 年的今天,时任美国总统杜鲁门签署了援助欧洲的“马歇尔计划”(The Marshall Plan),同时批准成立成立经济合作总署(Economic Cooperation Administration)负责具体执行。由凯南等人倡导、时任国务卿马歇尔提出的这一构想由此变为现实。 根据马歇尔计划,美国将在 1947 年至 1951 年向欧洲 17 个国家提供 130 亿美元援助,以复兴欧洲被二战严重破坏的经济。同时,对欧援助也可以巩固美国在欧洲的影响力,遏制苏联的扩张。并非巧合的是,1947 年的第一笔援助就提供给了地处苏联扩张前沿的希腊和土耳其。 美国的援助,以及西欧经济本身的韧性,使西欧各国迅速恢复到战前的经济水平,包括配给制在内的战时财政紧缩政策逐渐松绑。经济的复兴,促进了政治的稳定,美国如愿以偿地阻止了苏联在欧洲的进一步扩张。 另一些改变则更为微妙和深远。对欧洲的援助,也为欧洲注入了美式的经济与管理理念,减少了欧洲各国之间的壁垒。在此基础上,欧洲走向了经济乃至政治一体化,尝试在美苏之间发出独立的声音。 三峡工程1992 年的今天,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兴建长江三峡工程议案。2633 名出席代表中,1767 人投出赞成票,177 票反对,664 人弃权,25 人未按表决器,议案以过半赞成票通过,三峡工程由此进入建设期。 20 世纪早期,孙中山最早提出了兴建三峡大坝的设想,“使舟得溯流以行,而又可资其水利”,但在民国时期,这一设想因战乱频繁未能付诸实现。 新中国成立后,三峡工程重新摆上台面,但对于工程的可行性和潜在影响,正反双方争论不休。主建派认为,三峡大坝具有巨大的经济效应,且对长江流域的大洪水具有调节作用;反对者则认为,大坝修建需要大规模的投资和移民,泥沙淤积会对重庆港形成风险,并且会影响流域的生态。 对三峡工程的争议之大,体现在当天的投票结果中。全国人大议案上次获得如此之多的反对与弃权票,是关于深圳特区立法权的事宜。 三峡大坝于 2003 年 6 月开始下闸蓄水。三峡电站凭借 2250 万千瓦的装机容量位列世界第一,2018 年发电量达到 1000 亿千瓦时,缓解了本世纪初中国的电力紧张。另一方面,超过 100 万人因三峡工程而移民,由此造成的失业、贫困等问题仍未彻底解决。 iPad2010 年的今天,苹果公司设计的平板电脑 iPad 初代(Wi-Fi 版)正式发售。这款突破性的平板电脑在美国的最低售价为 399 美元,稍晚发售的 Wi-Fi + 3G 版最低售价为 529 美元。在中国大陆,iPad Wi-Fi 16 GB 版本的售价为 2988 人民币。 iPad 配有一块 9.76 寸的 IPS 显示器,重 680 克,支持多点触控。用户可以用它来浏览网页、收发邮件、观看视频、玩游戏等等。相较于当时的上网本和手机,iPad 提供了更好的触控、娱乐体验,方便完成一些简单的操作。这些特性让 iPad 更像一台可以方便携带的“沙发电脑”。 iPad 为平板电脑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市场定位,带动其他厂商投入平板电脑的研发。2011 年,病重的乔布斯发布了 iPad 2,库克时代的苹果则推出了更丰富的产品线,包括更小屏幕的 iPad Mini 和主打轻薄的 iPad Air。 但几年之间,移动设备市场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手机越来越大,应用越来越多,更多操作不再需要通过大屏幕来完成,从而削弱了 iPad 的吸引力。苹果公司的对策是改变 iPad 的产品定位。2015 年,苹果推出了超大屏幕、配备 Apple Pencil 的 iPad Pro。发布会上的演示表明,iPad Pro 面向的是画家、设计师和工程师,更强调“生产力工具”的定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