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孙问我:“杯子除了喝水,喝酒和喝茶外还有什么用处?老师让学生把其他方面用处写出来。” 我说“你就这样写吧”:, 1、会场主席台上的杯子是展示当官的道具; 2、革命博物馆里陈列的杯子是“革命圣物”; 3、塑料杯子装开水是工农大众用的的杯子;样式别致花纹美观并泡高级茶叶、咖啡的杯子是高干或大款用的杯子; 4、在考古黄陵或古代大臣墓中的杯子是“高贵文物”; 5、你把捉到的蝴蝶、蟋蟀等装入杯子,那就是这些小动物的囚室; 6、夜间某户人家卧室进了小偷,你把杯子砸向他,这个杯子就是打击工具......。 我说:“你再想想,肯定还有其他用途,你若再想出一个,我就给你买2支羊肉串...”
人类最大失误之一:一直沉浸在对“无后为大”的迷思,进而辛辛苦苦生儿育女。至于子女是否孝敬可以悬置,悲剧在于,父母则是把子女的不幸、焦虑和痛苦的负价值不负责任的弃置给一代代.... 纪伯伦的【格言】: “没有比装模作样的决心,更证明内心的恐惧”; “ 各民族的灾难在于:他不撒播种子,不砌砖石,不缝制衣服,而只是忙于政治; “谁向你宽恕你没犯下的过错,他实际上是宽恕他自己已经犯下的过错”; “那个告诫饿汉承受饥饿、痛苦的饱汉,他的内心是多么残酷....” 如果把以上归类,都是以虚假为基座,衍生出的五颜六色。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范成大对此情此景的描述,一直延伸到我的童年、少年,记忆尤深。 上世纪90年代开始断---裂,进入本世纪被抹消或置换....。 时代不一样了,儿女单身的多了,丁克家庭也多了,童孙一代学种瓜的没有了,游戏高手的多了,当下情景: 昼出打工夜搓麻,儿女三十少成家。 童孙厌学玩游戏,爹娘长叹愁白发。 【今天愚人节】: “愚人节”里无愚人,万里江山滚红尘。阿Q作坊注水肉,吴妈藕粉掺面粉。 教授论文沾粘贴,官人抱童笑吟吟。唯有老聃固守“道”,只有傻瓜说到今。 旅游途中: 延安---米脂 这里是一片大半裸露的土地,这里是一望无际的黄土高原。 窑洞,西风,浮尘,干旱....... 饥渴的绿色在大风中抖动,卷起了叶片。 那是在行进的路途,山村,稀疏的树木,场院, 传来了----唢呐声,腰鼓点, 信天游一曲入云端。 【碎片化写作】:碎片化未必是肤浅的,连贯性也未必是真实的。与“碎片化”相对应的是“总体性”或“本质”,庞大的形而上学体系就是在这块基石上缜密搭建起来的。它布局严谨,层层衔接,结构紧凑,形成一个井然有序、层次分明的巨型系统,具有强势的吞噬和整合能力.....> 但是,这一些都是可疑的,也是伪饰的。所以,后现代哲学把它弃置了。 盛行于当下的 碎片化阅读,尤其是碎片化写作,是省略大小前提和推断后对生活较为 深刻的直觉或铭刻,也是知识与经验融合互动的精华浓缩。它把“感性”、身体作为写作中心,直逼生存的要害之处,它虽然是飘忽的、朦胧的,但却是对心灵真实的表象,对生存感受的铭记,无病呻吟没有了,繁复的论证没有了---“直接面对事情的本身”。而一些“大部头”是可疑的,可能是根据“总体性”、“必然性”等“逻各斯中心”的一种“奢华”的编织...... 罗素的“逻辑证明” 有人向罗素挑战,要他从2+2=5推出“罗素是教皇”。罗素这样证明:假定2+2=5,等式两边各减去2得2=3;换位得3=2;两边各减去1得2=1;教皇与罗素是两个人,但既然是2=1,那么教皇与罗素是一个人,所以罗素就是教皇。 逻辑虽有着铁一般的力量,但怪事多多。某逻辑学家有一个三段论:时间就是金钱,金钱如粪土,所以时间如粪土。 以上这个三段论献给经济学家和伦理学家如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