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颐”字小引 成语“妙语解颐”的意思是指有趣的话引人发笑,“解颐”就是开颜而笑的意思。“妙语解颐”又作“匡鼎解颐”,源自《汉书》卷八十一《匡衡传》的下面一段记载: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人也。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诸儒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衡射策甲科,以不应令除为太常掌故,调补平原文学。学者多上书荐衡经明,当世少双,令为文学就官京师;后进皆欲从衡平原,衡不宜在远方。事下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问,衡对《诗》诸大义,其对深美。望之奏衡经学精习,说有师道,可观览。宣帝不甚用儒,遣衡归官。而皇太子见衡对,私善之。 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这样的: 匡衡,字稚圭,东海承县人。祖父世代务农,到匡衡时喜好读书,因家贫,匡衡当雇工获取报酬支付费用。匡衡的精力超过常人,许多儒者赞美说:“不要讲《诗》了,匡衡就要来了;匡衡来讲《诗》,会使人开心大笑不已。”匡衡得中甲科,因为不中甲科条令,只被任命为太常掌故,后选任为平原郡文学。很多学者都上书推举匡衡精通经典,当世无双,应任命为文学,到京师为官;后学之辈都愿跟从匡衡到平原郡学习,匡衡不应该在远离京师的地方作官。皇上把这件事交太子太傅萧望之、少府梁丘贺前往询问,匡衡用《诗经》大义回答,回答得十分深刻、精彩。萧望之上奏匡衡精通经学,讲说有师道传承,可供观览。宣帝不大任用儒者,便遣匡衡回原地。但是,皇太子看到匡衡的问对后,私下里赏识他。 跟“匡鼎解颐”或“妙语解颐”有直接联系的就是《汉书·匡衡传》中“无说《诗》,匡鼎来;匡语《诗》,解人颐。”这句话。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至于这句话中的“匡鼎”为什么就是匡衡,据《西京杂记》云“鼎”是匡衡的字或者小名,其实并无可靠依据,但匡鼎应该就是匡衡这一点是无疑的。 所谓“解人颐”又是什么意思,为《汉书》作注的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那么什么是“人颐”呢?“解”又是什么意思呢?却原来,“人颐”就是人的下颌(下巴),“解”应该是放松、松弛的意思,“解人颐”也就相当于现在所说的笑掉下巴的意思,那当然就是“使人笑不能止”了。 西汉学者匡衡,讲解《诗经》妙语联珠,使人喜笑颜开,有“解人颐”之誉,后世遂将“匡鼎解颐”用为欢笑开颜、妙语惊人的典故,称之为“妙语解颐”。 “匡鼎解颐”也好,“妙语解颐”也罢,关键在于“解颐”二字,为后人所常用,诸如: 唐·李白《赠徐安宜》诗:“讼息但长啸,宾来或解颐。” 唐·杜甫《奉赠李八丈曛判官》诗:“讨论实解颐,操割纷应手。” 唐·苏颋《陈仓别陇州司户李维深》:“京国自携手,同途欣解颐。” 清·梁绍壬《两般秋雨庵随笔·诙谐本色》:“诙谐词语必须本地风光,方可解颐喷饭。” 清·田兰芳《皇清太学生信菴袁公(袁可立孙)墓志铭》:“(袁赋谌)年即艾,犹时时作婴儿嬉戏,以娱亲,亲一解颐,不啻百朋之锡也。”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拾遗》备考:“近忽于《扬州日报》封面,刊登‘朱某求婚广告’一则,语多兴趣,阅者靡不解颐。” 所有这些记载都为“颐”字留下了书证依据。拙文就来浅谈一下这个“解颐”的“颐”字。 二、“颐”字的字形解读及造字本义 “颐”字的古文字字形 “颐”字的初文当为“𦣞”(“颐”字的左半边),甲骨文未见“𦣞”字(“颐”字的左半边),上图中的金文字形被人解读为“颐”,其中第一个字形见于春秋早期的铸子叔黑𦣞簠(集成4570)。金文的“𦣞”(颐)为象形字,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此文为横视之。横视之,则口上口下口中之形俱见矣。”后加表意的形旁“頁”,成为从頁、从𦣞𦣞亦声的形声兼会意字“頤”,今简化为“颐”。《说文解字》卷十二𦣞部:“𦣞,顄也。象形。凡𦣞之属皆从𦣞。”证之以古文献,“颐”字的本义应该是指口腔的下部,即下颌(俗称下巴)。 三、“颐”字的字义演变源流 “颐”字的本义是指口腔下部,即下颌(俗称下巴)。例如:“颐中有物,曰噬嗑。噬嗑而亨。”(《易传上·噬嗑》)这两句话的意思是:下颌中含物,叫做噬嗑,噬嗑而能“亨通”。再如:“颊颐颈项肩臂肘。”(《急就篇》卷三)颜师古注:“下颔曰颐。”又如:“君颐始生须,我齿清如冰。尔时心气壮,百事谓己能。”(唐·韩愈《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又如:“画的是一个少女,一手支颐,美妙的眼睛微微下垂,在那里沉思。”(叶圣陶《倪焕之》五) “颐”字由此本义可以产生如下三方面的引申义: 其一,表示保养的意思。例如:“观颐,自求口实。”(《易·颐》)李鼎祚集解:“虞翻曰:‘观颐,观其所养也。’郑玄曰:‘颐,养也。’”再如:“彼宜女与,予颐与?”(《庄子·列御寇》)成玄英疏:“颐,养也。”又如:“养其心以无欲,颐其神以粹素。”(晋·葛洪《抱朴子·道意》)又如:“伏惟为上自颐,副人所望。”(宋·王安石《上扬州韩资政启》) 其二,表示宴享的意思。例如:“用觐群后,观享颐宾。”(《文选·左思〈魏都赋〉》)李善注:“颐,养,亦享也。” 其三,用作卦名,六十四卦之一。例如:“《象》曰:山下有雷,颐。”(《易·颐》) 另外,“颐”字还可用作无义的语助词。例如:“夥頤,涉之为王沉沉者。”(《史记·陈涉世家》)司马贞索隐:“又言‘颐’者,助声之辞也。” 根据上面对“颐”字的字义演变的梳理,现将“颐”字字义的发展脉络简示如下(示意图中的横直线表示字义之间的先后演变关系): 四、含有“颐”字文化含义的相关成语 含有“颐”字的相关成语不多,“颐”字在成语中的意思大致分为如下两类: 其一,“颐”字表示下颌、腮颊的意思。例如: 大块朵颐——朵颐:鼓动腮颊,即大吃大嚼。痛痛快快地大吃一顿。源自《周易·颐》:“观我朵颐,凶。” 朵颐大嚼——朵:动;颐:下巴。动嘴大吃。语见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第二十九章:“盖如久处灾区之民,草根木皮,冻雀腐鼠,罔不甘之,朵颐大嚼。” 贯颐奋戟——颐:下巴。两手捧颐而直入敌阵。形容英勇无畏。源自《史记·张仪列传》:“虎贲之士跣跔科头贯颐奋戟者,至不可胜计。” 匡鼎解颐——指讲诗清楚明白,非常动听。源自《汉书·匡衡传》:“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如淳曰‘使人笑不能不止也。’” 妙语解颐——解颐:开颜而笑。有趣的话引人发笑。源自《汉书·匡衡传》:“匡说《诗》,解人颐。”颜师古注引如淳曰:“使人笑不能止也。” 目使颐令——用眼睛、用下巴指使人。形容自命尊贵,摆大架子。语见《新唐书·王翰传》:“家畜声伎,目使颐令,自视王侯,人莫不恶之。” 涕泗交颐——眼泪鼻涕流满脸颊。形容哀恸哭泣。语见宋·陈亮《祭徐子宜内子宋氏恭人文》:“男抛未下,女失所依。矧姑钟爱,涕泗交颐。” 颐指风使——以下巴的动向和脸色来指挥人。常以形容指挥别人时的傲慢态度。语见《元典章·户部二·使臣》:“累年以来,朝廷使臣以致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内外诸衙门一切出使臣人等,每到外路,挟恃威势,颐指风使,外路官司抑曲将迎,恐咈其意。” 颐指气使——颐指:动下巴示意,指挥别人;气使:用神情气色支使人。不说话而用面部表示表情示意。形容有权势的人指挥别人的傲慢态度。源自《汉书·贡禹传》:“家富势足,目指气使。”语见《资治通鉴·唐纪·昭宣帝天佑二年》:“见朝士,皆颐指气使,旁若无人。” 其二,“颐”字表示保养、宴享的意思。例如: 期颐之寿——期颐百年。高寿的意思。语见《南齐书·禇炫传》:“使渊作中书郎而死,不当是一名士邪!名德不昌,遂令有期颐之寿。” 颐精养神——保养精神元气。同“颐养精神”。语见唐·房玄龄《晋书·郑冲传》:“公宜颐精养神,保卫太和,以究遐福。” 颐神养气——犹言颐神养性。语见金·马钰《满庭芳》词:“蓬头垢面,秘奥埋名。颐神养气忘形。” 颐神养寿——指保养精神元气。同颐性养寿”。语见《晋书·嵇康传》:“永啸长吟,颐神养寿。” 颐神养性——指保养精神元气。语见《魏书·显祖纪》:“其践升帝位,克广洪业,以光祖宗之烈,使朕优游履道,颐神养性,可不善欤?” 颐性养寿——指保养精神元气。语见《文选·嵇康〈幽愤诗〉》:“永啸长吟,颐性养寿。”李善注《尔雅》曰颐,养也。” 颐养天年——指保养年寿。语见京剧《杨门女将》:“老太君年过百年,就该颐养天年,何必身履险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