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晚,2019地球一小时活动你参加了吗? “地球一小时”从2007年悉尼的标志性熄灯开始,已经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全民环保活动。但自2009年进入中国后,“地球一小时”遭受到很多争议。 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王玉庆曾明确表示,不认为“熄灯一小时”活动对环保起到的作用很大:
王玉庆还指出,“地球一小时”存在使供电和变电系统遭受损失的风险。
“地球一小时”究竟会不会损害电网?目前而言,“地球一小时”活动引起的用电量减少,普遍认为在1%左右,远小于电网每日所经历的多达百分之几十的正常负荷起伏。所以“地球一小时可导致电网瘫痪”的说法确实是抛开剂量谈毒性了,但理论上突然切除大量负荷确实会对电网运行造成严重影响。 这是因为,人类现阶段还缺乏大量存储电能的技术,需要保证发电量和用电量时时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就要求电力调度员通过发电机实现电力调度。但发电机组“爬坡”速度有限,又有最低发电量的约束,如果“同时”减少大量负荷,发电量大于用电量,不但会造成很大浪费,而且极易造成发电机损毁,有电网崩溃的危险。 “地球一小时”官网也给出了解释:
这个解释说明了“地球一小时”影响的用户“掀不起大浪”,但有句话叫“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设想一下,如果某地区有一个工业用电大户出了故障突然停止用电,正好该地区“地球一小时”运动如火如荼,碰巧赶在一起了,调度不及怎么办?这就存在隐患,而电网的损害是牵一发动全身的。台积电一个3nm制程生产线的用电量将相当于整个台东(花莲、宜兰、屏东)的用电量,EUV(极紫外光)光刻机耗电固然已经很大,但远还不是最大,中国可能要建的大对撞机更是电老虎中的巨无霸,这些设备在长时间连续运行时都不能保证不出意外。 真正考验用电的不是“地球一小时”宣传的对象,这些用电大户的风险也不是“地球一小时”的错,但可想而知,给电网稳定再增加一点负担和压力总是没有好处的。毫无疑问,“地球一小时”的做法确实只是降低发电机组效率,白白增加损耗浪费资源。 “地球一小时”其实地球根本不在乎,因此有人说,“地球一小时”是行为艺术。还有网友评论说:“委内瑞拉才是硬艺术,刚搞了地球半个月”,下面回复更是称:“这是美国创造的,请尊重原创者。” 不论美国是否参与了对委内瑞拉电力系统的攻击,委内瑞拉确实电网基础设施老旧,欠账太多,电网形态和电源结构不合理,正因为自己“脆弱”,马杜罗才搞出来呼吁女性不用吹风机自然风干头发,3分钟“战斗澡”,夏天提高空调温度这些东西来节约用电。 委内瑞拉市民:停电时要是没有现金,就什么都买不到,因为哪里都不能刷卡。 如果说“地球一小时”作为行为艺术在发达国家是“富贵病”,那么地球上确实有许多经常停电的国家,不得已而天天“地球一小时”。中国大陆告别这样的状态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而对停电的记忆很多人还保留着,因此不再被迫“熄灯”的我们,也没有动力去参加行为艺术,这心情也就很好理解了。 我本人很支持环保,我和环保公益组织观点不同的地方在于,我认为中国的工业生产和建设里充满了关爱地球的情怀。前面也说了,生产芯片很耗电,可是更好的芯片意味着摩尔定律,意味着性能的增加同时功耗的减小,这样越来越先进的产品难道不是很绿色吗?任正非最近的讲话里又说了:“我们继续坚持在主航道上奋斗。我们相信每比特流量成本下降的摩尔定律……”效率提升、成本下降、功耗减少,这就是现代化的环保,无论是5G还是新能源汽车,中国需要更先进的产业去代替落后,而不是无法落实的环保口号。 “地球一小时”的辩护者称,公益组织就是要保持自己的音量,就是要作秀,“只有发出有竞争力的声音,争取自己被公众听到,才能获得存续的可能性”,而公益组织不仅要对公众进行动员和教育,还要促使权力者(如政府)做出行为上的改变。 比如,俄罗斯分部利用“地球一小时”之机收集到12万个电子签名,促使该国通过了一项旨在保护该国海洋免受原油污染的法律。又比如,“地球一小时”发起的造势活动驱动厄瓜多尔通过一项旨在禁止在加拉帕格斯群岛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的法律。 我非常同意,这些“立法”确实是实实在在的进步。2017年,中国开始禁止“洋垃圾”进口,就是保护环境和群众身体健康的举措,我没有查到“地球一小时”进入中国10多年里曾经为推动这件事而努力宣传和行动过,希望公益组织能更多推进这样的事,这恐怕比“熄灯”有意义得多。 |
|
来自: 徒步者的收藏 > 《科学,技术,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