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愚园路上最气派,又最内敛的标志性建筑——静安寺救火会

 阿福根 2019-04-03

愚园路上最气派,又最内敛的标志性建筑——静安寺救火会

繆新亚
2019-03-28 阅读156

五岔路口,大楼“八字开”

在上海愚园路、北京西路、乌鲁木齐北路五岔路口有一座“八字形”的建筑,他就是原静安寺救火会所在地,中国历来有“衙门八字开”的说法,那是为了显示官衙的尊贵、威严、气派。

既有气派,又很内敛的建筑

盘踞在“五岔路”口的“八字”建筑绝对有气派! 仔细看看,它又十分“内敛”,因为古代几乎所有的官衙大门的“八字”都是“外八字”——左右两道砖墙,一“撇”一“捺”都是向外伸展的,像个“八”字形,

而静安寺救火会的一“撇”一“捺”是向内展开的,完全是个“内八字”形态。这样位置和建筑样式的结合,展现出一种既气派,又内敛的风貌——倒也成就了它的特色。

用火与火灾同行,消防随城市发展而发展

学会用火,使人类文明大大前进了一步,但火灾的阴影并始终伴随人类身后,人类抗御火灾经历与人与自然不断协调的过程并组成一个人与火的历史。用火与火灾同行,随城市发展“消防”应运而生。

消防机构,古而有之,消防一词,来自日本

救火机构古而有之,只是它不叫消防队而称“火政”,消防一词来自日本语,因为日本的文字是从中国的汉字演变而来,

所以“消防”一词不仅字形与汉字完全相同,字义也无差别。

上海最早的救火会之一

据《上海市地方志》记载,1907年,上海县城厢内外已分四区设立救火团体。各租约国也在其租界里都建有救火会,其中较大型的有7处,即中央救火会、杨树浦救火会、虹口救火会、新闸救火会、宜昌路救火会、静安寺救火会和宝昌路消防站。

静安寺救火会在愚园路伫立近百年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愚园路350号建立了静安寺消防分处。民国十一年(1922年)建立静安寺救火会,英文名为'Bubbling Wall Fire Station'。民国十三年(1924年)修建静安寺救火会大楼。这个建筑,在愚园路上静静地伫立将近一个世纪,默默守护着愚园路和周边地区的安宁。

静安寺“救火会”目睹的“不变”与“变”

静安寺救火会1922年成立,1924年建成静安救火会大楼。至今已经90多年了,在这近一个世纪的岁月里,他目睹了周遭的许多“不变”与“变”。

它本来位于愚园路和地丰路的交叉路口,历经百年风云的愚园路,愚园路还是愚园路——100年没改名!但同是路口的地丰路已改名为乌鲁木齐北路,原先的四岔路口,由于北京西路越过万航渡路,延伸到它门口,它的位置没变,但如今它成了五岔路口的一幢建筑。

愚园路,路名未变,但马路两旁的建筑,自马路筑成后就逐年增加,最后大体定格在上世纪40年代。

解放后的七八十年代,为了改善居住条件,部分地段拆掉了些棚户简屋,造起了些6-7层新式工房,形成了如今的模样。

两旁的行道树大都是法国梧桐(悬铃木),其中还有22棵皂荚树,树干越来越变粗,树冠年年修剪,“发型”稍有变化,如今这些树,棵棵膀大腰粗、冠大如篷。

其它再也没有变过——今后也不会再变了,政府已将愚园路地区列为上海历史风貌保护区,愚园路也成为上海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之一,而且也不会动迁。

以前的愚园路,周围有不少小河浜,而且地势低洼,每年夏季,暴雨过后,便是汪洋一片,现在路面抬高了,现在“救火会”的停车库的地面与愚园路的路面有着几十厘米的落差,以至形成30度左右的坡度。

“救火会”大楼原楼高为三层,底层为车库、补给库等,现已加建至七层。二、三楼为办公区域,眺望塔位于北侧,平面呈“口”字型,与“八”字型的建筑连接。

这座瞭望塔,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还是这一地区的制高点,现在,作为历史遗存,淹没在众多的高楼大厦之中,已再不显眼。

整幢建筑为平屋顶,砖混结构。2011年8月,静安寺“救火会”被列为静安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救火会的功能变化:救火—消防—应急救援

近百年来,“救火会”自身功能也在不断地变化着:

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9月,改为静安寺消防区队。

汪伪政权“收回”租界后,静安寺消防区队归属于伪上海特别市的警察局消防处。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市警察局消防处在辖区设有静安寺、新闸两支消防区队。

1983年1月,人员编制划分为武装警察部队。

2018年,根据中共中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退出现役,成建制划归应急部,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静安救火会”也由消防部队现役编制划归应急管理部门,进入国家应急救援序列,但目前编制与名称未定,本文还以“静安救火会”相称。

“救火会”的功能定位与职责也在不断地变化,由原先最早单纯地救火,到后来的消防并重,以防为主,但现在的应急救援。内涵越来越专业,功能越来越强大——这些,静安寺“救火会”经历着、目睹着、见证着。

在上海,它被称为“最接地气”的消防队

“静安救火会”大楼的底楼停靠着3辆随时待命的消防车,二楼、三楼是办公区域和战士的宿舍,四楼以上(共7楼)居住着几十户居民,说句笑话,白天,居民在房里跺跺脚,楼下的消防队员也会感觉到;夜晚,消防队员的打鼾声居民在楼上也听得见。

“救火会”与居民共处一个院子,消防队的操场上空可以看到居民家里挑出的“万国旗”,队员们们训练时可以闻得到居民厨房里飘出的饭菜香;站在居民家洗漱间的窗口,可以观摩队员们的训练,听得到队员们出操的口令声。居民与“救火会”如此“亲密结触”的状况,在上海不多见。

静安寺“救火会”,不但在物理和地理层面上与百姓“唇齿相依”,在精神层面上也是接地气,解民忧,惠民生的。

“救火会”长期与所在的与居委会结成对子,共建平安社区,共筑社区精神文明。战士下社区做宣传,宣传活动突出参与度、互动性,贴民生、接地气,使群众在寓教于乐中学到消防安全常识和逃生自救技能。居民走进消防队参观搞活动也是常态,己亥年元宵节,四明居委会的居民走进消防队的活动室,举行闹元宵游艺活动,其乐融融。

与一墙之隔的市西中学结伴同行

与“救火会”一墙之隔的市西中学,彼此都是“近水楼台”消防队员经常去学校做消防宣传和消防演习,学校也经常会组织学生去消防队观摩消防队员们的消防训练。

市西中学的操场也为消防队训练提供了条件, 每天清晨,队员们整理好内务,空腹到旁边的市西中学,进行100米、200米冲刺、3000米长跑等体能训练,双休日市西中学的球场上也可以队员们龙腾虎跃的身影。

上海最接地气、解民忧、贴民心的“救火会”

静安寺“救火会”前面是静安寺地区,灯红酒绿,车水马龙,香烟袅袅,霓虹闪烁;背后是愚园路,洋房幢幢,梧桐葱茏,弄堂深深,“救火会”位置重要,责任重大。

救火会”54个人,就是54块钢

现在的“救火会”担负着静安、卢湾、长宁三区10.2平方公的消防任务。笔者在上海接地气、聚人气、有脾气的“三气”百姓明星——柏万青写的一篇文章里看到了这样一段文字:“几年来他们以坚定的政治觉悟、过硬的作风纪律、娴熟的业务技能,用鲜血和生命谱写着‘忠诚’二字。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近两年来共接警703次、出水311次、出动官兵5800多人次、解救和疏散被困群众116人、捅马蜂窝267个、为居民开门解难290余次、义务理发500多人次。先后三次荣获市政府授予‘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集体’的称号;被市公安局授予‘共青团号’,并在APEC峰会保卫工作中荣记集体二等功;被市消防总队评为按纲建队“标兵中队”和“消防业务训练先进中队”并荣记集体三等功;官兵个人立功受奖64人次。”

柏阿姨在文章里还有这样的概括:“他们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的消防队伍。要想战时过得硬,全凭平时练。练过硬思想,练精良技术,练严明作风。全队官兵,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雨天一身水,晴天一身汗;摸、爬、滚、打、快速攀高、飞身俯冲……终于,人人身怀绝技,个个出手不凡,54个人,54块钢!”

和平年代,专门与危险打交道的人

消防员就是要救老百姓于危难之中,是和平年代专门与危险打交道的人,新一代的消防人他们的主要职责还是救火,他们做到了哪里有火情,哪里有他们;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

入被誉为“铁人”的龚士敏和战友一起,在一次居民因违章使用液化气而引发火灾中,奋不顾身的冲入火海。冒着熊熊烈焰、强烈的热辐射身上被火燎出水泡,忍着剧痛,冒着生命危险,降服火魔。

一级军官钱洋在一次高层火灾中,在斧劈幕墙,在浓雾毒烟弥漫的情况下

不幸被玻璃划伤,冒着生命危险勇救中毒昏迷的保安。火情平息,才发现自己全身上下沾满了鲜血,骨头都翻出来……。事后,经医生诊断左手大拇指伸缩肌健断裂,缝了近30针才止住了血。

荣立二等功的战士朱康康,在一次扑灭火灾的战斗中,大腿被爆炸的煤气罐划伤,事后缝了了108针,为了不让父母担心,醒来第一句话就拜托领导和战友先不要把自己受伤的事告诉父母和亲朋好友,以致他父母8个月以后才收到迟到的立功喜报。

他们是解民忧,贴民生的“神兵天将”。

新时代的“消防人”,不但是救民于火情之中的钢铁部队,还是一支解民忧,贴民生的“神兵天将”。 每年的八九月份台风总会裹挟着暴雨袭击上海,不管是哪条马路积水了,消防官兵总会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排险抽水,

有一年台风如期而至,人流繁忙的静安寺下沉式广场由于地面工地作业发生雨水渗漏,地铁站站台内出现大量的积水,“静安寺救火会”的官兵及时赶到,迅速排除险情,确保地铁正常运行。

一位市民在发生车祸时,助动车车柄插入眼眶,华山医院无从下手,紧急求救“静安寺救火会”,手术消防员及时赶到,用等离子切割机,历经40分钟的“硬”中有“巧”地顺利将手柄切割,让医院方面能顺利进行后续外科手术。

他们老百姓身边是惠民助民的贴心人

早在八十年代,“静安寺救火会”就率先向市民推出“有急难险事,找消防战士”的承诺,并以实际行动努力实现诺言。

一有险情,“静安寺救火会”的消防队员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就是在平时,他们也心系民众,助民惠民,关心民生疾苦,多年以来年,“静安寺救火会”的消防队员与驻地的四明居委会二位孤老结成帮困对子,连续十多年年定期上门为孤老服务:理发、购物、谈心、聊天、打扫房间、整理衣物。尽管战士换了一茬又一茬,但对孤老的关爱却从未因战士复员而中断,在静安区被传为佳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