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药材笔记|青蒿,安全性最高的特效退烧药!

 昵称20622184 2019-04-03
        跟着医生老师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在对药材的理解和使用方法的思考上,医生老师总有着他独到的见解。小卡也深刻认同。
        医生老师说:古人古籍所记载的对药材的特点、功效、主治、使用等,都是基于古时候的气候环境和生活特点。但几千年过去了,现代生活早已与古时候有着天壤之别。
        所以,借鉴古人伟大的智慧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要依据现代生活的现实情况来合理使用药材,方能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015年10月5日上午11时30分,这个时刻也许是很多中国人都为之感到振奋和骄傲的时刻,因为瑞典卡洛林斯卡学院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药学家屠呦呦,以表彰她发现青蒿素创制抗疟新药的成就。屠呦呦也因此而成为首位获得诺奖科学类奖项的中国人。
 
        所以今天小卡也来学习一下青蒿这味中药。
青蒿
青蒿
〖别名〗
蒿子、臭蒿、香蒿、苦蒿、臭青蒿、香青蒿、细叶蒿、细青蒿、草青蒿、草蒿子、蒿、荍、草蒿、方渍、三庚草、野兰蒿、黑蒿、白染艮。
〖性味〗
性微寒,味甘、微苦。
〖功效〗
清热益阴健脾。
〖主治〗
各种发烧,头痛,养胃气、轻身延年。
        青蒿本身含有挥发油、青蒿素等成分,能清热益阴健脾,对各类发烧,包括感冒、湿热(过敏)、暑热、结核病、癌症、疟疾等引起的发烧,以及更年期发热,都有不错的效果。

        曾有新闻报道:是东晋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给了屠呦呦灵感。

        葛洪是东晋道教学者,也是炼丹家、医药学家,精晓医学和药物学,主张道士兼修医术。在他所写的医学著作《肘后备急方》中,不仅收集了大量救急用的方子,还最早记载了一些传染病,例如天花、恙虫病的症状及诊治。像“天行发斑疮”的记载就是全世界最早的有关天花的记载。

        这些方子都是葛洪在行医、游历的过程中收集和筛选出来的,他还特地挑选了一些比较容易弄到的药物,即使必须花钱买也很便宜,改变了以前的救急药方不易懂、药物难找、价钱昂贵的弊病。

        另外一位中国古代的医学大家,东汉时期的医圣张仲景。他早年是长沙太守(现在相当于某一地区行政、军事的首脑,省部级的高官),后来因为家族所在地区发生了伤寒传染(不是肠伤寒,而是一个相当于SARS的传染病),单张仲景的一个家族就死了两百多人,这促使他下决心去专业研究通过医学救人。这就是古代“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思想。

        后来,他就他的医学研究写了一部著作:《伤寒论》。在这部著作里面,他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很多流行病的救治方法。

        医生老师说:“很多中医,只在《伤寒论》一个小章节所论述的内容上有真正的悟出,就可以在某个医学领域有突破,成为某个地方的名医。到目前为止,世界上任何传染病的研究方向和取得的成果都无法跟《伤寒论》相提并论,只是我们这些不是最顶尖的中医专业人士根本无法去想象现代医学研究与《伤寒论》之间的差距竟然还有这么大!就如同我们住在城市里面,看着摩天大楼,以为是非常高了,却根本没法想象摩天大楼和泰山之间的差距一样。”

        有很多人一说起中医,就很惯性地认为中医只能对身体慢慢调养,治疗一些小毛小病,一旦遇到大病、急病、重病,中医都没法处理和应对。但却忘记了早在东晋(公元前二三百年),中医就已经对传染病、流行病有了记载和治疗方法,甚至还启发了当今青蒿素的研发。若是中医对急病、重病毫无作用,青蒿素又如何能在非洲拯救了几百万的疟疾患者?
细说主治
        青蒿最为著名的功效就是清热退烧。

        对于单纯性的感冒发烧,且只是处于发烧的初期阶段,还没有出现咳嗽症状时,如果病人咨询医生老师如何退烧,医生老师就会建议他们使用青蒿15-20克煮水喝,通常很快就能解决问题了。
        故事一:

        有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先生,中风卧病在床。在医院的ICU经过一个多月的抢救之后,医院通知家属:连续一周左右高烧38.5℃,经过全力救治依然高烧不退
        家属听后,情急之下就跟ICU医生商量:“是否能配合加入中药?”医院同意后,建议家属自行去找中医。家属就找来医生老师商量方案。医生老师就建议用青蒿煮水给老先生喝
        三天以后,高烧退到了37.5℃。
        然后ICU医生感叹道:”这么严重的病,中药居然也能退烧!”
        家属也感到非常疑惑,随即就展开质询。最终发现真相是因护理不当,老先生的腰臀部有很严重的褥疮,已深及骨头,所以才导致严重发烧,居然院方还隐瞒病史。
        老先生这是因为“火症型的中风,在抢救时因护理不当,导致褥疮。这时的体质是火症加湿热,因而导致的高烧连日不退。

        这种发烧治疗起来就非常难,因为泻火的话,会伤元气,对于治疗中风不利,甚至会病危;解表的话,增加湿热,会导致褥疮疮口进一步扩大。但是青蒿既可以清热, 又可以养阴,所以大剂量使用的时候,还是可以退烧的。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青蒿退烧,副作用真的很小。
        故事二:

        医生老师有一个朋友,是一个年轻的妈妈。在她家小宝宝一周岁不到的时候感冒发烧,妈妈就把小宝宝带到医生老师处看病。医生老师就给小宝宝开了青蒿和一些化痰药。建议:退烧只需用青蒿,退烧后有咳嗽可以使用化痰药。只喝了一顿,宝宝的高烧就全都退下去了,连咳嗽也没有。这个宝宝的爷爷年近六十,是一位针灸科小有名气的中医,看到宝宝好得这么快,感叹道:“中药居然能看急诊?!”
        过了大概一年半后,宝宝再次感冒发烧时,这位老中医爷爷就打电话给宝宝的妈妈说:“你儿子又发烧了,赶快带他去看医生吧。”又是只吃了一顿青蒿,烧就退了,感冒也好了。老中医爷爷又感叹:“看来中药真的能治病!”就去买了一些中药书回家研究。还对他的老伙计们说:“你们给我做人体试验,让我试试这些中药方吧!”由于中医基础厚实,过了四五年,老中医爷爷给病人看病时,就也经常使用中药方了,据说疗效还不错。

        距离第二次发烧又过了三年多,有一天晚上八点多,宝宝妈妈打电话给医生老师说:“我们家宝宝可能是因为白天受凉了,所以在吃了晚饭后不久,就开始发烧,浑身滚烫,没有汗。”

        由于第二天就要乘飞机去外地旅游,所以想要尽快退烧。于是,医生老师就给了那位朋友50克青蒿,嘱咐用15克煮水趁热当茶喝,喝完后就把宝宝裹在被子里发汗。第二天早晨,医生老师的朋友告诉他:宝宝基本上已经好了,出去旅游没问题了。剩下的35克青蒿准备带在路上分几次泡水喝,以巩固疗效。

        其实中医一些很简单的验方也是很能解决问题的,比起去医院打点滴等等要方便很多,安全性也更高。只是我们很多人,包括自己学中医的医生也不熟知罢了,更不要说社会上的普通民众了。

        现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宝宝,一开始只是普通的感冒发烧,其实处理起来是很简单的。但是去医院后,为了追求退烧的速度,经常会使用各类抗菌素配合激素,外加冰冰贴或酒精之类的物理降温,反而使发汗不够,宝宝身体内的毒素排不出去。就算第一次勉强治好了,接下来如果再又受凉、饮食不注意或者学校里别的小朋友交叉传染的话,在短期内就很容易再次感冒。这时,如果再次用抗菌素配合激素加物理降温的方法的话,疗效就会变差。在短期内反复几次这样生病的话,就有可能演变为支气管炎或哮喘。

        上面故事中的那个宝宝,到了五岁多,总共才生过三次感冒,并且都是喝了一顿药就立马解决问题了。所以,合适的方法才能保障宝宝的健康。
        故事三:

        有一个宝宝在读幼儿园,学校因为宝宝们手足口病传染而停课。在停课的当晚,宝宝突然发烧超过39℃,还说自己嘴巴疼,宝宝妈妈发现宝宝嘴里有类似溃疡的疱疹,但手脚还无红疹点,就怀疑宝宝是被传染了手足口病。于是半夜立即发消息给医生老师描述了症状。医生老师建议她用青蒿8g煮水给宝宝喝,还要忌口鸡、鸡蛋、奶制品、水果、羊肉、辛辣食物等
        宝宝妈妈一清早去雷允上和附近中医院买药,但是均未买到青蒿,才发现上海地区均用牡蒿代替青蒿。所以只能先用牡蒿煮水给宝宝喝,配合物理降温。但第一天使用牡蒿退烧的效果似乎不明显,宝宝最高烧到了近40度,在吃了一次退烧药,才退到38度以下。然而,等退烧药的作用时间一过,又发起了高烧。

        直到第二天终于买到了正宗的青蒿,煮水后给宝宝一天吃了三顿,第二天的傍晚,发烧就已经明显减轻了。

        到了第三天,发烧就完全退了,后续病情也得到控制,只有嘴里起了疱疹,手脚上并没有发出来。之后又连续喝青蒿煮水两天,到了第五天,宝宝连口腔内的疱疹也都彻底痊愈了。

禁忌使用
        青蒿是中药中为数不多的没有禁忌使用的药物之一。
挑选分辨
        从故事三,小宝宝第一天使用牡蒿和第二天使用青蒿的效果的观察上,我们就可以看出牡蒿与青蒿的不同了。

        青蒿性寒,牡蒿性温;青蒿能退热,而牡蒿退热效果极差,甚至会起反作用。所以请各位不要买错了!

        据小卡所知,上海地区的中药房现在基本上都用牡蒿代替青蒿销售。所以想要买到正宗青蒿的朋友就要另辟蹊径了。
        附录:中医其它方法治疗发烧的案例
        附录一:针灸治疗感冒发烧

        在医生老师小表妹五周岁的时候,她发烧38.5℃,住在县中心医院儿科治疗,整整一个月,发烧38.5℃持续不退。因为治疗无任何效果,所以小表妹的父母一气之下就把女儿接回了家。当时,医生老师正在大学实习,周末回家的时候,医生老师的爸爸就让医生老师去小表妹家看看她。
        医生老师去了之后,就问小表妹的爸妈:“给小宝宝打针灸,你们心疼吗?”
        小表妹的爸妈说:“她生病,我们更心疼。打针灸没问题的。”
        于是,医生老师就给小表妹针刺了两个少商穴,留针一分钟左右,然后每个穴位各放血一滴

        小表妹一开始高烧烧到38.5℃,放血半个小时以后,开始退烧到38℃;给喂了些温开水,又过一个半小时以后,出了一身大汗,就完全退烧了。退烧后,医生老师就关照小表妹的父母饮食清淡些。

       医生老师说:“因为当时还在实习,医术还处于入门前阶段,所以连自己都没有想到,一个如此顽固的发烧就这么轻易地痊愈了。”从此以后,医生老师就对“中医能治病”这个想法信心满满的。

        附录二:推拿治疗小儿急性支气管炎发烧

        医生老师在推拿儿科实习的时候,一个在别的科室看病的老太太因为没人带小宝宝,所以把自家的小宝宝也带着来医院看病。小宝宝本来就有咳喘,在老太太等待看病时,小宝宝突发高烧。给老太太看病的年轻女医生发现小宝宝的脸色非常差,一检查发现小宝宝浑身滚烫,神志淡漠,脸色灰败。年轻女医生二话没说就抱着宝宝来到医生老师实习的科室找医生老师的教授。
        教授说:“这宝宝是高热惊厥,几分钟之内就会高热伴抽搐了,应该马上去儿科急诊抢救,但是可能连转诊的时间都不够了,那就让我来给他用推拿的方法抢救吧。出了事情我担着!”
        经过教授用揉鱼际,打马过天河,捏脊的方法后,宝宝的脸色转红润,出了一身汗,烧就开始退了
        之后,教授吩咐老太太:“把小宝宝抱到儿科内科去进行进一步的诊治。”
        这就是一位名教授的技术和责任担当。所以有一句话说:“艺高人胆大,胆大艺更高”,真的不错!
        医生老师说:“所以,从上面两个案例看出,只要方法得当,中医治疗急诊也是非常有效的。只是现在很多中医医生限于各种自身和外部的条件,自信心有所欠缺,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碰到此类急诊的时候,哪怕孩子都已经危及生命了,都不愿意抢救。这就是现代社会医患矛盾日益紧张催生出来的后果。盼望日后社会上的人能够更宽容地对待医生,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这样,去看病的患者也会得到最真实的利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