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既好看又好吃的青团子,还有这个故事

 朋月美食 2019-04-03

大家好我是朋月,每天与你分享生活,分享美食。今天来说一下清明吃青团子的来历。

四月五日(有时为六日)是中国传统的清明节。清明一词有“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之意。每到清明,春光明媚,布谷声声,神州大地到处是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

清明食俗是伴随着清明祭祀活动而展开的。是日家家要准备丰盛的食品前往本家祖坟上祭奠,祭祀完毕,所有上坟的人围坐在坟场附近食用各种食品。在江南水乡、尤其是江浙一带,每逢清明时节,老百姓总要做一种青团子,用它上坟祭祖、馈送亲友或留下来自己吃。在清明前几天,常常可以看到孩子们手里提着竹篮,三五成群来到野外,满地里去寻找草头

这草头其实就是刚刚萌发出来的艾,很嫩很嫩的。孩子们把这些可以吃的野草采回家交给大人,先将它洗干净,放在锅里加石灰煮烂,然后漂去石灰水,变成碧绿的一团纤维,再採进糯米粉,做成的团子蒸熟了就是个个既好看又好吃的青团子。

那么,清明节为何要做青团子呢?说来还有一段有趣的传说。当初,太平天国打天下,百姓都说

这样的好队伍,世上少有,人间难寻。

这年的春天,海盐的老百姓正高高兴兴地忙着翻士地,插秧种田,田岸上人来人往,十分忙碌。忽然,远处传来一阵马路声,大家拍头看去,只见一个身穿太平军服装的军官正气喘吁吁地向这边奔来、后面有敌兵追赶,尘土飞扬,眼看就要追上,大家的心一下子都提了上来、怎么办?

这时,从田里走上来一个种田人,他就是远近闻名的光棍张三。张家几代长工,好不容易盼来太平军,他才娶了亲,成了家,过上好光景。今朝恩人遇难,他自然不会袖手旁观,决心豁出性命相救。张三一把拉住那太平军将领,帮他脱下战袍,藏在秧担下面,一面又递给他一根牛鞭,努努嘴,要他下水田驾牛犁田去。

那太平军将领也是个农民出身,一见张三的眼色,早已心领神会。他下田,真好比鱼儿得水,马上熟门熟路地干起活来。不ー会,大队清兵赶到,看看田里干活的种田人一个个都打着赤膊,满腿泥浆,忙得汗流浃背,一个也不像是太平军的兵土,就急忙到前面去寻找了。谁知到前面一看,是个死浜底,并无其他出路。于是,顿时起了疑心,明明看见人是往这里逃的,哪里去了呢?估计一定在附近,就索性进村驻扎下来,派人四下放哨搜捕。

张三一看这架势,晓得事情雄办,就给那位将领打了个招呼,要他暂时不要进村,假装农活紧张,干脆在田里不要上来。那将领表示:一天奔波下来,肚子早已饿得咕咕叫,怕撑不到天黑。张三满口答应回家就给他送些点心来。

一路上,张三见三三两两的清兵在村里窜来窜去,贼头贼脑地探听消息,空气十分紧张。心想,点心做好了也送不出去哇,想个什么办法呢?正走着走着,一脚踢着块石头,打了个趔。张三低头一看,一簇嫩艾草被他踏得稀烂,脚趾头上竟染上了绿茵茵的颜色。他眼睛一亮,喊一声“好,有办法啦!"”连忙唤来村里几个小孩,叫他们分头去摘艾草。不一会艾草煮熟,拌上糯米粉,蒸出来的团子果然是青光光的。张三抓来一大把水草,裹着青团子,放进秧担,就堂堂皇皇地挑着出了村。

有个清兵见张三往外走,有点不放心,就跟着担子来到田边。张三跟正在犁田的将领打了个招呼,就抓起一把把水草往水田抛。清兵见水草里还夹着一个个圆圆的、软乎乎的东西;颜色又是青光光的,不知是啥东西,就打起官腔问道:“这是什么东西?"”

张三听了,哈哈大笑“这个东西嘛、老爷见了把头摇,穷人见了当作宝。唉,想不到大清

的官兵连肥料也不知道,真作孽啊!”

说完,一担水草也抛完了,张三朝那将领眨眨眼睛,挑起空担自顾自走了。清兵碰了一鼻子灰,他见这些青光光的东西一下水田,早已沾满了烂泥,也就懒得捡起来细看,于是跟着张三回村了。再说那太平军将领等他们走后,连忙从田里捞起一个青团子,擦去表面烂泥,一咬,真香!顿时来了精神。于是,他一面犁田,一面捡青团子吃。等到天黑,肚子吃得饱饱的,就悄悄摸过清兵的岗哨,安全返回了太平军大本营。

原来那太平军将领就是大名鼎鼎的忠王李秀成。据说他后来还特地到海盐来拜访过张三,并向张三学会了做青团子的本领。

据说从此以后,每到清明,江浙一带的老百姓总要做青团子吃,这个习俗一直传到今天。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