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叶嘉莹力荐的诗词学习“妙法”,孩子一学就会!

 寻梦向天歌 2019-04-03

叶嘉莹先生吟诵《将进酒》

吟诵,是汉诗文传统的诵读方式和创作方式。它发端于先秦,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口传心授、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叶嘉莹先生曾说:

吟诵诗歌主要贵在能将古人诗歌原有的韵律与自己读诗时的感情融合在一起,使自己的生命和诗人的生命结合起来,令诗歌的生命延续,生生不已。这便是中国诗歌的吟诵之妙。
吟诵,让我们与古典更近

在古代,吟诵从蒙童入学开始,伴随读书人的一生,许多诗词名家都在作品里直接提到了吟诵的重要性和日常性,像“行吟泽畔”的屈原、“余亦能高咏 ”的李白、“独立苍茫自咏诗 ”的杜甫,到近现代鲁迅的“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散文家朱自清在《论朗读》中曾分析说:“现在多数学生不能欣赏古文旧诗、词等,又不能写作文言,不会吟也不屑吟恐怕是主要的原因之一。”

吟诵是进入古典文学、体会古典文化情怀最基本的日常形式,杜甫借助吟诵来改诗:“陶冶性灵存底物,新诗改罢自长吟。”现代读者借助规范的吟诵,更改的或许是与古典心灵之间的距离

吟诵,有助于理解和记忆

现在,中小学古诗文篇目大幅增加,背诗词成为很多孩子和家长头疼的学习环节,今天背熟明天忘,一到考试总填错。古诗词就那么难记吗?

学习,兴趣很重要,在基础教学中,大多数孩子是因为“有意思”才学习的。而古人之所以要用吟诵的方法读书,其实就是研究了教学法,古人称之为“心法”——乐音,让读书变得可爱。

死记硬背,反复重复一个内容,往往没有兴趣,也耐不住性子。这便是矛盾了。美好的乐音,好听的吟诵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让人爱读,就像唱歌一样,喜欢反反复复听和反反复复哼唱,于是不知不觉的背了下来。

汉语是旋律型的,虽然上古语音究竟是音高型还是旋律音高型这存疑,但总之,汉语拖长可成音调,文人对这些音调极为敏感,听之而发挥,遂成一些声音的意义。

今后则约定俗成,有意无意利用这些拖长的乐音给人带来的感觉来创作。这声音的意义自然也就赋予其中。

古诗词韵律中所带来的情感,通过夸张和拖长的单调也就是吟诵,生动地体现出来,因此,对诗意诗境的理解就更加深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