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老师·好》中的老师为什么“好”不了?

 阳光满城6536 2019-04-03

《老师·好》中的老师为什么“好”不了?——来自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来信(29)

《老师好》中的老师为什么“好”不了?

来自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来信(29)

亲爱的朋友们:

这两天,于谦主演的电影《老师·好》正在热映。各种铺天盖地的广告和宣传时不时就从微信上跳出来,挠得我心痒痒。我便先一睹为快了。

看完后,感情很复杂。

确实,演员阵容很强大。就如宣传中说的那样:

 

吴京、何冰、胡军、马未都、张国立……一众大咖化身人民教师,为于谦扮演的班主任苗宛秋摇旗呐喊。

 

甚至,我也承认,演员的表演不错,画面啊音乐啊动人之处都很多。如果纯从电影的拍摄艺术上来看,算得上美,也算得上精致。这部片子,是良心之作。

但我并没有感受到广告宣传里描绘的那种感觉:

看着看着就笑了,笑着笑着又哭了。

我也笑了几次,但都笑得很尴尬,而且,真的哭不出来。

电影讲述的是1985年的故事。那个时候,我正读初中。应该说,电影的背景跟我的年龄是很接轨的,很容易唤醒我的记忆,激发我的共鸣。而且,我算一个很容易感动的人。所以,我问自己:为什么看这部片子,居然笑也笑不出来,哭也哭不出来。

答案似乎也很清楚。电影中太多的细节给我的刺激远远大过给我的感动。我想:如果我是苗老师的学生,我能够爱上那个“管我最狠的人”吗?

这两天,《老师·好》的各种宣传文章不少,在微信里被传得最热的一篇,题目就叫《<</span>老师·好>于谦口碑炸裂:那个管你最狠的老师,其实爱你最深》。

电影塑造了一种“离经叛道”的教师形象:

和学生闹过,赌气过,对抗过……但最后发现,他却成为了你人生中不可替代的人。

我想,这大概就是这部电影在立意上的希望创新之处。

我已经感受到了导演演员们的善意和苦心:他们在为老师的“严厉”正名,为老师弱势,惩戒缺乏的中国教育摇旗呐喊。

我真的很感恩。

但是,作为一个天天守在教室里,日日和学生耳鬓厮磨的一线老师,看完这个故事后却发现很难被完全说服。

我甚至觉得很尴尬,有些难为情。

   讲故事的人确实很用心,他们想平衡苗老师的“狠”与“暖”,想用先抑后扬的法子烘托出老师内在心灵的博大和柔软,但是,一个可以用“狠”来形容的老师,他的“暖”要发生得自然而然,还要渐入高尚的境界,真的很难。

电影广告中说:苗宛秋是很多人学生时代“最讨厌”的那一类老师。

确实。不说放到现在,就是放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于谦饰演的苗老师的很多行为,都很难被看做一个正常的老师,甚至,一个正常的人。

比如,高中开学的第一天,他给学生的“下马威”就实在“狠”:

对烫发的女生,他热嘲冷讽毫不忌讳。作为一个男教师,居然用直接动手的方式恶狠狠地去抹另外一个女孩儿嘴上的口红。他现场耍手段“机智”地让抽烟的同学原形毕露;对使着法子读武侠的小孩儿毫不客气地揭露。他像呵斥坏人一样呵斥学校的“小混混”,把他赶出教室。总之,只要哪个学生看着不顺眼,稍有对抗,直截了当就是罚站。于是,开学第一天,墙角就站了一堆学生……

他还耀武扬威地宣布:从今天开始,这个教室的王法,就“姓苗”了。

如果说这是开学第一天的“敲山震虎”,那接下来苗老师的表现就更“狠”了。

他赤裸裸地偏袒学习成绩好的孩子,赤裸裸地表达对不爱学习的孩子的讨厌。

在处理自行车事件时,他气势汹汹地咆哮,和整个班级的所有同学为敌,应急毫无章法。

甚至后来学生们冒着危险为他找回自行车,并且设计了动情的欢迎仪式表达对他的爱,他根本不为所动,依旧只有愤怒的指责。

在他眼里,在刻苦学习之外,在优异的学习成绩之外,就没有什么值得去奋斗,去维护的东西。

 

总之,这个老师,他跟学生的对话方式相处方式,用“苛刻”来形容毫不为过。他苗宛秋就是班级的王法,就是班级的皇帝。他不仅思维方式极其简单,而且工作方法也非常粗暴。

应该说,这样的老师,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或许到现在,都是真有的。因为唯升学的目标,教育的简单粗暴是一种必然。这种教育奉行的逻辑就是:作为老师,你厉害,你凶,你狠,你跟得紧,你愿意付出,你就是好老师!管什么黑猫白猫,捉到耗子就是好猫。想想自己初上讲台的那几年,也多少有点儿这个样子:我就是班级的天王老子,我的就是班级的王法国法。就该对学生颐指气使,横行霸道。因为,这就是对学生负责啊!

所以,电影一开始,我就看得挺尴尬,挺难过。这样真实地在其他行业面前“暴露”教师的狭隘和凶恶,深深刺痛了我这个小老师的出于职业本能的自尊心。虽然我知道,电影后半部分,肯定会“逆转”。

我担心的是,老师都霸道无理得“这样”了,还怎么能够逆转得过来?

后来的观影感受应证了我的担忧:电影前期的“人设”太“狠”太“准”,很难支撑起后面的“暖”来。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张大了眼睛努力地体验和寻找导演和演员的表演处理,但也还是没有发现苗老师突然变为一个“暖男”的内在的合理的逻辑。

一个人,如此的不近人情,严肃古板,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几乎不谈对学生的尊重和爱护,但却一下子把家庭困难倒卖商品的学生从派出所捞出来,最后还逼着当警察的小舅子违反规定,把没收的商品还给学生。合情吗?

一个人,面对全班学生的爱的表达无动于衷,还一盆冷水把学生的热情浇得彻彻底底,却能够一下子在学生住院动手术时号召同学们捐款救助,并且自己养家糊口都很困难了,还二话不说拿出了一个月的工资。合理吗?

 

一个人,平时那么瞧不起差生,表情和言语中从来充满了对这些学生的不屑,却在混混学生马上就要变成“街头霸王”时,突然勇敢闯入一帮“黑社会”的酒席,直面砸向脑袋的玻璃瓶。合情吗?

一个人,平常对优秀学生的时间看得比金子还贵,甚至到了锱铢必较的地步,却莫名其妙帮助贫困学生免费进行课外补习,甚至被人诬陷举报赚取“外快”,自己差点丢了饭碗也不发一言,不做抗争,规规矩矩接受停职处分,最后还得靠一个学生冒着生命的危险闯到县政府去喊冤,并且因此而太激动导致了车祸,一生的命运全部改变。合理吗?

……

《老师·好》中的老师为什么“好”不了?——来自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来信(29)
    一些评论说:

直到这个时候,同学们才恍然大悟:原来那个管你最严的老师,爱你最深。一个严苛的老师改变了一群孩子的命运.


但我看到的,却更多是角色莫名其妙的分裂,是人物性格发展的无以为继,是导演和演员们一厢情愿地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想象性美化,对人性的想象性美化。


我感恩着导演们的苦心和善意。但是他们真的不太懂老师这个职业:好的“人性”和好的“师性”是相通的。简直不可能有一个人,能够莫名其妙地就从极端的功利主义者变为了一个有大爱的教育者。也大概很难有这样的一个人,习惯了和学生相处模式中的唯我独尊,却突然能够变得深刻反思并且拥有大仁大义。

我感恩着编导们煞费苦心的创作意图,但也遗憾着他们的失误。作为教育者而言,其为师之素养如何,并不表现在所谓“大事临头”的若干时候,事实上这样的“大事”也并不多。一个教师的基本素质,都在日常和学生的普通交往细节中。如果一个老师的不尊重学生,歧视“忧生”,工作方法粗暴简单已成惯性的话,他就破坏了教育的底线,损坏了教育的最基础的良知。这样的“人设”,想要“逆转”,想要“翻盘”恐怕就是一部仅仅只有两个小时的电影很难表达充分的。

我觉得,没有人生的大波折,大动荡,是不会真正引发像苗老师这样的工作特质的教师的自我反思和自我调整的。这部电影,如果要让人觉得剧情发展和人物性格发展更合理更富有逻辑的话,恐怕得要拍成电视连续剧才好啊。

《老师·好》中的老师为什么“好”不了?——来自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来信(29)
   我的亲爱的朋友们,写下这些文字,其实不是为了要写影评。我只是想要提醒自己:

一方面,要感恩编导努力塑造优秀教师的美意,感恩他们想要为“严师”“苛师”正名的美意,但身为老师的我们,千万不能因此而自我意淫。以为你对学生“狠”就是对学生好,只要为了学生“好”,就可以任意地去“狠”。尊重人是为人的底线,尊重学生是为师的底线。生活不是剧本,人生无法“预设”。就算学生若干年后会真正爱上那个对他们“狠”的人,但是,孩子们当下的感受一样重要,我们当下的感受一样重要。若干年后的领悟不能弥补当年被伤害的遗憾。没有岁月,会为我们曾经的粗暴和冷酷买单。

另一方面,还是对自己“狠”一点儿吧,尽早自我修炼,提前修养身心,提升教育智慧。苗宛秋心再好,但也做不得,不能做。要做,就还是做那个“嗝嗝老师”吧!

 

我是王君老师。

这是来自清澜山学校青春语文名师工作室的第29封来信。

谢谢你的阅读,我们下次再见。



你的朋友:王君

2019年3月27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