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一个对中原王朝进程有重大影响的民族;一个被史学家司马迁称为“先祖夏后氏之苗裔 ”的民族;一个与两汉死磕被灭又回光返照的民族;一个纵横欧洲大陆,间接造成辉煌西罗马帝国崩溃的民族。这么多标签顶在头上,匈奴清晰的面容似乎又披上了神秘的轻纱。让我们逐本溯源,慢慢梳理部族的历史,逐渐为您清晰的呈现。 匈奴历史悠久,从战国时代就一直困扰北方诸侯国(赵国、燕国等)。祖居在欧亚大陆的 西伯利亚的寒温带森林和草原的交界地带,他们披发左衽。据《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意思是说匈奴先祖是夏后氏后代,名叫淳维(夏朝最后一个皇帝夏桀之子)。夏被灭后,后代淳维因国灭带族人逃入北部荒漠,与当地的部落融合,经过数千年生息,终成北部最强大部落。匈奴被称为蛮夷,主要有是被发左衽,意思就是说不收拾头发衣服还是左衽;而中原华夏族都是右衽,什么是华夏:服装之美谓之华,有礼仪之大谓之夏,说明我们华夏族(汉朝之前汉族的称谓)讲究服饰礼仪,看你匈奴头不梳脸不洗还是左衽不是蛮夷是什么。战国时期匈奴态势图 匈奴帝国初成 西汉初年,匈奴屡次南下掳掠财富。新生的汉政权,被迫反击。期间诞生了第一个“汉奸”韩王信(列位看官注意这不是韩信,不要混淆)。 公元前201年,韩王信在大同地区叛乱,并勾结匈奴企图攻打太原。汉高祖刘邦亲自率领大军迎击匈奴,初战告捷,后来又乘胜追击,直至楼烦一带。时值寒冬天气,天降大雪,高祖轻敌冒进,结果中了匈奴诱兵之计。刘邦和他的先头部队,被围困于平城白登山,达7天7夜,完全和主力部队断绝了联系。后来,刘邦采用陈平的计谋,向冒顿单于的阏氏(冒顿单于夫人)行贿,才得脱险。此战后,汉政权意识到短期内武力迅速解决匈奴几不太可能,不得不委曲求全采取和亲政策维护边境安宁。 白登山之围 白登山之围后,新生的汉政权默默舔舐伤口,积蓄力量,经过几代帝王休养生息,特别是文景之治以后,国家富足。汉武帝即位后着手反击匈奴,从公元前133年(武帝元光二年)到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历经几代帝王长达百年前赴后继的征战,。汉西域副校尉陈汤矫诏发西城诸国兵及屯田吏士4万人分两路攻杀郅支单于,灭北匈奴,从而结束西汉与匈奴的百年大战,匈奴对西汉来说不在有威胁。此战后,“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青史留名 。 建昭三年西汉一举解决匈奴威胁 在东汉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公元48年,南匈奴单于率众投降,被安置在河套地区。北匈奴叛服不定,让东汉下决心摧毁北匈奴。公元89年,将军窦宪大破北匈奴,班固在 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南麓勒石,铭刻《封燕然山铭》纪功。后代王朝大军出征漠北时,大家通常恭祝大军立下大功,勒石燕然,就是班固这个典故。激励着一代代的国人杀敌报国。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唱着军歌出征缅甸,歌词有云“君不见汉终军,弱冠系虏请长缨,君不见班定远,绝域轻骑催战云!”也以此立下杀敌报国的誓言。 窦宪破北匈奴 匈奴郝连夏 上帝之鞭阿提拉匈奴帝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