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你这是要我的命

 金苹果6 2019-04-03

糖,拯救不快乐的神器,每每在生活里受了挫,大多数人都会转头扑向......汽水、蛋糕、奶茶、冰激凌等等肥宅快乐系列。

本编的深闺密友老徐,就是一个典型的嗜糖如命的死宅,经典口头禅:如果感到悲伤你就吃吃糖,一个不够就吃俩。对人类来说,这不仅仅是一种味觉上的安慰,还有更深层的生理支持:糖,是真的能够缓解焦虑、愉悦情绪。

这可能就是办公室下午,总是被奶茶占领的原因。

吃糖(奖赏)可以作用于大脑室旁(PVN)中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神经元,这些神经元将动态响应奖励刺激来调节压力缓冲效应;另外,大脑中的愉悦中枢伏隔核也会被激活(顺带提一句,伏隔核也会被可卡因激活),释放出让我们感觉更好的多巴胺。

史前时期,人类就已知道从鲜果、蜂蜜、植物中摄取甜味食物。果实成熟时间短,蜂蜜和植物中的甜味食物也是有限的,所以我们的祖先总是尽可能多地积累糖分、储备能量;之后又发展为从谷物中制取饴糖,继而发展为从甘蔗甜菜中制糖等。

今天你随便走进一家超市,仔细查看各类加工食品的配料表,都会发现无处不在的糖,即使是各类肉肠和罐头等咸味食物里,都少不了它们的身影。

糖的作用不仅仅在产生甜味,它可以和蛋白质产生美拉德反应,可以在高温下产生焦化反应,这些都能大大地增加食物的香气,调和食物单调的口感;即使在家常烹饪中,我们也大量地使用糖实现上色和调味。

但是人类在很长的时间里,都忽略了一点:这些总是愉悦我们的「甜蜜」,其实是危险的恶魔。「糖比毒品更容易让人上瘾,而且更容易让人得病,但是毒品不合法,糖却是合法的。」

为了证实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澳大利亚导演 DamonGameau 拿自己做了一个实验:  他把自己当小白鼠,连续 60 天,每天吃摄入约 160g 的糖。在连续 60 天的时间内,Damon 并不吃糖果、汽水这样的含糖量高的食品,所有的糖都来自于公认的健康食品。   


实验结束后,他的体重增加了 8.5kg ,比体重增加更可怕的是,他通过体检发现自己的谷丙转氨酶已超过安全范围,还有了脂肪肝,很可能导致胰岛素抵抗和 2 型糖尿病。

当然了,以上我们提到的糖,主要是指「添加糖」,也就是那些不是食物本身含有的糖,主要是指含糖饮料、零食以及烹饪时加入的白砂糖等等,而不是指葡萄糖、淀粉、纤维素等等。大量研究表明,相较于葡萄糖和淀粉,食品中的「添加糖」可以诱导血脂升高、胰岛素抵抗、血小板功能障碍等等,最终导致肥胖、冠心病、糖尿病的发生。

人体对葡萄糖以及淀粉等的处理代谢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些糖可以有效地被转化为能量。

但是「添加糖」中的果糖则会引起我们体内瘦素抵抗,瘦素是脂肪细胞产生,我们体内的控食天使,当你饱了,瘦素就传递信息给你的大脑,让你停下并且降低饥饿激素的水平。

但是一旦摄入的果糖过量,瘦素的信号就会错乱,你的饥饿水平完全不会降低,大脑会以为你还需要更多脂肪。同时,吃糖又可以促使多巴胺地分泌,让我们对此上瘾,吃更多的糖,造成更多的脂肪堆积。

这种脂肪堆积会引起全身的连锁反应,导致我们前面提到一系列疾病。

仅在 2012 年,美国就有 702,308 例心血管及代谢疾病相关的死亡,其中证明有 10.8% 的冠心病死亡以及 14.8% 的糖尿病死亡与含糖饮料相关。2015 年 2 月,美国饮食咨询委员会提到,脂肪不是对健康最差的营养,而是糖;2015 年 3 月,世界卫生组织也宣布向隐形的糖宣战,限制成年人每天的糖摄取量不超过 6 茶匙。

少买饮料和零食,尽量选择无「添加糖」的食品,多吃粗粮、蔬菜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用水果代替甜食,这些都是有效的控糖方法。

当然了,你对的甜味的感知度,也会影响你的摄入量。

人的味蕾受体细胞(TRC)一共有三类,负责甜味感受的是第二类,糖分子进入人体后与特定蛋白结合后激活相关的酶并释放能量信号,使得钙离子释放,引起细胞膜电势的改变从而导致神经信号的传递。

TAS1R3 基因是味蕾受体基因家族中的一员,负责编码 G蛋白受体,是决定人对甜味的感受和反映的主要基因之一。

所以你对甜味的敏感度如何呢?欢迎来你的基因里找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