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称呼,乃语文老师首次也。忆之,敬之。 高中时,痴迷于阅读;曾经自诩,要览遍天下书籍,现今想来,幼稚无知,却也被当时的志向(只是志向)所感动。当然,我们今天不谈阅读,我们谈作文。既然好阅读,作文自然不会差到哪里去。也因为作文,高三时候,还发生一件有趣又无知的事,现在莫名忆起,就先拉出来和大家聊一聊。 颇有当年苏轼遗风 记得彼时,同学们特别喜欢一本杂志,叫做《萌芽》,一本出卖了年龄的杂志。杂志本身就颇有魅力(不是打广告,毕竟现在都没有翻阅了),更何况,当年,由该杂志主办的新概念作文大赛,更是风靡校园内外。大赛推出了韩寒、郭敬明、张悦然等一大批青年作家,让学生们津津乐道。韩寒的数学最多才考20分?那些所有像我一样,痴想成为作家的学生,都为自己不学数学,偷偷摸摸地找了一个借口。 好了,闲话少说。再回到今天的话题,写作文。 说到写作文,还得要说《萌芽》。这本杂志,当时读下来之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语言优美,却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什么是好作文?自己认为《萌芽》里面的文章就是好作文!于是乎,开始模仿里面的作文语言,模仿作文立意。觉得语言优美,不知所云,让老师“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的作文才是好作文。 结果,信心满满地把作文交上去,老师批改发下来,打开一看,评语伤人:华而不实,不知所云。 在靓丽的线条,绕成一团,无法解开,也是枉然 当时,教授我们语文的是一位老太太,特别有耐心。我就找到了我们的语文老师,鞠了一个躬,“老师您看,我这作文......” “哎呀,你这写个啥啊?”语文是北方人,“你看你,狗不是狗,猫不是猫的,写个啥啊。” 我心里暗笑老师的迂,觉得她真是“有眼无珠”了,甚至还觉得“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老师肯定没有读过《萌芽》,真是学识浅陋。 “您看,我这作文呐......” 没有听我解释,老师打断了我: “你要投稿啊,我把你批改,你要把它当做考场作文儿,门儿都没有!” 我谦谦卑卑地出来,心里着实不服气。 “啥是考试作文儿啊,考试作文儿不能投稿儿吗?”我心里暗暗和老师较劲,觉得在语文老师这里,真是“屈才”。 后来,期末考,一看题目,心里乐开了花:这篇作文用得上。我就不相信了,此地不识才,自有识才处。我把作文原封不动地誊写上去。心想,等其他语文老师把我批阅后,拿个年级最高分吓吓我们语文老师。想着语文老师绿着脸的模样,沾沾自喜,捂着嘴笑了。 试卷发下来了,我先翻开我的作文,50分的满分作文,我的作文34分。红色的评语,内容和语文老师的几乎一样:语言优美,不知所云。字迹歪歪扭扭,绝不是我们语文老师的评价。 心里咯噔一下,对自己虚了三分。 后来,语文老师找到我,把我批阅作文的时候说: 一篇文章,阅卷老师基本上30秒钟就给出分数,请问,你云里雾里,主旨不清,写什么都不知道,怎么可能得高分? 一篇作文就30秒钟?天呐,我惊出一身冷汗。在那个消息闭塞的年代,还真不知道这样的内幕。但是,从那以后,我再也不敢云里雾里的写作文了。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我弄懂了“四个问题”作文法(这个称呼是语文老师定下来的,就暂时这样用了)。她说,写作文,一定要逼问自己自己四个问题,才能罢休: 第一、我这篇文章写什么,即要告诉阅卷老师什么? 第二、我这篇文章怎么写,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第三、如何布局?要小标题式,还是书信体式? 第四、为了便于把我想要表达的观点表达清楚,我要选取什么样的素材?是人还是物?是景还是情? 四个问题作文法 最后,语文老师告诉我,只要把这四个问题弄清晰了,应试作文也就不愁了。而我在以后的写作生涯中,按照语文老师所说,觉得作文还真就是那么回事。 大家看到这里,一定会觉得“吹牛是可以的,把牛都吹上天了就不可以原谅了”。 为了更方便大家对上面四个的理解,我们就今天这篇文章进行分析。当然,分析之前,还要慎重地和大家说一声,我们现在是讲应试作文,应试作文的题目必须简短有力,必须凝练传神,至于老师的题目那么长,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为了激发大家的阅读兴趣,还有就是,这篇文章,不是应试作文!大家在写作文的时候,题目,千万不能这样写。 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 再次言归正传,我们一起分析这篇文章。 思考一:这篇文章写什么?要传递给大家什么信息? 答案:要告诉大家“写作文前应该逼问自己四个问题”(四个问题作文法),希望大家更能够得心应手地写好作文。 思考二:这篇文章怎么写,写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答案:严格意义上讲,这篇文章是四不像,如果是应试作文,估计会有“文体不明”的评语。如果宽松一点来讲,文章先讲述故事,再告诉大家道理,应该属于记叙文。 思考三:如何布局?要小标题式,还是书信体式? 答案:二者都没有采用,文章运用最常用的写作格局,即先说事,后以理总结。 思考四:为了便于把我想要表达的观点表达清楚,我要选取什么样的素材?是人还是物?是景还是情? 答案:为了让大家更明白“四个问题作文法”重要性,采用高中读书时的真实事件来作为素材加以说明。 我们这样来分析,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如果,你觉得这种方法根本不可取,你完全可以运用“四个问题作文法”来辩驳一番。 |
|
来自: 昵称32901809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