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致黑斑蛙养殖朋友的一封公开信 ​——别让行业乱象迷蒙了你的眼!

 陈定晖 2019-04-03
尊敬的黑斑蛙养殖朋友:

你们好,我是一名普通的一线水产科技工作者,怀着十分忐忑的心情给你们写下这封信,或许你们会很好奇,为什么我会很忐忑,因为今天给大家分享的全是干货,而这些干货来自于最纯正的一线,没有经过中间环节,所以会动一部分人的奶酪,随着黑斑蛙养殖的风行,行业越来越乱,但是我觉得在行业乱象面前,应该有人站出来说说话了,于是,我写了此封信,发完这封信,如若我还安好,那我们江湖再见!

|渔药|水产养殖技术

行业谣传乱象之一

——黑斑蛙种苗是从美国引进的!

黑斑蛙大规模人工驯养,那要从2010年湖南益阳开始追溯,在此期间出了一名黑斑蛙人工驯养的传奇人物,而我有幸很早就与此位人物结为朋友,从他那里我得知,他的第一手种蛙来自于何处,其实他的第一手种蛙来自于野外,通过自己不断的人工驯养,开始了自己的驯养之路,寻其根本,这位黑斑蛙养殖传奇人物并不是从美国引进的种苗,而是通过中国本土的黑斑蛙驯养转变而来,但是一些人利用此位传奇人物的名声,拿着第三代,第四代种苗就敢招摇撞骗说是从美国进口的,望大家耳聪目明,分辨清楚!

这里给大家普及一下黑斑蛙的一些常识:

1、黑斑蛙,是蛙科、侧褶蛙属的两栖动物。黑斑蛙雄性略小,头长略大于头宽,吻钝圆而略尖,吻棱不显,前肢短,后肢较短而肥硕,胫关节前达眼部,趾间几乎为全蹼,成体背部颜色为深绿色、黄绿色或棕灰色,具有不规则的黑斑,腹部颜色为白色、无斑。

2、黑斑蛙喜群居,营水陆两栖生活,黄昏后、夜间出来活动、捕食,冬眠,蝌蚪期为杂食性,成体期以昆虫为食,4-7月繁殖,每次产卵2-3.5千粒,栖息于海拔500-1000米间的水域及附近的草丛中,分布于中国、日本、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韩国、俄罗斯联邦。

想要了解更多的讯息,可以查询百度,亦可以进入中国水产养殖网查询相关讯息。

行业谣传乱象之二

——蝌蚪期间,饲料蛋白越高越好!

我们但凡了解一些关于黑斑蛙常识的,都不会轻易说出这样的话。黑斑蛙在蝌蚪时期,主要是为杂食性,植物性、动物性食物都能摄食。蝌蚪孵出后,主要靠吸收卵黄囊营养维持生命,3-4天后开始摄食水中的单细胞藻类和浮游生物等食物,蝌蚪伸出前肢的时候,变态即将完成,此时还拖着尾巴,其行动不便,此阶段的蝌蚪不怎么吃食,而依靠吸收尾部作为营养来源。

|渔药|水产养殖技术

经过作者3年的实地跟踪,对数十家养殖场一首资料的掌握:黑斑蛙在蝌蚪期间,主要是吃浮游植物为主,少量的浮游动物以及有机质,投高蛋白的饲料只会造成浪费和加重蝌蚪肝胆的负担(我会在后期连载的文章中展示出一些相关的数据,以便大家更好地了解高蛋白饲料如何影响蝌蚪内脏器官和对后期养殖的影响),所以在此期间,不宜投食高蛋白的饲料,主要是肥水为主。一些人(这些人,大家很明白是指那些人),鼓吹高蛋白投食蝌蚪,最终导致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后期养殖困难的窘相,实则坑害养殖朋友!

行业谣传乱象之三

——放苗时,放得越多越好!

|渔药|水产养殖技术

随着黑斑蛙养殖的风靡,很多的资本涌入养殖青蛙的行业,但是缺乏对行业的认识和了解,盲目跟风和听从,最后导致养殖失败!现如今的黑斑蛙养殖,面临着技术不成熟,用药不规范,苗种退化等现象。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一味的追求高产,那势必会加重养殖的风险!而现在很多的养殖老板为了能够多卖一点苗种,鼓励别人一亩投放50万尾,30万尾,有的稍微良心发现,一亩20万尾的,我在想,这些老板在自己养殖的时候有没有放到那么多?自己的养殖技术可不可以达到那么高的密度?没有必要忽悠新手,在每个行业,赚该赚的钱即可,不用搞得那么乌烟瘴气!对于放苗,笔者根据多家养殖场成功的放养密度综合考虑,建议大家按照亩投12万尾左右为佳,新手更要适当的调整了!毕竟现在的苗种退化严重,养殖高密度,自然伴随着高风险的养殖成本,至于那些钱多任性的养殖朋友,则可以放开手脚。

行业谣传乱象之四

——神药遍地横行,养殖技术牛逼哄哄!

|渔药|水产养殖技术

因为黑斑蛙养殖兴起的时间不久,每年新增的养殖新手比较多,所以大多数对技术非常的渴望,对病害无可适从!很多迷之自信的江湖高手看到了此时的商机,到处倒卖自己的技术和狗皮膏药,到处招摇撞骗,请各位养殖朋友们擦亮你们的双眼,不要被这些表象蒙蔽了,很负责的告诉大家:这个行业不存在什么神药,也不存在什么包养殖成功的技术,切记不可病急乱投医,切记不可虚言当真知。踏踏实实的养殖,综合别人的建议,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解决实际的问题,自己掌控好自己的养殖场才是关键。在这里与大家分享一些养殖成功大户的经验:通过对环境的养护+养殖动物的养护+科学的管理,这才是真正的养殖(具体的一些养殖成功的经验,我会在后期连载的文章中总结出来,供大家参考)。


我不自创技术,只是一线成功养殖技术的搬运工。集众家之长,扬长避短,通过对一线上百个养殖场技术经验的总结,寻找适合黑斑蛙养殖的成功之路,在这条路上,我不会停下脚步,希望我能在水产行业尽一份微薄的力量。后期会连载一系列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敬请期待。


 敬祝

养殖成功

冯兴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