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QQ空间旧文】清明ABC之B

 程穆泽 2019-04-03

清明将至,清明时节可算是一年中最好、最令人舒爽的时段!清明节也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本人整理了有关清明节的一些资料,分两部分介绍给大家,这是之二。不对之处还请指正,希望有兴趣的朋友喜欢。

【主要内容:一、清明节气;二、清明节日:1.寒食溯源、2. 祭祖扫墓;三、清明习俗; 四、清明诗词】

三、清明习俗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桃红柳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野外健身活动的习俗。使这个节日,除了有慎终追远的感伤,还融合了欢乐赏春的气氛;既有祭祖扫墓生离死别的悲酸,又有清新明丽踏青游玩的欢笑;是一个极富特色,非常特别的节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郊游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拔河、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1.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2.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 插柳 清明插柳的风俗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也与介子推死于柳树下,晋文公戴柳、赐名“清明柳”有一定关系。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阴。插柳也是植树风俗的延伸。


清明插柳这个习俗早在唐代就有了。唐人认为三月三在河边祭祀时,头戴柳枝可以摆脱毒虫的伤害。宋元以后,清明节插柳的习俗非常盛行,人们踏青玩游回来,在家门口插柳以避免虫疫。无论是民间传说还是史籍典章的记载,清明节插柳总是与避免疾疫有关。春天气候变暖,各种病菌开始繁殖,人们在医疗条件差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摇摇柳枝了。


其实清明插柳戴柳最主要的寓意还是人们期望辟邪,期望平安。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望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就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清明插柳,据说还和宋代大词人柳永有关。柳永生活放荡,常往来于花街柳巷之中。当时的歌妓无不爱其才华,并以受柳永青睐为荣。但因为生活不轨,柳永一生为仕途所不容,虽中过进士最后却于襄阳贫困而亡。他的墓葬费用都是仰慕他的歌女集资的。每年清明节,歌女们都到他坟前插柳枝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就成了清明插柳的习俗。


此外,汉时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


黄巢起义时还规定,以“清明为期,戴柳为号”。起义失败后,戴柳的习俗渐被淘汰。


4. 荡秋千 也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5.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相当于现代的足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6.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清明时空气清爽,清风徐徐,很适合放风筝。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四、清明诗词


《清明》(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即事》(唐)孟浩然


帝里重清明,人心自愁思。车声上路合,柳色东城翠。


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空堂坐相忆,酌茗聊代醉。


《清明日忆诸弟》(唐)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途中寒食》(唐)宋之问


马上逢寒食,途中属暮春。可怜江浦望,不见洛桥人。


北极怀明主,南溟作逐臣。故园肠断处,日夜柳条新。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清明日对酒》(宋)高翥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清明 》(宋)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寒食上冢》(宋)杨万里


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


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


《苏堤清明即事》(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送陈秀才还沙上省墓》(明)高启


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墳上子孙来?


《寒食野望吟》(唐)白居易


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清明日登老君阁望洛城赠韩道士》(唐)白居易


风光烟火清明日,歌哭悲欢城市间。 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


中桥车马长无已,下渡舟航亦不闲。 冢墓累累人扰扰,辽东怅望鹤飞还。


《临安春雨初霁》(宋)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破阵子》(宋)晏殊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四时田园杂兴》(南宋)范成大


高田二麦接山青,傍水低田绿未耕。桃杏满村春似锦,踏歌椎鼓过清明。


《满江红·暮春》(南宋)辛弃疾


家住江南,又过了、清明寒食。


花径里、一番风雨,一番狼藉。


流水暗随红粉去,园林渐觉清阴密。


算年年、落尽刺桐花,寒无力。


庭院静,空相忆。无说处,闲愁极。


怕流莺乳燕,得知消息。


尺素如今何处也?彩云依旧无踪迹。


慢教人、羞去上层楼,平芜碧。


《浣溪沙·清明》(南宋)朱淑真


春巷夭桃吐绛英,春衣初试薄罗轻。风和烟暖燕巢成。


小院湘帘闲不卷,曲房朱户闷长扃。恼人光景又清明。


《风筝》(清)曹雪芹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清明节的英文标准译名:Tomb-sweeping Day或者Pure Brightness


(完)


星期八


二0一0年三月二十二日



浏览73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