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艺术“抄”生游击队

 zdjphoto 2019-04-03

近期,艺术圈公映了一部三十年巨制纪录大片“抄生游击队”。大片主角三十年来以超强的耐力和胆魄兢兢业业“译制”外来图像作品,并获得了不少功名成就,而从他的译稿来看,其图像翻译能力之强、契合度之高,无不叫人惊叹……

很多人边看着、边笑着,但遗憾的是,这并不是一部令人心情愉悦的喜剧片。而那些笑,可能是嗤之以鼻的嘲讽之笑,可能是无可奈何的苦笑,也可能是心里发慌、尴尬而不失礼貌的皮笑肉不笑。

片子播到最后,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

毕竟,这不是一个轻易能说完的故事。毕竟,抄生游击队的主角在这个社会里并不是孤零零的一个人。

他倒下了,许多抄生游击队员还存活着,或明目张胆、或偷偷摸摸,或站、或坐、或跪着,他们仍旧过着以“抄”为生的日子,卑微的痛苦着折磨着、可能也放肆的快乐着。

抄袭,在中国艺术圈,不是个例,更不是偶见之事。

我的好友、著名画家陆云华便曾在入选全国美展的作品展上看见了照单全抄他作品的抄生游击队员;另一位艺术家朋友朱者赤原本爱发朋友圈,爱同大家分享创作心得,然而渐渐地,他再也不晒完整的新画作,“一发就有人抄”,他只好无奈地压制自己的分享欲望。

而此外之例,更是数不胜数。

大家为什么会如此厌恶抄袭?我想不仅仅是因为抄袭这个举动本身的错误——它无疑是一种对于个人思想的卑鄙掠夺,更是因为有许多“抄”生者竟然还混得不错。特别是那些通过经营、善于包装的抄袭者,获奖了、入榜了、成功了。有些游击战打的早的,借着互联网和信息不发达的时机甚至获得了无上的荣光。这种成功,对于所有坚持原创的艺术家来说都是一种打击——深感不公平,但却无能为力。

而这种不公平的背后,实际上显现了我们整个艺术圈环境、乃至价值观存在着很多问题,这才是我们更加应该直视并改之的。就如同,叶主角一个东窗事发,竟然还有不少人扭头首先想着去炒作那位比利时原作者了,迫不及待要去收藏、帮他做推广的,除了以此博眼球蹭热度之外,我实在想不出有什么理由这样做,难道是发自内心的热爱么?

从事艺术创作,需要对艺术怀有敬仰之心。从事艺术评论、艺术推广、发展艺术市场,更亦需如此,这之间环环相扣。

但是看看现在许多借着标榜自己从事当代艺术创作,然而实则一不具备绘画根基、二不具备思辨思考能力,纯粹通过抄袭国外一些抽象艺术故作高深,刻意夸张、营造让人看不懂的“艺术气质”,以此来表现出作品是有当代性或者思想性的,这种内容实在毫无营养。

而许多所谓的“评判者”“专家”“藏家”,则是以资本当道,他们不关心艺术、只关心有市场的艺术品怎么操作、怎么炒作,艺术资金大鳄正在跨领域把自己装扮成弄潮儿,毫无底线地创造着花姿乱坠的市场乱相,他们实在没有资格掌握艺术评判的话语权。

连“学术”界也面临不断“贬值”。当下,许多艺术家显现出了对于学术的极大反感,这不光是因为假学术、吹鼓文案存在的问题,还有很多脱离现实的真学术让大家感到失望。

学术不是繁文、不是绕口、更不是显现自己多有文化的文章。艺术评论、艺术学术的基本作用是客观的描述、积极的鞭策。它不该是纸上谈兵,理论和实际要结合起来。艺评人不该光有一手好笔杆,还要真正接触艺术品、接触艺术品市场,否则只能沦为空谈。学术和市场不是对立的,更不是分离的,他们应当共同服务于整个环境的良性生长。

英国著名艺术研究学家贡布里希有一句经典的话,我深受感触,常与人分享。他是这么说的:

“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而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要大大的感激艺术家们互相超越的野心,没有这种野心,就没有艺术的故事。然后,艺术的历史才开始具有意义。”

是啊,正是那些“野心”带来了不断的超越,正是那些“创新”让艺术的发展具有意义。

站在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创作艺术、推广艺术不仅是行业的机遇,更对所有涉于其中的人提出着要求:我们应当要对自己负责、对作品负责、对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整个精神面貌负责。

那,才是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