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不能因为刘墉的名字中有个“墉”字,就发出疑问,刘墉的书法真的很平庸吗?更何况,“墉”与“庸”完全是不同的两个字啊,自古以来都说“字如其人”,没有“字如其名”之说,多了解一下刘墉,或许就不会认为刘墉的书法很平庸了啊,刘墉(1719—1804)字崇如,号石庵,乾隆十六年进士,历官乾、嘉二朝, 刘墉的书法不平庸,喜欢用浓墨,有“浓墨宰相”之称。稍微仔细了解,刘墉的书法风格是多变的,其早年书风珠圆玉润,中年笔力雄健,晚年则趋于平淡,古人认为书法贵在变化,会随着人的性格、修养、志趣、爱好、心情、环境不同而变化无穷,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因为书法就是一门抒情性很高的视觉艺术,刘墉书法“早中晚”年的风格都不一样,足够说明刘墉在书法上的精心研习, 从刘墉的书风来看,其书法应是取法元代的书法大家赵孟頫,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赵孟頫的书法也是“早中晚”年三个阶段的风格,其书早年学宋高宗、智永、褚遂良等,广猎古代名迹,受到北碑部分影响,结体方阔、笔力深厚;中年专攻“二王”,深得《兰亭序》《洛神赋》之益,书风渐变为华美圆润、活脱潇洒;晚年师法李邕,笔势苍劲老到、雄放豪健, 我们了解了赵孟頫的书法风格,再看刘墉“早中晚”年的书风,就很容易明白,刘墉学习书法的方法都和赵孟頫一样,况且在清代中期的书法是由之前的尚董(董其昌)转为崇赵(赵孟頫),而此时的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方纲“四大家”为代表,人的一生,早中晚年的脾气个性都有所不同,导致书法风格也不同,当然了,也有一辈子都是一种书风的,只是这样的人书法也不怎么样,至少书法没有陶冶他们的情操啊, 确切的说,刘墉擅长行书、楷书,书写时用墨厚重、笔势婉转、浑厚敦实、沉雄古淡,只是刘墉书法受馆阁体风气影响,以至于其字看起来像一团棉花,有肉无骨(这也是有人认为刘墉书法平庸的原因)其实字骨是被包住了,所谓的“内敛”,这也叫柔中寓刚,实则一点都不平庸;刘墉是一个勤于研习古代书法大家作品的书法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