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市场|008期-互联网溢出泡沫与IVD行业的融合之路

 IVD从业者网 2021-07-13

业内消息

  1. 3月21日,华为终端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发生变更,增加“销售医疗器械(第二类医疗器械)”。

  2. 3月22日,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腾讯控股有限公司达成战略合作,共同推进电子阴道镜AI辅助诊断系统的研发。

当资本开始涌入医疗行业,甚至进入IVD行业,我们除了被打鸡血之外,也该幻想一下未来了~

医疗行业涉及到国民的生命健康,一直是政策大于市场之地,医学信息的专业性导致整个行业信息沟通存在阻滞。

大多数的医疗器械是需要专业的医护人士在特殊的环境下使用的,甚至受到成本和安全性的影响,只能在医疗机构进行某些治疗或者检测。

大家耳熟能详的医疗产品更多的是家用血压计、血糖仪、体温计等,对于IVD行业而言,似乎只有早早孕试纸能勉强被人们所知悉。

但IVD却在用另外的方式进行着自己的互联网化~

商品形态发生变化  试剂——服务的转变

传统形式下,我们自己生产的IVD试剂是要入院,由院方的检验科来负责操作和质量控制。

作为试剂生产厂家,向外售卖的商品是—试剂盒/设备

并由此建立自己的营销团队、生产团队、研发团队,我们以为只要做好产品就一定有市场。

但随着医学检验所的快速发展,我们发现可供给医院的商品类型开始发生变化——检验服务。

这其中有以连锁检验所运营为核心的大厂,而有一种是比较值得关注的,传统的IVD生产制造商转型去做医学检验服务。

整合以前的渠道和客户资源,这种类型检验所,客户的粘合度差于区县医学检验中心,运营能力差于连锁检验所。

或许其吸收互联网泡沫之后,能打造成出适合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说一句题外话

现在IVD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处于龙头的连锁检验所品牌,在形成巨头优势之后,开始孵化自己的生产制造企业,完成IVD产品的自供给,尤其是试剂类产品。

作为IVD试剂生产厂商,传统的商业思维模式或许应该改改了,我们在保证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扩增销售队伍等方式之外,是不是该去给自己产品重新定义了?

而研发型的企业多出专业人才,学术团队?临床团队?技术支持团队?是不是该重视起来了。


我们以前在研究竞争对手的时候,更多的是关注业内的企业,包括我们对自身的职业规划也是在可及的几家公司之内。

有一个词语叫做“跨行打劫”,做企业也好,还是做工作也好,无不祈求一个稳健发展。

但半路杀出个“程咬金”的时代,已然悄悄来临,这些有钱、又有理想、江湖上又不曾见过的一大批扫地僧,正在重建医疗行业的“江湖秩序”。

就在去年和前年,特别火的消费级基因检测市场,一个政策上的法外之地,成了众多资本争相占领的高地,其中出现了资本极度宠幸的一批优秀的企业。

在消费级基因这股潮水逐渐过去之后,我们发现没有临床实验、没有临床价值支撑的医疗产品终究是来的快、去的也快。

我们过去见过:

医疗机器人
智能药物研发
智能诊疗(手术)
智能图像识别

但说到IVD行业,是不是感觉只见硝烟、战火还远?

之前,有一个做AI的朋友问我,你觉得你现在的工作能不能应用AI技术?

我习惯性的回答,我们是机器出结果,直接判读,用不到AI。

他解释道,只要有重复性的动作,我找几个数据采集点,就可以应用AI,并且数据越多,AI的结果越精确。

那互联网,到底会对IVD产生哪些影响?

01

思维变化

从我有什么?到客户需要什么?

这句可能听起来觉得很过时,但是在IVD行业还真不过时,IVD比较重技术,多以技术、或者平台延伸去做产品。

但是针对同一种疾病的检测,其实是有不同的解决路径,但传统营销中我们总是去宣传某种技术的先进性。

或许未来,对于医生提出的疾病检测的需求,我们提供的产品是一套兼顾多方面的解决方案。

当然,由此对企业的转型的压力也是比较大的,不同技术背景的研发型公司后续合理的研发体系,或是一大核心竞争力。

02

信息的流通—明面上的战斗

以前存在信息的沟通不畅,不同医院的招标信息无法即时获取,错

过很多机会。

当互联网技术把IVD行业信息的流通阻滞打通,不同产品之间的竞争将会更加激烈,产品独特的参数特点,或在控标中尤为突出。

如何打造产品独特的招标参数,将是IVD产品经理必修的一课。

03

组织管理水平

不同的企业发展阶段,存在不同的优势窗口,比如创业期的公司机动性、响应速度等方面均优于已成体系的公司。已成体系的公司在供货能力、产品质量、品牌方面的影响远胜初创公司。

人、技术、钱、机会?当一个风口来临的时候,我并不觉得老牌公司干得过这些新型的公司。

而互联网带给IVD企业这个封闭圈子的冲击,必将引起一波改革。犹如一条鲶鱼,激活那些舒适的人。

04

新客户群的尝试

大多互联网企业是以个人消费者为主要客户群的,而我们是以传统医疗机构为客户群,不同的人群拥有不同的画像,其对应的用户特点差别很大。

互联网背景的人更愿意去尝试个人消费者这个群体,因为他们更熟悉。

或许真的存在一条路,以检验所平台为主体,以互联网入口连接个人消费者,形成一个新的领域,这个领域不同于前面提到的消费级基因市场。但却拥有相同的潜力。

有人看到了消费级基因检测的市场

有人看到了临床项目检测的个人消费者市场

而在模式上主要以下有两种:

平台型

以某个检验中心为依托,配备运营团队,打造一个在线的商城或者服务平台,采用互联网广告、网红带货等模式销售。

网点型

1月3日,成都市食药监局发布《成都市自动售药机销售非处方药品管理规定(试行)》,允许自动售卖机可以销售部分二类医疗器械。

通过在人群密集的场所摆放设备,零售。

随着医疗政策的收紧,传统的医疗机构的生意自然是越来越不好做了,大家都在尝试在新的方向进行突破,但是最终谁将逐鹿中原,执牛耳!犹可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