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圈地商的悲欢离合

 小灵通2001 2019-04-03

      十四、十五世纪农奴制解体过程中,英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通过暴力把农民从土地上赶走,强占农民份地及公有地,剥夺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所有权,限制或取消原有的共同耕地权和畜牧权,把强占的土地圈起来,变成了私有的大牧场,大农场。这就是英国的圈地运动。

       曾几何时,国内企业也流行起了“圈地”,但他们的“圈地”和英国的“圈地”概念不一样。英国的土地是私有的,他们强占农民的土地,侵犯了农民的利益。而国内的企业“圈地”有何不同?让我们渐渐打开其中的奥秘,理解企业“圈地”的悲欢。

      我国的土地分为国有和集体所有两种,90年代初,房地产行业作为支柱产业迅速崛起,原有的住房分配制度改革,福利分房改为货币分房,房贷开启了个人购买商品房的时代。商品房经济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从1978年的17.9%到2017年的58.52%,城市化也渐渐演变成新型城镇化,在2016年7月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发文提出要建设1000个特色小镇之后,全国的特色小镇掀起了一股高潮。随之,各路资本以特色小镇之名与地方政府签订区域开发合作协议,从而,“圈地”成为”产业地产“的代名词渐渐兴起。在这轮圈地过程中,我们可以窥见很多乱象,也期待引发社会各界的思考,以正确地视角看待新型城镇化。

一、”圈地“动机不纯

地产商圈地,犹如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目前,国内最大的产业地产商属于“诚心正意”做产业的良心企业。其商业模式以“落地投” 住宅滚动开发,土地还是地方政府的,地方政府授予其特许经营权实施规划,基础建设,公建配套,以及招商引资等。在华夏幸福的模式中,华夏幸福的孔雀城是用来回“现金流”的,确保区域开发的现金流充足,招商引资的“落地投”恰恰是华夏幸福的盈利点。

华夏幸福这种代政府运营开发区域经济的模式也称为“PPP模式”,堪称国内标杆示范。

这种模式的好处有三个,一是华夏幸福为政府垫资,可以缩短区域开发周期。很多地方政府财政刚开始缺钱,主要是区域经济还没有被开发出来,缺乏区域规划,基础设施不完备,区域处于自给自足的自然发展状态,华夏幸福前期垫资,可以在短期内提升区域形象,从而提升区域内物业价值。例如,河南武陟县,华夏幸福开发20多平方公里,短短几个月投入资金,迅速打造出改变武陟县形象的新城,其建设的住宅很快售罄,产业导入自然加快。

二是华夏幸福作为一个民营上市企业,可以以高薪聘用高端人才,很多地方政府在区域开发启动前期缺乏高端人才,华夏幸福这种大民企可以弥补体制内人才缺乏的不足。三是地方长官的安全,现在权力也是风险,地方开发权握在地方政府手里有寻租的可能,地方政府领导找到放心的区域开发商,等于是好闺女嫁了一个好女婿,通过一部分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周边经济。

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华夏幸福出名后,很多企业都想学习华夏幸福的模式,但毕竟华夏幸福的企业基因是产业地产,他们在产业新城这个领域走了十几年,要赶上华夏幸福谈何容易。

但随着“房住不炒”的主基调确定后,地产商拿地的途径越来越窄,以“产业”兑换住宅土地的圈地方式开始流行起来,很多房地产商不待见的实体企业发现,他们出面和地方政府谈“捆绑用地”的筹码要比地产企业更大。

于是地产企业纷纷和一些实体企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地产企业要的是住宅用地,实体企业要的是免费的甚至是低价资产,甚至是利益分享。

这些因“圈地”而联盟的合作动机是不纯的。有些地方协议签了,很长时间也不见企业动土动工。显然,他们是为了屯地。

二、”圈地商“实力不行

动机不纯是当下“圈地”的一种,更可悲的是不顾一切的“跟风”,如果开发商取地是预见住宅用地的盈利能力,能考虑回报的。开发商拿地时,起码还能测算一下回报。

而有些暴发户圈地则更有一番意味。有一次受人邀请去帮助一个企业家策划一块地。他签的合同范围是100多平方公里,该企业家貌似有钱,据称以前是开矿的,实际上他也明说,他圈地的目的是为了圈钱,想借助一些可能的途径找几家合作开发。他们找了一家规划公司做了一个规划,凭借他的地方政府关系,轻易圈到了这么大一块地。只是领导变了,现任领导不认前任的帐,要求废除协议,除非他找到好的开发公司。

该暴发户的现象不是个例,2016年年中,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发文要打造1000个特色小镇,各路神仙各显身手,纷纷杀入特色小镇,造成了很多乱象。

这种没有实力的企业圈地靠的是社会关系,只是“地”在手中没有动起来,变成了地方政府的一个累赘。

三、圈地商的能力不足

没实力如果有能力,这样的企业也是对地方政府有贡献。只是明显看到很多人是门外汉,也许大家觉得当个地方领导太容易了,很多基金也纷纷倾轧进入“特色小镇”,很多基金的目标也是华夏幸福,所以一度华夏幸福的员工很热门,然而华夏幸福的员工不能代表华夏幸福的“能力”,华夏幸福具备区域开发的体系和能力,从研发,策划,规划,建设,开发,运营都具备了“区域开发的综合能力”。

我曾在金融公司当过高管,社会闲置资金募集后再投入产业的方式没错,错在这些金融公司并不具备“产业”能力。而且,缺乏管理能力。

之前也接触了不少基金,他们在财力上是依靠社会资金募集到了,但他们缺乏团队,基金负责人不懂产业,不懂区域,只会算数字,根本不具备区域开发的综合能力。很快,一些基金被一个个运营不善的项目拖累爆雷了。

毕竟,基金是有成本的,而且很多基金的成本并不低。遇到综合性开发的项目,没有操盘综合能力只能说是竹篮子打水一场空。

后来,这些基金公司也学乖了,自己瞎投还不如跟投,现在地产企业融资难,基金就给地产公司配资,回报率很高,但增加了双方的风险。

区域开发的综合能力不只是现有企业的共性问题,产业新城、特色小镇原来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和权利,后期社会化运营是由企业来承担政府原有的区域经济行为,大部分企业并不具备这类能力,这种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形成的。

四、”圈地商“的耐力不够

房地产商的高周转、高回报注定了企业的商业逻辑和商业行为。房地产商拿地后开发卖房很容易就可以取得丰厚的回报。

相对于产业运营来说,房地产的回报既快又高,而且不用花大心思。这种近视眼造成很多开发商不愿意与产业沾边。目前能够专心致力于产业的地产企业包括“联东”集团,“万达”集团等。联东属于“工业地产”,万达属于“商业地产”。这些企业的模式也类似产业 住宅,属于产业地产的模式。

也正是这种短视的心态,导致各地普遍缺少运营商。一方面是招商难,经济下行压力下,很多行业发展前景不是很理想,要纯靠政策招商推动发展已经到了瓶颈期;另一方面是回报慢,比起其他行业来看,住宅是最赚钱的行业。

不仅是短视心态造成的开发商普遍存在地点短期行为,更主要的是企业开发区域所形成的资金成本压力。

由于民营企业的资金成本普遍高,区域开发的资金需求量又很大,民营企业要“求生存”,大多数企业依赖于土地的快速回报,因而不敢依赖于运营收入。

相对国外的产业基金,可以使得固定资产社会化持有,而且资金成本也低,这样也就可以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由短期转向长期。

结语:

综上所述,在区域开发混沌的现状下,各方都在寻求博弈,而目前城市地块的指标是天花板,旧城改造对地产商是个机会,但其高昂的成本铸就了行业门槛。乡村振兴是国家战略,但如何实现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是难题,对于产业地产来说也是一个重大的机会。

在乡村(城区之外)的区域开发主要参与者有地方政府,开发建设平台公司,各类企业,地产商等。

在这个博弈局中,最大的成本是固定资产投资,最大的困难是起步阶段,这需要构建顶层设计,从共赢的角度出发,借助资产,资本,智慧的力量,共同推动区域开发,而不是“圈地”、屯地。这方面我曾设计过一些模型,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探讨交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