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玩白胎陶俑的鉴别误区

 醉卧云端sjj1dc 2019-04-03
本帖最后由 陶宝居 于 2014-7-27 20:19 编辑

  关于白胎陶俑真伪辨别的一般误区
        近日,有藏友对新入手的洛阳白胎陶俑的内腔产生疑虑,在此将本人的一点感悟和体验拿出来和藏友一道探讨和学习。
洛阳地区的陶俑分红胎、蓝胎和白胎,其中以白胎的等级最高。一是由于随着古代陶俑制作技术的提高,至隋唐时期,陶俑制作的选料、泥土的淘洗技术都有了很大的发展,故出现了高岭土等新的制陶原料;二是高岭土烧熟后,色泽洁白便于彩绘,胎质坚硬便于雕刻。故隋唐洛阳地区出土的艺术水准较高的陶俑基本都是白胎制品,但也不是绝对,红胎大型俑里也有很多精品,此只是相对而言。
一、白胎器物的分类和特征
        白胎陶俑由于古时候柴窑烧制温度的不同,又分为粉白胎和白钢胎二种:烧制温度较低的白胎器物身上显示的是粉白色的颜色,洛阳当地叫“藕粉胎”,胎质相对白钢胎硬度较低;白钢胎的烧制温度较高,成品后胎质坚硬,颜色洁白,敲击有金属般钢钢的声响,故称“白钢胎”,在白钢胎俑的身上经常会产生局部偏蓝的颜色,主要是由于炉内温度偏差和过高而造成的,洛阳当地俗称“火候过了”,看似像灰水泥的颜色,再加上有的局部原料颗粒较粗,故经常发生新藏有以为是现代水泥混凝土制作而成的误解。
二、白胎器物清理之后的误解
        白胎俑出图后由于本身的坚硬胎质特性,一般来说清理可以等身上附着的泥土半干时候直接用手掰下,特别是出土器物比较多的时候也有心急的朋友出土后就直接在水管下冲洗,对胎质一般不会产生破坏,但会破坏表面彩绘,所以细心的藏友最好还是用小牙签慢慢细挑。这样就产生了一个问题:用水冲洗之后或者等胎质干后大块掰下泥土容易使陶俑身上干干净净,由于出土的坑口不同,有些身上连一点土沁都没有,反而也让新藏友产生怀疑,变得不敢辨别,产生误会。另外,附着土清理完毕之后,一般俑的手感较轻(胎体厚度小于红胎俑),也容易使藏友产生误会。
三、关于白胎陶俑内腔和表皮的误会
        白胎陶俑由于所处地质环境不同和墓室的破坏程度不同,内腔的特征会有显著区别。
(一)、内腔灌满土,清理之后内壁附有土沁,这是比较典型的特征,比较被藏友认可。
(二)、半空堂内腔,即泥土淤积了内腔的一部分。这种内腔一部分有泥土沁,而另外一部分干干净净,内腔洁白干净,有於土的地方有一条明显的界限,即吃土线。这种类型容易让新藏友产生疑惑。
(三)、空堂内腔,内腔绝对干净,甚至白中偏蓝,洁白如新,没有一点泥土,甚至会有当初古代制作时留下的指纹。这种内堂给新藏友造成很大的误解,常有藏友据此判断真伪,那是大错特错了。
(四)、白胎俑的表面细心看经常会有类似用梳子梳过的道道,有些藏友也误认为是新制作的,其实这是大多数白胎陶俑都具有的特征,和真伪毫无关系。
        总之,老玩家对白胎陶俑的鉴别,基本上第一眼不去看皮克什么的,打远一看神态基本就判断出真伪,对有些一眼看不准的东西才去通过进一步的皮克等判断方式去加以甄别。表皮等一些硬件东西都可仿制,唯独古时陶俑的神韵模仿不出。新藏友要多看、多上手、多跑博物馆、多去市场讲诚信的店铺里学习、观察和揣摩陶俑的神态,有时一种类型的陶俑会有多种比较典型的脸型,如唐代的仕女俑。
        另外,有藏友问陶俑内腔中的干泥块在里面很松动,晃之响动。其实道理很简单,填满土的内腔由于水分挥发,体积缩小,而在里面的形状又随型就物,不好清理出来,产生松动,实属正常,绝非造假填入。
        以上观点,有藏友疑虑,故在此解释。由于都是些白胎陶俑的基本知识,故尽量言简意赅,附上的图片是本人目前手上的部分藏品,由于没有微距镜头,故近拍的效果不甚理想,敬请理解。
        本人交流出去的藏品,文字内容删除的同时,图片一般都在贴子里保留(除了应对方要求删除图片之外),藏友可以对比,藏品不管大小,终身保真,欢迎探讨,也促进本人水平的提高。

                                     陶宝居
                                  2014.7.2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