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敢说这就是四月电影院最高分

 小酌千年 2019-04-04

昨天是愚人节,但对于国内影迷是来说另一个节日。

北京电影节开票,一年一度的抢票日。

有多凶残?

库布里克的《2001太空漫游》4K修复版,5秒被抢光,刷新记录。

Sir知道很多人不解。

为什么有些电影,就是百看不厌。

明明有资源,还要影院再看一次;明明影院看过了,修复版还要看一次……

今天,Sir用一部新片为你们解答这个问题。

论经典程度,比不上《2001》。

但有一点Sir能肯定——

它能让你迷上那种一遍又一遍的观影体验。

《调音师》

Andhadhun

眼熟?

眼熟就对了。

Sir年初就安利过,如今国内影院见面,又去看了点映。

一部悬疑片,结局都知道了,为啥还要二刷?

这个问题,Sir先不回答。

首先给陌生的毒饭,科普一下它炸裂的成绩单——

豆瓣,5万4千人打出8.4高分,好于94%的悬疑片,空降悬疑片历史榜单第37位(暂时);IMDb 8.5,2018印度电影最高分,历史最高分印度电影前十;烂番茄新鲜度,爆表100%……

本月,甚至是本年度最期待悬疑片。

其实很多人都“一刷”过这部电影。

改编自法国2010年的同名短片,讲述一位失意的钢琴师,为了获得灵感假装盲人到处上门演奏却卷入了命案的故事。

短片本身的概念和悬疑气氛的营造,已经出类拔萃。

拍成长片,如何突破?

| 时长:13分29秒 |

故事从钢琴师阿卡什(阿尤斯曼·库拉纳 饰)开始说起。

(看过电影的毒饭,可以直接跳到下一部分。)

作为盲人,他不仅得忍受隔壁小孩害他跌倒的恶作剧,还得接受在寺庙被当乞丐,甚至还得屈服于客户的性骚扰。

可怜吗?

呵,一天的工作结束后到家,只见他……

嗬,他是装瞎。

比起上面那些“可怜”遭遇,装瞎得到的好处多得多。

生活上,处处有好心人;

感情上,还能轻松收获心上人。


开头的故事,就像那些常见的印度纯情电影一样,有佳人眷侣,有歌舞相伴,如梦如幻。

他也不是什么坏人。

装瞎,不为伤害谁,只为他的音乐梦想,赚够20万卢比就能去伦敦参加钢琴比赛。

另一主角,原本与男主素不相识。

著名影星普拉莫德的年轻老婆西米

老少配,当然是各取所需。

老影星收获一个年轻貌美的老婆,而年轻老婆又能借助影星的资源踏入娱乐圈。

可惜,结婚后才发现,老影星根本不想帮自己。

需求无法匹配,自然会出问题。

这不,结婚纪念日这天,老影星本想庆祝一番,结果撞见老婆出轨……

一不小心,偷情的两人把老影星灭口了。

正想着如何清理尸体——

“叮咚……”

男主出现在了她家门口。

怎么回事?

原来,老影星为了庆祝结婚纪念日,聘了男主到他家弹奏助兴。

这一照面,张力瞬间膨胀。

一边是装瞎的目击者,一边是以为他瞎的凶手。

双方共处一室,表面上平静如水,弹奏的乐曲悠扬。

但谁都知道……

桌底的炸弹,随时会爆。

显然,开头的剧情与短片相差不大。

但这一段,甚至称不上前菜。

豆瓣上被顶得最高的短评这样说:

最后一击神反转!!攻击力加成50%!

在Sir看来,这句话说得尤其精准,但网友隐去了前半句。

这的确是一部充满“攻击性”的电影

如果说,最后结局反转的震撼,为影片加成50%。

那影片过程中所有与观众的对峙、试探,就是造成最后你我被一拳K.O的另外50%。

无数的小反转,已经让你在观影过程提前眩晕。

就说两个有趣的细节。

带着刚和女友见面以后的愉悦回家的阿卡什,放松了警惕,到家后脱下了隐形眼镜。

眼看他面带微笑地目送女友的摩托车离去,镜头一挪……

天呐。

隔壁的小孩正默默注视着这一切。

这一对眼,引出无限遐想——

小孩知道了吗?

他是故意站在这里的吗,那他又是什么时候,开始怀疑的?

他知道之后,会告密吗?

……

这个镜头的意义,不仅是一个信息点。

它更在你心里,埋下了一颗危险的种子。

除了隐形的危险,还有面对面的交锋。

面对警察的盘问,阿卡什原本处变不惊。

但问着问着,警察突然霍地一下举起了刀,但又缓缓放下了。

他要扔,还是不扔?

如果扔了,我躲还是不躲?怎么躲……

——咻。

还没等阿卡什想好对策,飞刀已经贴着头皮飞了过去。

如果只拍到这里,一点不高级。

它的高级之处在于——

电影始终把这种迎面而来的惊恐,死死按住。

装瞎的阿卡什不能躲,他连惶恐的表情都不能有,还得装作若无其事地喂猫。

但你看他在警察离开以后突变的表情——

强烈的后怕。

而此时银幕前的你,早已经是一身冷汗了。

反转,Sir就说到这里,再说就剧透了。

最后一部分,Sir想回答最初那个问题——

为什么还要二刷?

坦白说,Sir二刷的时候,有一种错觉:这完全就是第一次看的感觉啊!

有这种错觉,因为它是一部“高信息量电影”

什么意思?

它的所有镜头,都在叙事以外,提供着第二层,第三层,甚至更多层的信息。

一遍又一遍的观影,就像剥洋葱的过程——

一层比一层更辛、更辣、也更爽。

Sir简单举几个例子。

第一次看的时候,Sir就注意到电影那个独特的片头片尾呼应。

一个独立于剧情之外,农夫打野兔的情景。

当时,Sir认为这是导演对结局的隐喻:瞎的野兔,对应瞎的阿卡什。

但第二次,Sir发现了蹊跷。

电影结尾,阿卡什与女友重逢,这时他依然看上去是瞎的,走路需要拐杖。

可看这个接过拐杖的镜头——

没错,拐杖上有一只兔头。

Sir恍然大悟。

会不会,那部分故事,其实是男主看到兔头后,随口跟女友现编的?

不止。

连片子的整个后半部分,都可能是他的一面之词。

细思极恐的,还不止这一层猜测。

还是这个镜头——

当服务员问他这只拐杖是不是他的,男主马上回答“是的谢谢”。

摸都不用摸就确认了?

难道,他还在装瞎?

这些一闪而过的信息,像宝藏一样散落在全片的每一个镜头里。

比如男主最后逃亡的路上,经过了一颗树——

树的形状,像什么?

没错,肝脏

这也对应了影片开头的那句话:

“whats life?It depends on liver.(什么是生命?它取决于肝脏)”

这样的细节,每解出一个,你对这部电影的结论,就会改变一次。

这也是为什么,在知道结局之后,Sir依然会爽。

无论是开头、中段、结尾,它都保持着持续性、高密度击打,反转引出更大的反转,疑问挖出更深的疑问。

这也是优秀悬疑片的魅力所在——

你以为它露出马脚。

其实,你只是又咬上了它的诱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