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折腾“痞子”导演宁浩,捧火黄渤、徐峥,差点死在拍片现场

 罗宋汤的味道 2019-04-04

 宁浩 


人生总会有梦想和现实发生冲突的时候,先选择现实,但是不要离梦想太远,就是绕一弯儿还能回来。

 ——宁浩

宁浩在太原钢铁厂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代。

“我不喜欢那个环境,到处都是炼焦的煤气味,树是黑的,噪音特别大。”

3、4岁时宁浩生了场病,他和病房里的小女孩一起看小人书,宁浩很快把连环画看完了,就和小女孩临摹起小人书。

父母看到他的“画作”后,极为赞赏。自此之后,宁浩开始学学画。

考上重点高中没几天,宁浩心里就只有一个念头:“这生活太没意思了。”

几乎没怎么考虑,宁浩就退学考上中专:山西电影学校的美术专业。

“很好考,基本上只要报,就能上。那个学校太牛逼了,完全是一个放羊的学校,一年多没校长。”

学校有个电影院,宁浩沉浸在漫天的电影中,但真正改变他电影观的,是录像带。

一次,几个年轻老师从北京带回一批录像带,里面包含美国电影、欧洲电影和日本电影等。

宁浩从中见识到真正的电影世界。

宁浩学的是画电影海报,那时的海报都是手绘的。但他后来就画过一张,是刘德华。

“画完那张,我就失业了,打印机诞生了。”

宁浩第一次知道迷茫是什么感觉:

站在人生的“米”字路口,然后觉得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走,但是又完全不知道,走到哪个方向是正确的。

宁浩最初被分配到太钢电视台,可执拗如他偏不去报到。

19岁的宁浩背着自己的画到各个艺术团自我推销,基本毫无希望的事情,可人生有时恰充满奇遇。

宁浩在山西省歌剧舞剧院门口坐等院长时,恰逢太原话剧团的一个老师也来办事。

闲来无事两人聊天,老师看了宁浩的画后说:你的画很好,介绍你到我们团吧。

如此,宁浩阴差阳错破格进了太原话剧团。

然而20世纪90年代,话剧在山西处于停滞状态,一年时间里,宁浩就做了一件事情:抄黑板报。

抄着抄着宁浩很苦闷,“我觉得太绝望了,你学的东西在这个地方根本用不上。”

宁浩耗不住了,便和单位请了病假,直奔北京。

宁浩上中专那时经常去北京看画展,他心里愈发清楚,搞艺术,必须去北京。

这一去,就再没回来。

去北京之前父亲给宁浩两千块钱,说:“如果你一定要去,你就去吧。”

言外之意是:你把这个钱花完了,嘚瑟完了,你就回来吧。

到北京后宁浩报中央工艺美院的考前班,交完学费和房租,手里还剩100多。

考工艺美院需要回山西考文化课,宁浩英语一直不行,他托朋友帮忙找一个跟他长得像的人替考。

朋友问:“长得像怎么能知道他英语好?

宁浩说:“是个人英语就比我好。

头两门是宁浩自个考,考英语时换那个兄弟上。两人剃一样的头,穿一样的衣服。

成绩公布后,考了30多分,宁浩有点无奈:“你这个好像跟我去考也差不多,我要都选A,也差不多这个数。”

对方表示很抱歉。

随后,两个长得很像的人坐在汾河边无所事事,抽完一盒烟,就地告别。

工艺美院落榜后,宁浩陆续考了几个学校,电影学院、服装学院、戏曲学院等等,却统统没考上。

对宁浩打击最大的是去参加成人高考,体检后医生说他是色弱。

“这个事情对我打击比较大。都画了快十年了,然后突然告诉你,你画不了了,挺荒诞的。”

最后一次,宁浩终于考上了北师大艺术系的成人教育:影视制作专业。

上学需要钱,但宁浩绝不伸手向家里要。

早在上小学时,宁浩就在厂里宿舍区摆地摊,出租小人书赚零花钱,2分钱一本。他打小就不缺赚钱的办法。

一开始,宁浩在王府井大街摆个小摊儿,给人画画,一张5元。有时候,一天能挣100元。

后来便跟着宿舍里一个小孩儿学摄影,怎么拍照片,怎么洗照片。

拍了4卷胶卷后,宁浩就借了相机,到处贴小广告:人像摄影,一百块钱一个胶卷。

于是从这样的方式,宁浩开始在北京生活。

他在北京还干过很多活儿,自行车装配、舞台美术设计、广告设计、记者……

只要能赚钱,几乎没有什么是宁浩不能干的。

有一天,宁浩突然听说有一个非常着名的吉他手叫刘义君来他们学校周围玩。

刘义君江湖人称老五,是唐朝乐队吉他手。

宁浩跟着同学一起蹭饭去了,饭局上刘义君随口问宁浩:“这位同学你是做什么的?”

宁浩一怔,赶紧贩卖自己:“我是一个拍照片的。”

刘义君听后就接着聊别的事儿了,宁浩心想这是个机会,找了时机说:“五哥,我是拍照片的。我有没有机会帮您拍一套照片?”

刘义君随口说:“好啊, 可以啊!”

没人想到,宁浩竟当即跑出小饭馆,到旁边的小卖部里买了个一次性的照相机。又一路跑回来愣是把五哥拽到饭馆门口给人拍照。

宁浩洗完了一看,拍得太差了:设备差,环境差,光线差

可他不泄气,坐车从北京一路回到太原,找到太原的一个朋友张冬冬,两个人熬了一晚上:

挑出六张,把照片修下来,重新抠图,重新换背景,重新制作。

第二天宁浩又回到北京,让同学帮忙把照片给刘义君。

当天下午,刘义君就给宁浩回信了:你能来找我一下吗?

“我正好要出专辑了,你可以帮我做我的专辑摄影师吗?”

“可以。”

随之,宁浩又开始到处借照相机。

刘义君问宁浩:“兄弟你这个是什么身价?”

宁浩摆摆手,不需要钱。

然后刘义君就给周围摇滚圈的朋友打电话,宁浩很顺利打入了流行音乐圈,开始作为一个职业摄影师生存,同时在上学。

大二下半年,宁浩带了二十万回家,把二十万放在爸爸桌上,“爸,我借你的钱我可以还给你了。”

老妈愣了,把儿子拽到房间问:“儿子你在外头干什么了?”   

潜台词是:你是抢了、偷了,还是?

到北京的第3年,宁浩就在北京买了房,还买了辆车,年收入几十万。

有一次老师布置一个拍摄作业,宁浩拍了一个5分钟的故事。

老师特别喜欢,认真告诉他:你应该向故事片方向发展。

宁浩嘻皮笑脸地跟老师说:哈哈,我就是糊弄,你别骂我,给我毕业证就可以了。

又一次,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方刚亮老师看了宁浩的作业后说,“你应该可以做导演。 ”

宁浩这才开始认真思考:自己是不是可以做导演。

宁浩回家和妈妈商量,妈妈说:你家祖坟上就没有长那根草。

“一个人要有价值,我不能画画,必须找到另外一条可以走下去的路。

快毕业时,一个天堂乐队主唱雷刚,有一天突然问宁浩:“你不是学那个节目制作专业的吗?你会拍MTV吗?”

宁浩胆肥地说:“会呀!有什么不会呀。”其实他压根从来没做过。

宁浩跑到公主坟租了一台摄像机,拍完以后宁浩就在流行音乐圈就传开了,这个小伙子挺便宜的。

给屠洪刚和孙浩拍完后,宁浩开始业务不断。

从北师大毕业时,宁浩拍了一个毕业作品,叫《星期四,星期三》,宁浩在故事里尝试了多线交叉叙事。

站在人生十字路口之际,这个片子,给宁浩指了条道。

《星期四,星期三》给宁浩带来第8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第二届大学生录像作品大赛最佳导演奖。

这是宁浩拿的第一个导演奖。

“拿奖给了我很大的一个肯定。我才慢慢开始觉得,我是一个可以做导演的人。”

宁浩决定要当一个导演,他想考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好好学学电影。

但导演系老不招生,24岁的宁浩心想:不管了,哪个专业招生就考哪个专业。

2001年,宁浩考进北京电影学院。

但宁浩不怎么好好上课,因为他上的是图片摄影专业,整个电影学院离电影最远的专业。

老师在上边讲,宁浩在下边写剧本《香火》。

《香火》讲了一个村里和尚筹钱修佛像的故事,灵感来自宁浩认识的一个和尚。

2002年年底,剧本写完了,开始在学校里流传。

导演系韩小磊老师看了本子后找到宁浩,答应帮他找钱,让他拍出来。但当时宁浩对自己的故事没什么信心,老师便说,要不,先拍个地下电影吧。

韩老师帮宁浩找了个投资人,投资人先给宁浩四万定金。筹备开机阶段,宁浩却迟迟等不到后续的钱,最后等来一个电话,由于新出台的投资规定,对方不投了。

宁浩决定自己投,他把攒下的15万元钱全投进去还是不够,只好一切从简:摄像机是借的,找了个可以免费使用的场地,演员是临时的,还有几个是自己的哥们儿。

剧组一共8人,大年三十开机,一直拍到正月十五杀青。

那是2003年,非典来了。学校一团乱,毕业展览不用办了,论文也不用答辩了,宁浩再没返过校,潦潦草草地毕业了。

闲着没事儿,宁浩和女友一起剪《香火》,弄完算个交代。

陷于沉寂时,宋柯找宁浩给金海心的《悲伤的秋千》拍 MV,“拍完之后等于又进入到了快乐的赚钱生活里”。

没过多久,宁浩给朴树拍《Colorful Days》 MV,组里一个摄影师听说他拍了个长片,就问他要不要送电影节,选片人正好在北京,可以帮忙联系。

宁浩说行啊。

没想到,《香火》获得了东京银座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和第25届香港国际电影节DV数码单元金奖。

“虽然这两个奖不能吃不能喝,但值。有些东西不能用钱去计算,这是无形的资本。”

《香火》是宁浩进入电影界的“敲门砖”。这之后,有人找他拍片了。那时宁浩正做电视剧《中国式离婚》的执行导演。

身边的人说宁浩挺轴,做事情敢“闯”、不惜力。

他则笑言有时候甚至需要赌上性命去干一件事情。

2005年,宁浩在内蒙古拍摄《绿草地》,本来在内陆也能选个地方拍,可宁浩偏要到内蒙古大草原选景。

电影还没开始拍摄,驻地帐篷着火了,有人说这是不好的兆头,果然噩梦从此开始。

景搭好,演员也选好了,可投资方出了问题资金说没就没了。

宁浩当时只想着无论多难,先把戏拍起来再说。于是给妻子打电话:“家里还有多少钱?”“只有10万多一点。”“全拿出来。”

妻子二话没说,把家底全掏给宁浩。

加上制片人的10万元,就这样“开伙”了。

启动资金有了,可他们只弄来4辆破车,在内蒙古道路很差的情况下,经不起折腾。

于是破车每天出故障,他们刚开会正说破车怎么处理时,旁边跑过来一人说:“哎,你们又一个车翻了。”

拍摄第3天,运送演员的面包车翻进深沟里:

一个孩子胯骨骨折,头上缝了6针;

一个女演员锁骨骨折……

小城镇上的骨科病房里住满了剧组的人,很多人哭了。

这天是9月9号,宁浩的27岁生日。

妻子坐在病房里,跟着牧民唱蒙古歌谣,声音悠长空远,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

摄影师不得已回北京把自己的车开来,担当交通主力。

拍摄过程一路要命。

景地在中蒙边境,手机没信号,剧组租了一个所谓的卫星电话,得用十几米高的竿子挑起来才能打通,沟通特费劲。

高温、大风、沙尘暴时不时地袭来,风很大,演员的帽子乱飞,剧组常常四处追帽子。

戈壁滩上的沙土非常软,在上面行走一天体力消耗极大。

一批一批人陆续离开。剧组建组时有60多人,经历一场事故逃走一拨人,到最后杀青时只剩下11个人:

司机提升成了制片主任,道具师做了美术。

“没人给我们拍纪录片,要是有人拍,纪录片恐怕要比电影还精彩。”

杀青后,所有人都默默地收拾东西,一言不发。

扛到最后的人眼巴巴地对宁浩说:“导演咱回北京再吃杀青饭吧,一分钟都不想在这儿待了。”

《绿草地》在内蒙古草原拍了5个月,每天都是炼狱。

有一次宁浩被困沙漠,手机没信号、车也坏掉,身边没有水也没有粮食,只觉“回不去了”。

最后靠“数星星”辨别方向,学美国电影里拿一把刀接通电源发动车子,幸而劫后余生。

纵然在极端的情况下,宁浩从未放弃,愣是自己贴钱把电影拍完了。

《绿草地》成功入选柏林等大型电影节展映,并获得上海电影节亚洲区最受欢迎奖,还在莫斯科儿童和青少年电影节上获得大奖:“金天鹅”奖。

拍这部电影的最大心得就是:世上无难事。就像你到了一个四壁封死的空房间,以为无路可走,但是,能够想办法开出一扇窗。”

《绿草地》吸引了刘德华的注意,他希望宁浩加入“亚洲新星导”计划。该计划由刘德华投资,扶植年轻导演。

7个被选中的导演里,宁浩是唯一的内陆人选。

在足够资金支持下,宁浩终于拍出构思已久的《疯狂的石头》,一炮而火,成为国产电影中黑色幽默类型片的开山人物。

事实上,《疯狂的石头》是宁浩写的第一个剧本。

一个中戏的老师看上他这个故事,拿去排了个话剧,主演之一是邓超。

电影制作费是固定的300万元,全剧组所有费用全在里面,有剩下的就是赚的,超支了得自己想办法填上。

影片上映后,不管多卖座,导演一分钱也拿不到。

宁浩先挪出15万元放在一边,这是要赚的钱。

他暗暗发誓:“这次要是再贴钱,我就是孙子。”

结果,拍着拍着钱就不够了,把15万导演费搭进去还是不够,宁浩不得不同时接拍MV,来补贴拍电影短缺的资金。

杀青以后,宁浩挺绝望:“我这算是干的什么事儿?人家干活是赚钱,凭什么我卖一次力就亏一次钱?”

他忍不住问妻子:“我能不能靠电影活下去?”

她只说了一句话:“胡思乱想。”妻子的淡然让宁浩坚持下来。

宁浩先找男主,找的是郭涛。他还给小陶虹发邮件,邀她出演,小陶虹没接,但徐峥很喜欢这个黑色故事。

宁浩不好意思直接拒绝,但又真没钱,最后只能明挑:“你要来的话我只能给你一个红包,真的没钱。”

徐峥说别谈钱,他冲这个故事来的。那时徐峥不缺钱,缺的是转型机会。他演完《春光灿烂猪八戒》好几年了,可满世界仍在喊他猪八戒。

电影里还有个配角黑皮,宁浩给一个即将从北电配音班毕业的人发了邀约,那个人叫黄渤

很多年后,宁浩、黄渤、徐峥将他们的组合称为唐三彩

开机前一天的讨论会上,宁浩双手合十拜托大家:“各位大哥,帮忙了啊,下点功夫。”

这是宁浩第一次和这么多职业演员合作,那年他28岁。

6月,《疯狂的石头》上映,天惊石破,盛赞如潮。

据传当时有影迷自费购票100张发给路人,请大家一定要到影院去看这部电影。

《疯狂的石头》成了当年的票房黑马,还拿下第43届金马奖最佳原著剧本。

宁浩也成了新一代开山怪,影迷心中最期待的大陆导演。

他的名字迅速出现在众多媒体的文化娱乐版头条,关机3小时就有1200多个未接电话。

中影的韩三平找到宁浩说:“你这个片子卖多少钱不重要,关键是如果挣来钱,我都投给你下一部电影,挣多少我投多少。”

2007年7月,宁浩的第二部商业电影《疯狂的赛车》在厦门开机。

他找了《石头》里的男五号黄渤,出演《赛车》男一号。

“我那时候比较任性,找黄渤演主角,不怕,反正就是觉得他很棒,觉得他成为明星是迟早的事”

徐峥也来客串了一个角色。

最终,《疯狂的赛车》票房过亿。

宁浩成为国内第四位进入亿元导演俱乐部的导演,前三位是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

拍摄《无人区》宁浩找了徐峥做男主。

当然缺不了黄渤,宁浩给他留了一个表演空间很大的荒野暴徒。

开机第一天,拍摄就被七级大风吹到被迫中止。天气对剧组的影响非常大,每天的工作时间并不长。

戈壁滩上的夜戏难拍,经常需要打亮几座山,拍摄时,要把灯和发电车全部运上山。

开拍半个月后,黄渤突然说他和当地人相处一段时间,发现之前演错了,状态完全不对,必须重演。

重拍就是扔钱,黄渤坚持死磕。最终,宁浩决定重拍。前半个月的戏全部作废。

电影拍完后,一直无法上映。

直到2013年12月3日才得以公映。尘封四年,砍下2.6亿票房,豆瓣8.2分,宁浩再次刷新自己的记录。

这部电影在创作上,对宁浩很重要:

“到《疯狂的赛车》,还是有很多花哨的东西给你们看。到《无人区》,我开始更多地有逻辑、有目的地通过电影探索一些问题,探索一些对于世界的认识。”

《疯狂的石头》之后,宁浩成了中国最让人放心的导演。

2006年,《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让中国电影人第一次知道,黑色幽默也是可以赚钱的。

2009年,《疯狂的赛车》趁热打铁,1000万的成本回收过亿票房。

2013年,《无人区》上映,坐拥2.6亿票房。

2014年,《心花路放》如火箭蹿升,宁浩也迎来了导演生涯票房最高峰:11.67亿,当年的华语电影票房第一。

2018年,宁浩转做监制照样捧出30多亿票房的《我不是药神》,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现实题材电影。

这一切传奇,都开始于宁浩堵上性命去干一件事情的那股轴劲儿。

资料来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