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德充“素行”

 红谷斋主人 2019-04-04

(原文)

传曰:衣服容貌者,所以说目也;应对言语者,所以说耳也;好恶去就者,所以说心也。故君子衣服中,容貌得,则民之目悦矣;言语逊,应对给,则民之耳悦矣;就仁去不仁,则民之心悦矣。三者存乎身,虽不在位,谓之素行。故中心存善而日新之,虽独居而乐,德充而形。《诗》曰: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一个人应该怎样“独处”?说是小事,也不是小事。穿衣、说话、行为举止,这些小事,都能看出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的道德,一个人的品质。“衣服容貌者,所以说目也”;穿得得体,符合身份,最重要。不一定华贵,但是端庄;不一定时髦,但是整洁;不一定名牌,但是舒适。衣服是给自己穿得,遮蔽风雨,抵御寒暑,增长自信,提助精神。衣服也是穿给别人看得,一眼看过去,挺拔伟岸,是一种感受;风流倜傥,是一种感受;潇洒大度,是一种感受;雍容华贵,是一种感受;邋里邋遢不修边幅,是一种感受;寒酸窘迫,捉襟见肘,是一种感受;窝窝囊囊,歪七扭八,是一种感受。“应对言语者,所以说耳也”;言语是人的心声,是思想的表露,是志向的表达,是精神的彰显。话又是说给人家听得,因此就要悦耳,就要好听、动人,说到人家心里去了。不会说话,不免伤人心,得罪人。即使你没有歹意,也可能产生误解,搞出误会来。同一句话,不同的表达语气,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说话最要注意措辞,注意分寸,注意场所,千万不可出口伤人。“好恶去就者,所以说心也。”“好恶”就是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去就”就是保留什么,放弃什么。总之一句话要有是非之心。“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有“是非之心,智也。”[《孟子·告子上》]明辨是非,是聪明人。明辨是非,心里非常坦然。襟怀坦白,做人非常惬意。不会戚戚然,惶惶然,所以放心、悦心、开心。“故君子衣服中,容貌得,则民之目悦矣;言语逊,应对给,则民之耳悦矣;就仁去不仁,则民之心悦矣。”因此一个君子必须注意自己的着装容貌言谈举止。这些看起来都是表面的东西,其实都是心理的反应,品质的反应,道德的反应。当然也有穿得像个人,说话办事不像人,思想品德不像人的“特例”。也有外表与内心截然相反的“特例”。一句话,人不可貌相。然而常人,不能不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不能给别人一个糟糕的第一印象。你有仁爱,有良心,有慈悲,何必躲躲闪闪,拒人于千里之外,何必让人家误解你,躲着你。“三者存乎身,虽不在位,谓之素行。”一个容貌,一个言语,一个去就,都能正确地处理,正确地对待,即便是你不做官,那就叫有“素行”。“素”就是“平素”、“素常”。一个人素常就注意穿着得体,素常说话就很注意分寸,素常就事非分明,香臭明辨,这样的人是什么人?仁人、善人、好人、贤人,真正的人。“故中心存善而日新之,虽独居而乐,德充而形。”心中有仁,就有仁的体现;心中有善,就有善的表露;心中有爱,就有爱的行动;心中有德,就有德充其形。因此必然“独居而乐”,就会给人道德醇厚的感受。“《诗》曰: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这里引用的诗歌出自《诗经·邶风·旄丘》这里借用这句话,意思是:如何独处呢?必有“与也。“与也”可以理解成必有分寸,必有礼仪,必有原则。如何才能“长久”,必有“以也”。“以也”可以理解成“做人的准则”。一个人当注意“素行”,有素行必有道德,有仁爱,有善良,办人事,做好人。(署名 原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