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题都城南庄

 邈思遐想 2019-04-04

第三根灯柱:

题都城南庄

唐·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设置了两个场景,“寻春遇艳”与“重寻不遇”,虽然场景相同,却是物是人非。两个场景的映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的无限怅惘之情。此诗脍炙人口,尤其以“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二句流传甚广。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富于传奇色彩,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这也是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春日

北宋·秦观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注释:

丝:喻雨。

浮瓦:晴光照在瓦上。

霁光:雨天之后明媚的阳光。霁:雨后放晴。

参差:高低错落的样子。

芍药: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芍药花。

春泪:雨点。

赏析:

这首大约是秦观写得最好的绝句了,情思绵软,百媚千娇。

一夕轻雷落万丝”。好雨知时节”,在一夕隐隐春雷的召唤下,它“随风潜入夜”,它“润物细无声”。雷是“轻”的,雨如“丝”般,春雨的特色诗人只用两个字就揭示出来了。

这天早上,秦观起来后,来到院子里。昨天晚上,下了一夜的雨,由于是“轻雷”,所以这雨是小雨,细雨,雨落万丝,那么经过一夜细雨滋润的小院春景又如何呢?

“霁光浮瓦碧参差”。“霁光”,就是雨后天晴的阳光。这个词说明,一夜的细雨,早上的时候已经放晴。放晴后的清晨便不同于一般的清晨,诗人的心情也就因之而格外开朗,对景物便充满了爱护与欣赏。这时候,呈现眼前的是经过雨洗的碧瓦,这晴朗的阳光照在绿色的琉璃瓦上,闪闪不定,便如在瓦上浮动摇漾一般,一方面是瓦的沟沟棱棱,另一方面可能有的地方光明亮一点,有的地方光相对暗一些,所以看上去给人一种参差不齐的感觉。

接着作者把目光从房檐和屋脊上收回,转向小院种植的花花草草上,那么他又看到了什么呢?

“有情芍药含春泪”。他首先把目光定格在小院的一株株芍药上,那些芍药花开正盛,然而由于一夜的细雨,也有无数的雨珠挂在芍药花上,此时大约没有风,再加上阳光刚刚开始照射,所以这些雨珠既没有滴落,也未来得及蒸发,而是密密地附着在花朵上,那么晶莹,如此剔透,就仿佛一位正当妙龄的女子,不知什么缘故,忽然香肩耸动,暗自啜泣,一颗颗珠泪,滚落颊边,哀艳动人。

“无力蔷薇卧晓枝”。与芍药相比,蔷薇则是另一副情态。这是因为蔷薇是一种攀附植物,需要攀附在其他植物上才能生长。是故,芍药可以亭亭玉立,正如一位满含春泪的姑娘,而蔷薇则只能躺卧,不是一般的躺卧,而是那种“无力”的躺卧,慵慵懒懒,疲态尽显。有如“侍儿扶起娇无力”。这是因为,夜雨浇洒在蔷薇较能柔软的花叶上,即便是细雨,想来也是难以承受的。

作者运用拟人化的手法,将芍药“含春泪”之态和蔷薇“无力卧”之状表现得十分细腻,体物入微,情致蕴藉,通篇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展示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现象敏锐的观察力、感受力和摄取力、表现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