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卓文君:用智慧守护婚姻的成功者

 李涛私家收藏馆 2019-04-04


卓文君(前175—前121),西汉才女,不仅容貌俊美而且文采斐然,在追逐爱情和守护婚姻的道路上是古代的成功者,民间一直流传有关她的故事和传说,无不对其勇气可嘉、恪守爱情、守护婚姻表达着敬意和羡慕。


追逐爱情,叛出家庭。卓文君的家庭是殷实的。父亲卓王孙是冶铁世家,非常善于经营,财富积累巨大,仅豢养的家僮就有千人之多。出生在此等富足家庭的卓文君,自幼接受的是最好的教育,加之卓文君天生丽质,容貌姣好,聪慧好学,博闻雅识,诗歌词赋,无一不精,更兼擅长音律,琴技无双。卓文君虽然容貌才华俱佳,而且声名斐然,却也逃避不了世俗的规矩。按照西汉初期女子及笄就要出嫁的旧俗,卓文君的首次婚姻持续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十四岁出嫁,丈夫死后年仅十六岁的卓文君又回到了卓家。

居家的卓文君,仍然吸引着许多名流向她求婚,可是年岁渐长已经经历一次婚姻的卓文君,却有着自己的想法。直到穷书生司马相如的出现。司马相如当时虽然没有官职,却因其才华也算是小有名声,就连身居闺中的卓文君都曾经有所耳闻。两人的相遇是偶然的,一起私奔却成为了必然的。司马相如和临邛县令关系密切,卓王孙因着县令的关系宴请司马相如。司马相如对卓文君也是早有耳闻,因此席间一首《凤求凰》,让两位顿生爱慕之心。可卓王孙嫌弃司马相如一贫如洗,又岂肯让自家闺女轻易出阁。这让“郎有情妾有意”的两人只有私奔之策了。于是为了追逐爱情,卓文君放弃了富贵家庭的吸引,随同司马相如叛逃出了卓家。


坚守爱情,无怨无悔。得不到家庭祝福和认可的逃婚,带给卓文君的是与司马相如坚守贫穷。要说卓文君和司马相如逃婚之后应该回到相如的故里成都才对,可是卓文君两人却变卖了车马等值钱家当,就在父亲的眼皮子低下“临邛”开了一家小酒铺。卓文君更是抛却了“富家贵小姐”的做派,当垆卖酒,迎来送往,全然不怕别人的讥笑和嘲讽。司马相如也是舍下一切,充当起了酒铺打杂的行列。就是在日复一日的辛劳操作中,卓文君和司马相如用行动,无声地反抗着世俗的眼光。卓文君曾经在《 白头吟》中提到“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只怕就是对当时困难日子里唯一的情感慰藉吧!

好在卓王孙并非薄情的父亲。两人的小酒铺生意虽然日渐兴隆,和卓王孙的冶铁产业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一方面两人的行径令卓王孙脸上无光,二方面可怜天下父母心,虽然对卓文君大逆不道、叛经离德的逃婚行径多有怨言,可是木已成舟,也是不忍自家闺女受罪,因此选派了足够多的家僮奴婢送过去,而且还给了足够的钱财。于是卓文君和司马相如就关闭了酒馆,回到家乡成都购置田产,日子逐渐变得平稳安定。恰是这样的平稳安定的日子,给司马相如提供了求取仕途的机会。


移情别恋,智慧挽回。汉景帝时期,司马相如曾经花钱购买过一个官职,也曾经创作过《子虚赋》等文章,可惜的是汉景帝不喜辞赋,常有“怀才不遇,知音难觅”的无奈之举。只是汉武帝刘彻却喜好辞赋,因此司马相如凭借着《子虚赋》的引子,《上林赋》的猛药,一举撬开了仕途的通道。司马相如久居京城,赏尽风尘美女,加上官场得意,逐渐产生了弃妻纳妾的意思。要说在封建时代,纳妾之举也无可厚非。面对曾经患难与共的原配妻子,司马相如也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试探性的给卓文君去了一封十三字的信: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聪明智慧的卓文君读罢来信,不禁潸然泪下。一行数字中唯独少“亿”,岂不是表示夫君对自己“无意”的暗示?卓文君心凉如水,仔细斟酌写下了《 怨郎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虽说是三四月,谁又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郎怨。万语千言道不完,百无聊赖十凭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仲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秉烛烧香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似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急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噫,郎呀郎,巴不得下一世,你为女来我做男。 

卓文君没有意气用事,一口答应司马相如的遗弃,更没有撒泼打横,以死相博。一封声情并茂的《怨郎诗》不仅把卓文君的才华表露无遗,更是让司马相如看完妻子的信,深深地产生了羞愧之情,从此再也不提遗妻纳妾之事。卓文君是聪明的。她用自己的智慧挽回了丈夫的背弃。她用心经营着自己的爱情和婚姻,终于苦尽甘来。他们之间最终没有背弃最初的爱恋和最后的坚守。这也使得他们的故事千转百回,成为世俗之上的爱情佳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