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表伤寒论15——从津液的角度看为什么太阳病篇条文方证这么多

 逸农农 2019-04-04


 1 

  胡老六经辩证特点  

胡老的六经辨证体系特点如下图:

这是区别于脏腑经络辨证体系的最大区别,但是注意辩证体系没有高下之分,两种体系学到深处都是高手,因为无论哪种辩证方法,都是一个比较粗犷的疾病分类方法,分到最后都是需要落实到具体的方证上,所以辩方证是辩证的尖端。


 2 

 太阳病篇变证的本质 

为什么太阳病篇篇幅最长?方子最多?

太阳病篇里面的方子都归为太阳病吗?

首先,在太阳病篇出现的方子不一定都是太阳病的方子。很多书说这些证是太阳的类证、变证等。其实很多方子是其他五经病(或者说五类病)的方子。

比如太阳病篇中出现的小柴胡汤是少阳病的主方;白虎汤、调胃承气汤、栀子豉类汤等属于阳明病的方子。甘草干姜汤等属于太阴病的方子,四逆汤、茯苓四逆汤等属于太阴&少阴的方子。小建中汤、炙甘草汤、半夏泻心汤等属于厥阴的方子。(当然每个人对于方子的理解和归属可能是不同的,我个人对于每个方子的归属请参考前期的经方座位表系列文章)

图表伤寒论6——太阳少阴经方座位表

图表伤寒论7——阳明病经方座位表

图表伤寒论8——太阴病经方座位表

图表伤寒论9——少阳病经方座位表

图表伤寒论10——厥阴病经方座位表

但是为什么这些方子都出现在太阳呢?

主要原因就是外寒的侵袭下,人体的津液输布出现了不平衡,身体的津液会更多地向上向外聚集到体表来。如果人本来津液的分布就是不平衡(体质不同,或者说处于其他五经状态下),那么在外寒的侵袭就会加重这种不平衡,此时其他五经病的症状就会在这个时候更加明显的显示出来。

太阳病

人体体表的皮肤毛孔对寒邪的本能反应是关闭毛孔。如果人体的津液比较充足,那么在体表的津液就会越积越多,从而出现脉浮紧恶寒身体疼痛头痛的情况,这就是太阳伤寒。

如果体表比较虚,那么皮肤毛孔在对寒邪的反应无法关闭毛孔,那么寒邪就侵入肌肤腠理,此时人体体表的津液需要到体表来抗邪,结果毛孔大开,于是津液就会从不关闭的皮肤毛孔里面越出,形成脉浮缓汗出恶风的情况,这就是太阳中风。

少阴病

如果这个人本身津液更弱(脉偏细)体质比较虚弱,平时精神都不够。那么在感受风寒的情况下,津液外趋抗邪,那么就会出现精神更变差更加严重,就会出现但欲寐情况。比如一些老人家感冒了,身体会非常累,精神会非常差。如果感受风寒时皮肤毛孔是关闭的没有汗那么就是麻黄附子甘草汤或者麻黄附子细辛汤。如果正气更弱,出汗恶风比较多脉又微细,那么此时就是桂枝加附子汤。

阳明病

如果人体里面(指相对体表的里)的津液本来就相对不足(阴不足则阳过盛)或者人体本来就是里热体质,那么在外感风寒的情况下,人体里面的津液不断往外面输送,此时里面的津液就更加少了,那么就更加容易出现里热的情况,这时就容易出现阳明病或者太阳阳明合病。

另外也有的是因为受寒之后,皮肤毛孔关闭了,本来皮肤毛孔是人体最大的散热器官,毛孔关闭后人体的热量无法通过皮肤散发出去,就会在体内越积越多,从而也会造成表闭而里热过盛的太阳阳明合病情况。

如“176.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又如“262.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其人本身里有湿热,伤寒之后,津液外趋(湿热也跟随外趋),故身发黄。因为皮肤毛孔关闭,故用麻黄等来开玄府(皮肤毛孔)。

另外还有一些情况是因为风寒之后用汗法(麻黄汤)发汗过多,津液损失过多导致里的津液缺少而阳盛里热。当然发汗的药一般是辛温的药,辛温的药也会加重里热。

如调味承气汤'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发汗后,津液大量流失,里热会更加严重,变为阳明病。

太阴病

如果人体的正气不足,平时本身就虚寒,有胃口不好大便溏泄等太阴病的基础。那么在感受寒邪之后,人体的津液往体表驱赶,从而导致人体内部的正气就更加虚少了,所以这个时候原来的太阴的状况就会加重,如下利会加重,如桂枝人参汤。

但是如果这个人平时是因为里虚寒不足有便秘的,那么感受风寒之后,津液外趋,里面正气更少,更加无力推动糟粕下行,则便秘的情况就会更加严重,甚至腹胀腹痛,如桂枝加大黄汤等。

下利更加严重的,叠加精神很差的,那么就是太阴叠加少阴的四逆汤证了。

少阳厥阴病

如果津液的输布异常提现在半表半里,那么就会表现出来少阳病或者厥阴病。

如“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人体正气不足,但是受了伤寒和中风,津液往体表外趋,但是因为津液有时充足有时不足,所以就出现了往来寒热,津液外出过程中如果郁堵在胸肋部位,此部位阳气过多则出现胸协苦满以及心烦。因为津液外出,里正气不足,故不欲饮食(其实此时已经累计太阴了)等。

又如“102.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原本身体津液血液不足心悸,伤寒之后,津液外趋,里面津液缺乏,所以心中悸而烦(一般把小建中归类为太阴病,但是个人的归类是把其归类到厥阴病,个人归类方法仅供参考)。

心中悸更加严重就是心动悸了,如“177.伤寒脉结代、心动悸,炙甘草汤主之。”为什么伤寒会脉结代心动悸?因为原来就有心的津液血液不足的情况,在伤寒的情况下,津液外趋,心里面的血液和津液就更少了,所以脉结代心动悸更加明显。

结论:六经的本质是津血输布的不平衡,或者说是正气输布的不平衡。伤寒只是触发和加重了津血输布的不平衡状态。其实不光伤寒会触发和改变津液的趋势,温病也会触发和改变津液的输布趋势,留待以后有机会再分析。

备注:本文出现的方子仅供学习交流使用。请勿擅自使用,请在医生的辩证指导下使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