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清明节只能扫墓,不能烧纸?有什么渊源吗?

 z开卷有益 2019-04-04
历山奇谈,聊备一格

清明节祭祀先人,采用的是扫墓的方式,而且唯独清明节叫扫墓,祭奠先人只打扫坟墓,奉献食物瓜果,而不能烧纸!

这是因为,清明节恰逢春回大地,草木萌发,祭奠先人自然就要修整坟茔,添培新土,拔出杂草,并献食物瓜果,以告先人春归之意。

冰心《寄小读者》二三:“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



中国人祭奠祖先,必然包括焚化纸锭,纸钱。为什么清明节只是祭扫,独不烧纸呢?

这要从中国上古的三个重要节日说起,每年的"仲春时节",中国人有依次有三个节日,这三个节日分别是上巳节,寒食节,清明节。

上巳节:上古的仲春庆祝

上巳(si)节,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其实就是民间三月三。这个节日上古就有,而且是一个重大节日,在唐朝甚至全年三大节日之一。

《论语》有上巳节的记载,比如“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即是上巳风俗。”说的就是上巳风俗。《诗经·国风·郑风·溱洧》中描写的男女相谑,互赠芍药,同样是上巳节的风俗。



再熟悉的就是大书法家王羲之在上巳节书写《兰亭集序》了!当时一大帮文人,齐聚兰亭,曲觞流水,共赋诗文,堪称盛事,王羲之一激动,遂写成了最伟大的书法作品《兰亭集序》。这事就是发生在三月三上巳节。

上巳节,是上古人们仲春之时,趁着春日阳光,到郊外浆洗、沐浴、郊游、宴饮,是一个非常朴素、美好的节日。



最初的上巳节主要是洗头发,叫祓禊(fuxi),洗濯沐浴,去除不祥。这种沐浴净身的习俗很自然,就是季节使然。你想,一个大冬天,古人也没暖气,也没法洗澡,衣服也该换季了,总得浆洗吧?于是三月三都到水边来沐浴,好不快哉!就这样,后来,还发展成男女春天相会的节日。有人就呼吁,把上巳节这个春游的节日作为中国的相爱节,情人节,我看很合适。



现代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还在过上巳节,山东胶东地区,每年三月三都要“赶三”,我们叫"三月三,赶大三"其实就是大集,非常隆重,其实这也是上巳节的遗迹。

三月三,大约就在清明节前后,有时候非常贴近,甚至重合,有时候又差几天,这是因为阴历的闰法之变化,会导致日期变化。

但是,无论如何,在这个时节,人们自古以来都有出门庆祝的习俗,因为这个时节昭示了节气,物候的变化!日本的赏樱时节,其实也是上巳节的遗迹,青年男女见那么多鲜花盛开,谁能不心动呢?不出门,还待家里干啥呀?

寒食节:春季风大,施行禁火。

寒食节,又叫冷食节。顾名思义,就是此日不能生活做饭,不仅不能生火,其他跟火有关的都一律禁止。人们只能吃冷饭。古代寒食节随时代不同时长不一,有时候长达一个月,有时候只有几天,甚至只是一天。

寒食节与清明节紧紧相邻,往往是头天是寒食,第二天就是清明。在胶东地区就是连着过,第一天真的不做饭,吃冷饭,第二天吃清明节的鸡蛋,并扫墓。

寒食节的来历,自古以来都附会成是晋文公重耳和介之推的故事。这个故事起源于汉代,本文为方便读者,仍然在此简单说明一下:

春秋时期,晋国宫廷发生内讧,公子重耳逃往他国,随从中有个人叫介之推。重耳在外流亡期间,吃糠咽菜,生活十分困苦,非常饥饿,介之推就“割股奉君”,就是割下大腿肉煮了给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晋国成了晋文公。晋文公忘记了介之推,没有分封奖励。介之推就携老母隐居到了绵山。后来有人告诉了晋文公,晋文公大悔,邀请介之推出山入仕,但是介之推不从。晋文公为逼介之推出山,竟放火烧山,结果最后发现介之推背着老母在山上已被烧死。为纪念介之推之恩德,晋文公遂下令每年此日禁火,这才有了寒食节。

这个故事显然是附会的,始作俑者是汉代儒生。汉朝人很会附会,不仅是这个寒食故事,还有很多附会,比如女娲补天等这种神话传说也是汉朝儒生附会的,总之,林林总总,这里也不赘述了。

寒食禁火,应该是上古时期就已经有了。寒食的禁火,其实也与“节候”有关。寒食的产生,许多学者认为是来自于古代中国的“改火”习俗。古人没有打火机,所以要常年保留火种。每年仲春季节,古人会把燃了一个冬天的“火种”熄灭掉,然后再重新点燃。《论语·阳货》记载“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旧谷吃完,新谷登场,钻燧取火的木头轮过了一遍,有一年的时间就可以了)。旧谷吃完,新谷初生,正是青黄不接之时,也就是仲春之时,那时候要“钻燧取火”,正好契合古代“改火”习俗。

如此看来,寒食节相必是仲春之时“改火”的一个节点。



继续来考察,根据《周礼》记载(这个周礼实成书于两汉,但是记载的事项应该是实事)“仲春以木铎修火禁于国中”,这是什么意思呢?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每年春季过了一半的时候,(官吏)就敲木铎警告国内百姓要禁火”。木铎,大家都知道,就是金属做成的摇铃,中间有木舌,或铜舌,带木舌的叫木铎,带铜舌的叫金铎。周人特别喜欢教化民众,经常用敲木铎的方式发布政令,采集民情、民乐、民歌,劝耕化民。"仲春以木铎俢火禁于国中",这个记载就是警告民众要在仲春禁火。



周人为甚要在仲春禁火呢?

原来,夏商周时期,还没有发明铁器,也就没有犁,当然也就不会翻耕土地,农业还是"刀耕火种"居多。

每年仲春,人们为了开荒种地,就开始烧荒,而仲春之时,天气特别干燥,也适合焚烧荒草,这可能是当时的一种农业技术。



然而仲春时节,万物萌发,天干物燥,春天又极多风,烧荒极易引发山火,危机百姓贵族安全。遂有官吏“以木铎休火禁于国中”。因为农业生产和太阳运行的节候密切相关,则烧荒、修火禁就会在基本固定的时间,后来逐渐形成了习惯。既然修了火禁,自然从这一天开始这可能就只能吃冷饭了,这是可能“寒食节”的真正来历。

到了汉代,铁器已经普及,农人早就学会用犁翻耕土地了,烧荒的辟新地的人也少了,火禁的事情也就不是那么重要了,也没有摇木铎宣布禁火的官吏了。但是,仲春禁火的传统习俗却保留下来,这就是寒食节。而 介之推与晋文公的传说,同样是有关“放火烧山”的故事,最后的结局同样是禁止燃火,这可能是汉代儒生试图通过故事的方式“教化民众”,目的已经主要不是"禁火"了,而是教化民众"知恩图报",敬重先人。遂,寒食节也有了祭祀的渊源了。

清明节:祭祀先人,源自唐玄宗!

当然了,对于节气,过去国人也都是要庆祝的,只是分大小节气,庆祝方式不一样,有的节气不是很明显,大家也都一带而过。有的节气则正当时令节序之大变,自然要引起重视,也就会有各种庆祝仪式了。

节气最早商周时期就有了,商朝有了四个节气,分别是仲春,仲夏,仲秋,仲冬。早战国的《吕氏春秋》记载了八个节气。可以看出,东周时代应该已经逐渐出现了节气的说法。这是节气产生的大概时间。到西汉时期,二十四节气就完备了。

有人不明白节气是个啥玩意。这么说吧,节气其实就是太阳历。

中国古代很早就实行阴历,也叫月亮历。因为是夏朝就有了,所以也叫夏历。但是这个阴历是根据月亮的运行来制定的,对农时没有什么帮助。人们忙农时,秋收冬藏,完全是按照太阳的运行规律来安排的,因此必须要有太阳历才能指导农事。于是,二十四节气就诞生了,按照二十四节气,人们安排耕种收获非常方便准确,就把夏历和二十四节气结合起来,形成了“农历”。



因此,清明作为一个节气,其实没有什么特殊的,只是表明春天的一个节候而已。但是,清明又有个非常特殊的特点,清明的日期,恰好与三月三上巳节、寒食节(禁火节)重合了!

三个节日挨的很近,又都有庆祝春天,除旧布新之意。而且上巳节在唐朝成为大肆庆祝的三大节日之一,中国人又逢节日必定纪念先人,唐朝时,城里的大贵族经常举行各种明目的祭祀,向先人私人大肆奉献,而且互相攀比,唐玄宗时形成了一股奢侈浪费的歪风,一气之下,唐玄宗于公元732年宣布,祭祀只在清明节这一天举行,其他日子(上巳,寒食)都不要搞祭祀了。

从此以后,人们祭扫先人墓地,拜山就只在清明这一天举行。

综上所述,上古的"上巳节"形成了仲春庆祝的风俗;而寒食节由农业生产形成了禁火的风俗;清明节,则是根据农业、物候、太阳历,综合上巳节和寒食节形成了"扫墓"的风俗!

古人也是有所不知,汉代人尤其喜欢微言大义,加上秦始皇焚书坑儒,许多古代记载被付之一炬,到汉代,知识分子无据可查,遂牵强附会牵涉出了"介之推"的故事。附会是附会,目的是好的。至少,寒食节清明节禁火的传统保留下来了。

这就是为什么,唯独清明节祭奠先人叫“扫墓”,而不焚烧纸钱,一是承接上巳节拔禊污垢,二是古人主要是为春季风大,干燥,为防山火也。

清明节扫墓,与家人一起去郊外祖坟拔除坟墓的杂草,清扫坟头使之清洁,添培新土使之干净清新,并踏春游览,歌唱游戏,这不是很好吗?

呼吁大家,清明节扫墓,就是打扫坟墓,献上食物瓜果而已,我们应遵循古制,不要再在清明节烧纸了,这与古人朴素的保护生态观念背道而驰!

请诸君,务必大力宣传之,从我做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