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什么是对待朋友的正确方式

 格物方可致知 2019-04-04

侠心交友,素心做人

其实,交友也确是做人的一种,

与交心知己来一场光明磊落的君子之交,

也不乏人生一件快事。

“良禽择木而栖,德者择善而居”。交友亦如是,君子以道为友,小人以利为友。

人还总是离不开朋友,而对于极其注重交友的孔子来说,其实真正的交友之道则在于三个字:诚、仁、谏。

以诚待,超功利

孔子交友尚德不尚利,尚学问不尚权势。在他眼里,只要对自己学问、德行有长进的人都是益友。在《战国策·秦册》中有这样的记载:“项橐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三字经》说:“昔仲尼,师项橐。”孔子一生传道授业解惑,被尊称“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然而,他也曾拜一名七岁小儿项橐为师。

在敦煌考古发现的《孔子项橐相问》记载了孔子拜师项橐的故事。项橐是春秋时鲁国神童。一次孔子在率诸弟子御车出游时,被在路边玩泥土的项橐挡住了道。孔子问他为何不避车,项橐指着自己用泥土堆起的“城墙”答道:“只闻车避城,岂闻城避车?”孔子只得绕“城”而过,但觉得这个孩子真是聪明,决定考考他。

“汝知天下,何火无烟?何水无鱼?何山无石?……”“萤火无烟。井水无鱼。土山无石……”孔子提了一连串问题,项橐对答如流。“鹅鸭何以能浮?鸿雁何以能鸣?松柏何以冬青?天上零零有几星?地下碌碌有几屋?……”轮到项橐,他的发问让孔子一时无言以对,连赞“后生可畏”,遂拜其为师。

《论语·述而》有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正如其中所言,孔子提倡的结交益友,就是交识对自己“有用”的人。但所谓的益友并不是说通过他们可以改善自己外在的生活条件,而是能借他们的美好德行来完善自己的品德,提高自己的修养和丰富自己的学识。于古人而言,真正的挚友本就是超乎功利的,于今人何尝不是呢?

以仁交,通权变

对于交友,孔子讲究礼,但这礼并非教条之道,而是“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宽厚与灵活。

孔子有个叫原壤的旧友,因他母亲去世,孔子去帮他置办棺材,谁知原壤竟扶着棺木高歌。依礼数,至亲刚亡家中就歌声不断是极其非礼的行为。可平日讲求礼数的孔子却装作没听见。

众人好奇问道:“此人这么无礼,您还帮他?”孔子却说:“故者毋失其为故也。”(他是我的老朋友,不能因其一时失礼,而不当他是老朋友啊!)

原壤因丧母而心情压抑,以唱歌的形式来发泄自己悲伤的情绪,在旁人看来虽然有些出格,但孔子却可以理解,所以才能顾念旧情,并不愿因为其一时的失礼而与之绝交。常言道“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既然如此,挚友难觅,如非动及原则让他三尺又何妨呢?

以慎往,善劝谏

孔子认为交友不易,对于朋友的过错需指出但应选择正确的方法。《论语·颜渊》中记载:子贡问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朋友有过失,要尽心尽力劝告他,并引导他向善。朋友要是不接受劝导就算了,不要再自讨没趣。劝善规过,是朋友的道义责任,所以益友才能与良师相提并论。可是劝谏要讲时机与方法,在朋友听不进逆耳的忠言时,也只有闭嘴大吉了。不然,就会大伤感情。

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判断力,有自己处事的方式方法。所以,见到朋友的过错要指正,但话已出口,则不必苛求朋友非得听从自己,按自己的方式行事,以免失去了朋友间的平等,让友谊生出异味。

本文转载自“国学艺术”,文章有修改,图源网络,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